
探讨会计的真实认识:矫正人性偏差还是改进技术规则[文].pdf
2页会计的真实认识 矫正人性偏差还是改进技术规则 什么是真实 与客观一致 在 中 真实就是会计反映了它意在反映的对象 真实性 在会计中成了地位很高的原则 但如果真实性满足于其 的意义和境界 会计就无法生产出令信息使用者满意的东西 一想到原则的这种模糊 性 我现在就可以宣告会计准则原则导向的未来失败 会计还必须约定 在什么样的条件 下 我们可以相信会计反映与其意在反映的对象一致 会计通过创造具体的规则来完成这种 约定 至于为什么要约定这样的具体规则 而不约定那样的具体规则 就只能寻求 个人信仰 共同信仰等诸如此类的解释了 宗教信仰者相信这些规则源于上帝之类的 神 的启示 而上帝是至高无上的 不允许继续质疑 科学则坚持这些规则是事实或经验 检验了的 而事实或经验要么本身在等待人类认识 要么不过是人类的另一次 体验 科学除了比宗教 心胸宽广 之外 没有更多吸引信徒的迷人之处 总之 如何真 实达到认识的对象 目前还没有一致意见 甚至科学方法论也还处在争执和相互批评的 进程中 为了发现客观对象的秘密 无数学者被思虑的苦 折磨 得形瘦身单 当然另一些研 究 者获得了 奖章 之类的荣耀 而客观对象却生活在我们的周围 挑逗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我们需要规则 方法来正视它们的存在 譬如 会计就不能等待会计理论的真理之梦实现 它现在就必须对着资本 常规或非常规的 数据化 演讲 科学方法论告诉我们 如果还没有出现能够预言更多经 验事实的理论 那么我们应该相信现在的研究纲领 范式 是科学的 在本文的后续分析 中 总体上是以现在的会计理论研究纲领为参照 也就是说除非我们对现行会计理论的技术 规则提出了质疑 否则我们相信这些规则是经历了检验 并可以使会计认识接近会计对象的 考察会计的真实性 我们就会发现 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都有跌进 会计造假 这样一 个陷阱的危险 这个陷阱实质是会计主体 本文的会计主体在会计人员的意义上使用 在 会计假设层面我们使用 会计个体 这样的用语 用人性偏差建造的 在会计理论中 过多地 人性担忧 使它放弃了那些能够发现真理的思想 观念和技术规则 不过 会计理论总体上 还是在研究过去 思考现在 并准备 讨好 未来 致力于挖掘一条接近会计对象的 时空隧道 而会计实务却完全陷入了杜绝 盈余 之类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甚至忘记了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的存在 堕落到 数字排列组 合 的层次 会计的最终真理尚未发现 暂时的研究纲领又存在争执 会计实务就以为 有空 子可钻 用 某种意志 宣告 今天这是真理 明天那是真理 这种宣告继续下去 将可能承 担不幸 与谬误为伍 的后果 新近的例证是会计造假引发的对会计准则的反思 全世界都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诚信 其实 就是人性出了问题 但我们呼喊诚信 仅仅旨在提醒人类检点自己的品行 而人类对 自己从来是宽松的 并不准备对自己的品性采取规范措施 现在 全世界的会计针对 造假 所做的 并不意在矫正人性偏差 而是改进认识的技术规则和工具 在美国 规则 承担了会计 信息生成者道德偏差上的错误 并准备把类似道德偏差上的未来错误推卸到 原则 的身上 不过 这条道路还没有迷失到荒谬的程度 毕竟 原则 和 规则 的讨论 还涉及 谁更有助于 接近真实反映会计对象 这个问题 在我们的祖国 这个问题就没有那么幸运地得到尊重了 会计实务依赖的准则等相关规范 面临的是另一项任务 如何有效地抑制造假 有效地抑 制造假 并不等同于可以发现会计对象的真相 而常常的结果是 抑制造假的新规则 有 可能不过是制造了一个新的 虚假 只不过这些新的 虚假 是国家的意志 而被抑制的 造假 是某个人或某公司的意志 债务重组 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的修正遵循的正是这样的思路 制造的正是这类新的 虚假 在关联交易的会计处理那里 一个毫无依据的比例分割把这种 思路和结果延伸至了极至 只有强权和宗教意志才可以如此蔑视真理 因为只有它们才可以 宣称 我是人民利益的代表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在盛行 当我们一想到规则的选择时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条规则是否能够抑制盈余管理 似乎会计准则除了这种抑制的作用 别 无贡献 真理 被遗忘了 而我们的 会计准则 却自以为它为人民谋了利 准备象消防队员 那样 哪里有火 哪里就有相应地 会计准则灭火器 可惜 这不是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 如果我们把上述会计实务的 遗憾 都归结给会计准则 那我们就是不公证的 其实 会 计准则也会理直气壮地 喊冤 他们就宣称那些抑制措施是遵循了会计理论提出的原则的 可靠性和稳健性原则 虽然稳健原则在会计理论中备受诟病 可靠性却是被公认为拥有 崇 高 地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之一 但这两个原则无法为他们提供实质帮助 因为他们的宣 称只不过是寻求了一项有缺陷的会计理论规则的庇护 可靠性和稳健原则在会计理论那里就 养成了 恶习 概念和逻辑的含混 在我看来 会计将可靠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分离开来本 身就是 粗心大意的 一般认为 一项技术规则的选择 是相关性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的权衡 而这两者常常此消彼长 可靠性和相关性常常相互冲击 似乎存在一条这样的 直线 一 端是可靠性 一端是相关性 因此 会计规则的选择就是确定这段 直线 中间的某一点 如 果回味一下学者们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界定 我们发现这样的 直线 不存在 这样的 权衡 也不存在 可靠性以 真实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况为基础 相关性就是 于决策相关 指 信 息 影响决策的能力 可靠性描述的是会计反映与会计对象的关系 相关性描述的是会计 反映与投资或管理决策的关系 前者要求把会计反映与会计对象连接起来 后者要求把会计 反映与会计目标连接起来 他们共同把会计反映 会计目标和会计对象连接起来 如果相关 性和可靠性是这样的关系 那么他们就不会是 相互冲击 的 而可能是相互增强的 除非会 计对象某方面的 属性 不属于设定会计目标准备了解的 否则只有会计对其对象的反映越可靠 这样 的信息也才与决策越相关 相反 如果会计信息与决策越相关 则这样的信息对会计对象的 反映应该越可靠 除非存在这样的会计信息 它与决策相关 却没有反映会计对象 因此 按我的分析和理解 如果相关性和可靠性指向的目标和会计对象是相同的 那么他们就总是 正相关的 而不总是相反 甚至没有相反的几率 换句话说 当我们说某项会计信息相关的 时候 就已经告诉别人这样的信息也是可靠的 无法设想存在前者的事实 而后者却是相反 的事实 当我们说更相关 也就隐含了更可靠 相关性是融合了可靠性的 可靠性从相关 性的分离使得它被扭曲为 可验证性 事实上 如果有其他的检验标准 比如如果我们有耐 心 等待未来变成现在之后出现的事实来检验 现在的 可验证性 就不是 可靠性 所必须的 而 可验证性 的现时标准却是会计自己设定的程序 没有得到客观对象一丁点儿的 哪怕是 逻辑上的首肯 比如 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 我们是通过折旧程序来确定的 这样的程序当 然具有较强地 可验证性 但它能够说明其生产的产品应该承担的成本 却无法说明固定资 产的剩余价值 如果存在市场价格 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就在那里显现出来 推翻了折旧程 序的 可验证性 但会计却宣称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大于折旧程序的不确定性 因而不愿意 接受前者 而愿意固守后者 会计就是以这样的理由逃避会计对象的 裸体 的 他们还没有欣赏 就已经宣称那是 脱衣舞 了 现行会计准则对 可靠性 的凭 借 正是建立在这种所谓的 可验证性 上的 而这种 可验证性 却应该是被抛弃的 因为它 与会计对象的特性不相关 除非我们假定存在某种相关性 固定资产折旧程序就假定固定 资产的经济利益按折旧这样方式流转 这是永远无法确证的 宗教式信条 抑制造假 是一 种接近对象本来面目的保障型思想 但如果是人在 造假 我们的具体措施却是增强会计信 息的 可验证性 结果会计主体的 造假 可能被抑制了 但这些 具体措施 则可能造成了全国 范围的普遍性会计虚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