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析司马懿的人物形象.doc
8页1 -试析司马懿的人物形象菅 冰【摘要】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作品在凸现出他的卓绝才干和过人之处及智勇双全、通脱 权变,善于把握时机的性格特点之外,还 同时刻画、描述了他内心的矛盾、痛苦之处,比如他教育子女的良苦用心,以及忠贞不为世人所理解等隐蔽的内心世界活动, 《三国演义》也以此显现出对历史人物描述的过人之处司 马懿的这些种种品质,使他成为一个生动、完美的文学形象关键词】智慧 隐忍 冷静 机变 把握时机《三国演义》中,作为陪衬人物的司马懿也是小说中描写得最传神的人物之一这其中夹杂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正如鲁迅所说,小说中表现孔明的机智太夸张,“多智而近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妖”的聪明人,最终被司马懿活活“拖”死了,这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目前对于司马懿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没有准确的定论其中以两种声音为主流:一种是他与“正统”对立,所以就顶上了奸臣、佞臣的帽子,王莹雪的《司马懿与诸葛亮形象之比较》就是代表之一;一种是为司马懿“平反” ,王晓毅的《司马懿与曹魏政治》认为他是在经历了由消极回避,到积极效忠,而最终反叛夺权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政治立场才逐渐转变的在融合《三国演义》的文学艺术与借鉴《晋书》历史记事的修饰下,又从小说的艺术渲染中解放出来,结合现代的思想观念,从历史进程上肯定了司马懿的历史功绩。
司马懿集大奸大忠、大智大勇、坚韧与猥琐等众多品质于一身,这使得他性格显得十分复杂,也奠定了他悲剧英雄的形象在与曹氏集团的较量中,他默默无闻,选择隐忍,以退为进;在他人生后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锋芒毕露,显现出他的机变和智慧司马懿的一生跌宕起伏,由被迫出仕到叱咤风云,再到高举屠刀,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与曹氏君王的较量:隐忍而积极司马懿,字仲达,三国后期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权谋家,西晋的奠基人史书上称他 “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1]在曹魏初创前期,招纳司马懿入朝为官,迫于的淫威,他屡次拒绝之后便不再伪装,在无奈之中,只得接受任命司马懿深知,要在生性多疑的手下有一番大作为几乎是不可能的,若锋- 2 -芒尽显于外,则易招致猜忌,下场会很悲惨,祢衡、杨修等人便是前车之鉴因此,司马懿这一时期在明哲保身、藏智露拙的同时不断地历练自己,蓄势待发,等待时机,以求大展其才死后曹丕篡汉自立,这使得蛰伏已久的司马懿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这时期司马懿的“奸雄”面目,他真正迎来了人生的辉煌时期,逐渐成为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先是帮助策划了以魏代汉的“大略” ,后又因曹丕南征而“留守许昌,内镇百姓,外供军资” , [2]这一切都得到了曹丕的肯定和赞扬。
但在国家大政方面,曹丕还是倚重于曹氏宗亲和旧臣,如曹休、曹真、贾诩等人就掌控着朝廷的所有大权,而司马懿只有等待、观望明帝曹睿时期,司马懿虽受重用,但却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魏文帝病重托孤,他嘱咐司马懿、曹真、陈群、曹休等人要悉心辅佐太子,共保社稷,并颁诏给太子曹睿:“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3]但这里的“三公”似乎并不包括司马懿,这种尴尬的处境使司马懿只得以西凉无守、练兵为由,请求外调但曹睿始终认为司马懿是不可饱食的猛虎,饱食则伤主,因此他此时又自愿交出兵权,请求回乡养老但时势造英雄,为了保住江山,曹睿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少帝曹芳时期,司马懿已站到了权力的顶峰,这个时候能够阻止他大展雄才的人皆大多凋谢 “他挟‘四朝元老’之威望,负‘伊尹、周公’之才德,谁也不敢和他的远见卓识相抗他在魏国军政大事上的每一次决策和行动,都是完美无缺的 ”[4]此时的司马懿终于迎来了大家的肯定与仰慕司马懿在与曹氏君王的较量中始终保持着低调的姿态,锋芒内敛,韬光养晦,这使得他能够准确把握时机,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机,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曹魏官僚集团的较量:容忍而决绝在司马懿仕宦历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是充当“书记员” 、 “秘书”之类的角色,其原因是的一句评价:司马懿“有狼顾相” 。
太尉贾诩也认为司马懿久非人臣而司马懿只能公而忘私,勤于吏职,史书上写他“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5]司马懿在死后仍改变不了被猜疑、排挤的命运 “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 ” [6]而众多的曹魏勋臣元老也大因之争都打压、排挤他,太尉华歆用的话来暗指司马懿的不臣之心,司徒王朗也称司马懿素有大志,面对流言蜚语,司马懿只能再次选择了退让,忍耐 3 -曹真作为宗室中的才俊,算得上曹魏政权的柱石在曹睿眼中,司马懿自然不能与其相提并论,但蜀军北伐中原,司马懿一方面让曹真吃尽苦头,备受煎熬,另一方面又大显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最终司马懿渐渐取代了曹真的位置,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兵权此时的他已完成了谋臣向武将的转变少帝时期,司马懿受命辅政,以曹爽为代表的曹魏官僚集团对此耿耿于怀于是曹爽采用明升暗降的策略夺其权而后向司马懿痛下杀手,必欲除之而后快司马懿得知后便诈病不出,以麻痹敌,最终司马懿以“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戚权”的罪名将曹真斩杀,[7]也许杀戮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处在政治漩涡之中,也许只有屠刀才能震慑敌人这也充分显露出司马懿的奸雄形象与诸葛亮的对决:执着而不忍在大多数人眼里,司马懿始终是诸葛亮的陪衬,但综观三国群雄,似乎唯一能与之对抗的便只有司马懿,诸葛亮也坦白说过:“平生所患者,独司马懿一人而已。
”[8] 如在渭南一战中,两军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蜀军送给司马懿“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用以羞辱他,但司马懿佯笑受之,却不应战,只是询问诸葛亮饮食起居等琐事这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是他了解对手的巧妙策略 “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9]诸葛亮听了也不得不叹曰:“彼深知我也!”[10]诸葛亮对司马懿来说,既是对手又是“知音” 司马懿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当他纵观群雄时,却赫然发现只有他才可能是诸葛亮唯一的对手有诸葛亮在一天,司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敌就奈何不了他在诸葛亮摆出“空城计”招呼司马懿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两个智者的摊牌事后, “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11]这既向魏主道明诸葛亮的才能非曹真能及,又突出自己的才干超群,所以,他宁愿被部下称为“畏蜀如虎” ,忍受别人的讥笑,也不愿彻底击溃蜀军总之,在与众人的较量中,我们都能清晰的看到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胸怀所以,在《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中,最能韬光晦影,最能忍辱负重,或者说,最能像北京人爱骂的‘装孙子’的人物,大概要数司马懿了。
”[12]洞察先机 以退为进在三国中,司马懿很善于把握时机在掌握了大权后,就急招司马懿入朝而- 4 -司马懿却屡次推辞司马懿真的是不想去那里为官吗?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司马懿觉得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野心家,他不屑与之为伍史书上也说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司马懿临终前嘱托就可见其心志:“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13]对于司马懿所言的“慎之” ,一是让二子善理国政,不可以心生异志;二是让二子善保国政,不可轻易托付他人这番话可见司马懿并非生来就是奸诈、狡猾的第二,司马懿有着同诸葛亮一样的想法人人都知道,诸葛亮是辅保幼主的忠臣良将,但司马懿又何尝不是?曹睿病危托孤,让幼子紧抱司马懿之脖颈,这与刘备的做法如出一辙,然而天不随人愿,曹氏宗族、众官僚的苦苦相逼,这使得他有苦难言,有国难投,贾诩、的评价如噩梦一样,萦绕在他的心头中,曹真虽说是一步百计的良将,但其胸怀甚是狭窄,加之王朗、华歆等人的煽风点火,明帝处处对他加以防范,但又每每在危难之时,想起他这种危急则重用,太平则抛弃的做法,使司马懿很寒心,甚至连庸碌无能的曹爽也向他举起了屠刀,所以除了冷眼观看,以隐忍为策略,没有别的出路可供他选择,但也正是隐忍成就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
锋芒毕露 借刀杀人名将关羽之死与司马懿的权谋有着莫大的关系当得知关羽欲攻樊城进军中原时,急派于禁和庞德率大军前去援救曹仁结果于禁被擒、庞德被斩,使关羽威望达到顶峰,这使雄才的惊慌不已,欲迁都以避其锋而此时面对关羽的锋芒和的犹豫,司马懿看准时机提出了对他的一生具有重大影响的阻谏他说,于、庞二人非战之罪,于国家大计无损他又指出此时孙刘两家外亲实疏,建议交好孙权,与之暗结盟约共抗刘备听后大喜,毫无思索便依计而行,果然收取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司马懿借刀杀了关羽,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把握时机的能力,同时也反映出他独到的眼光和对人性有针对性的把握虽然《三国演义》有尊刘抑曹,褒诸葛贬司马的思想倾向,但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都体现了司马懿奸诈虚伪和雄才大略的两面性,他善于转嫁矛盾,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对于这个人物,罗贯中既写其“短” ,也写其“长” ,而这一切都说明了司马懿性格世界的复杂性离间吴蜀 力挫强敌- 5 -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联吴伐魏的策略是对三国时期最好的统筹但司马懿初露头角之时就给提出两点提议:一是联孙抗刘灭关羽,二是识破东吴移祸之计从而使曹魏“坐山观虎斗” 司马懿的计策的计策一一成为现实,不论是“借刀杀人”还是“坐山观虎斗” ,都可以看出司马懿对天下整个形势的分析是透彻、清晰的。
至此,吴蜀的联盟关系因关羽的败亡而宣布破裂,使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天下三分计成为泡影《三国演义》九十四回“司马懿克日擒孟达”一节,诸葛亮上书伐魏,恰好叛将孟达欲重返蜀国,答应诸葛亮里应外合但诸葛亮料定孟达不是司马懿对手,怕事情败露便告诉孟达小心行事,提防司马懿孟达却笑孔明多心结果,司马懿闻孟达造反,当机立断,决定先斩后奏,派奇兵速度平叛而给孟达的去信却详为慰解,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14]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后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却被司马懿阻住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紧防范,不要上当,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去洛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反复一月间事,达城池已固,诸将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 [15]等到司马懿兵临城下,孟达才惊叹司马懿的用兵之神,结果孟达身首异处而这一切都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精彩序幕足见司马懿之果断决绝的性格特征。
在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决中,虽无大胜,却总能全身而退,保存实力孔明也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可强也!”[16]司马懿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不是纸上谈兵,而体现在他的丰功伟绩上:离间吴蜀、计杀关羽,力挫强敌他的智慧、冷静、机变以及统领全局的魄力,无疑是其非凡才干的一次完美上演培植羽翼 后继有人司马懿和一样很注重挖掘人才和培养人才早在祁山之战期间,他就逐渐树立了自己在军队中的绝对权威,夯实了自己的军权基础司马氏两兄弟也紧随其父左右,南征北战增长了不少才干和学识,后来司马两兄弟消灭淮南三叛,挫败姜维的北伐,就是明证早在掌握军政实权之日起,司马懿就着手为儿子们做好的铺垫,而司马懿在祁山之战中则开始积蓄“扫平吴蜀、统一天下”的资本了,以实战锻练军士,以实战树立军威,成功地建立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为将来消灭吴蜀、统一天下作好了军事上的准备而魏国后期的杰出将领如郭淮、王昶、邓艾等人才,就是司马懿一手培养和提拔- 6 -起来的在培养自己接班人的问题上,无论是刘备、诸葛亮,还是、孙权,都相较司马懿差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