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视界下的话语研究》简介.doc
5页《文化视界下的话语研究》简介 《当代语言学》第11卷2009年第1期80-82页,北京《文化视界下的话语研究》简介Shi-xu著 余华韩春燕简介Shi-xu(施旭)所著的《文化视界下的话语研究》(A Cultu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于2005年由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出版除序言和简介外分两大部分,共七章在序言和简介部分里,作者交代写作此书的目的以及读者对象,并从知识论、方法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层面进行论述下面介绍本书所提出的“话语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CAD)”的基本特征,以及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3章)主要介绍了文化范式的话语理论与方法论思想第1章“话语与现实”提出了话语的现实构建功能通过综合、吸纳多种社会科学观点,作者形成自己独特的批判性见解,从三个方面勾勒出一个现实建构主义的语言交际观,由此提出本章重点:话语的现实构建功能第一,通过反观后现代众多语言学家及哲学家对“话语”的见解对“话语”进行了再定义,作者把“话语”定义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组合,将其理解为通过语言符号在具体文化语境中的使用来构建意义、构建现实的语言。
第二,文章讨论了话语和现实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通过对相关话语理论(话语构建现实、隐藏着权力的话语(Foucault 1980),东西文化话语对“自我”与“关系”的构建(Chen1998)的分析,丰富了“话语”的内涵和外延第三,作者从意义与语境的角度阐述了意义构建的主观性、社会性、对话性(Bakhtin 1981)及互文性(Fairclough 1992),讨论了话语作为一个意义生成的活动,其意义和语境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析出语境与文本间的相互流动性及在阐释中的相互影响等特征,从而归纳出五种影响意义生成的关键语境第2章“话语与文化”探讨了话语研究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话语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了话语分析的跨文化分析视角作者首先批判了普遍主义和非文化主义两种西方语言学界语言研究所持的论调在作者看来,西方把话语和文化作为单一、静态的“客观”和“普遍真理”的话语分析模式,掩盖了文化的多元性、杂合性及其动态发展的一面,使学科霸权主义秩序得以建立和维持,文化多样的理论受到压制,非西方的声音也正遭受此种模式压迫而被边缘化以致沉默,对多元文化的发展非常不利由此,文章进一步指出文化的历史性、多元性和杂合性、文化作为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作为话语的特点,如Barker和Galasinski(2001: 4)所说,“要理解文化,就得探究意义是如何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语言符号所指的实践被生产出来的。
作者在现实建构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探求了话语的文化本质,即政治上竞争,文化上多元文章分析了这种话语的四种特点,即话语作为文化政治的构建、话语作为文化言说的方式、话语作为文化权力的斗争以及话语与文化的动态性随之,作者提出了CAD的目标,旨在颠覆文化压迫话语,即“解构策略”,同时也重在创造新的对他者文化有包容性的话语,即“转换策略”80本刊网址: http: //www. ddyyx. com第3章“政治民族志”继承前一章CAD提出的目标,具体讨论如何运用CAD的方法进行话语分析,从而实现所期望的政治文化目标作者首先就目前社会科学研究的两大方法流派(以实证主义为中心的基础主义和以阐释为中心的各种阐释学流派)进行了梳理和评论,随后又指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西方学者的偏见及对东方研究方法的忽视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建构社会科学研究中跨文化立场的设想以及实现该立场的三大策略:话语研究策略、解构策略(如何鉴别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如何在不同的模式和背景下研究并对抗文化帝国主义、如何发现并破坏所谓的“常识”、如何揭露隐含意义并凸显沉默和不平等的声音)、转换策略(如何挖掘出并发出边缘化甚至被湮没的声音、如何创造出跨文化交流的条件和需求、如何创造并提倡文化繁荣的话语、如何培养为文化融合说话的意志)。
最后作者提出了检验CAD在一个领域或社区实践是否成功的两条途径第二部分(4—7章)为具体实证分析研究,运用CAD理论对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话语问题进行实例分析,并对当今世界主流话语进行批判式解读,试图解构西方话语中的强势身份特征作者以一种历史的眼光,站在跨文化视角的立场上,力图创立一种在文化上共存合作、和谐进步的新型话语范式第4章“解构他者”通过多种体裁的话语分析实践(如美国人对新加坡社会、政治及文化评论,荷兰人关于中国的游记,西方媒体对香港回归中国的新闻报道)来揭示西方对非西方的话语歧视、话语抑制和话语排斥作者分析了西方对他者(非西方)的矛盾构建———把非西方构建为一个违背“理性”“自然”或“普遍规则”的充满紧张、不安的矛盾之地,剖析了西方话语如何有效地把他者(非西方)塑造成一个非理性、非道德、以及非现代的“他者”的修辞和心理策略作者通过具体的话语分析实践,总结了由西方构建的、非西方矛盾的多方面特征,指出西方矛盾构建的欲望及其嘲弄心态带来的影响,并揭示出矛盾话语背后潜藏的貌似合理实则荒谬的假设和偏见,从而解构西方话语中的矛盾构建第5章“解读非西方话语”首先从理论上讨论了非西方话语是如何被边缘化的,西方关注并研究非西方话语的意义及研究非西方话语的方法。
例如,由于话语是构建和作用于现实的一种言说方式,关注并研究非西方话语可以为西方提供异于西方的思维和言说方式需要强调的是,东西方的跨文化交际不仅是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更是一个充满权力角斗的过程因此,作者提议用人类多元文化中丰富多样的话语来批判传统的以西方为主导的定势话语作者随后具体分析了中国大陆媒体和香港媒体对1997年香港回归事件的报道,这与西方主流媒体话语在视角、话题及强调重点等方面形成鲜明对比如在报道香港回归事件时,中国媒体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是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怀抱的重要原因,并追溯了香港被英国殖民的屈辱史;香港媒体也强调了香港回归是反帝、反殖的结果,香港是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香港今天的繁荣是香港人民和祖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西方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却始终采用把香港“移交”给中国的说法,似乎中国是另一个要殖民香港的大英帝国,而且对英国殖民香港的历史只字不提,把香港今天的繁荣完全归功于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第6章“从历史中寻找希望的火花”中,作者就北爱尔兰的身份话语变迁问题展开分析,812009年第1期从历史比较方法入手,追溯过去一百年间主流媒体对北爱尔兰群体身份的话语构建,并透过话语的变迁来理解北爱尔兰社会现实的变迁。
在这一章,作者把“身份”看作是具体社会文化情境中由符号、特别是话语构建的与社会他者相关的“自我”作者进而提出了话语群体之道德理性的概念,这种道德理性是由该话语群体的具体文化所决定,并在话语群体内部及 群体之间不断地谈判和争斗,因而也在不断地形成过程中作者采用历史身份话语观点来分析北爱尔兰的联合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两派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构建各自身份的过程,在这一历程中,身份话语的变迁可以部分归功于当地文化话语内部道德理性力量推动的结果,这也意味着文化现实的变迁依赖于话语的内在因素而不仅是外部因素最后作者也指出,历史比较分析的方法并没有分析层次和范畴的固定套路第7章“提升他者新话语”提出建构他者新话语的设想在这一章,作者首先批判性地审视了西方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教学中某些理论的不足及其带来的文化政治后果,如“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类型的话语就掩盖了交际背后的权力关系———浸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本质,它预设了不同文化中的主体都是在平等地交流,即文化相对主义话语纵观整个现代世界历史,西方世界从未把非西方的他者作为一个平等的甚至“不同”的对象来看待、谈论换句话说,西方和非西方、非白种人、第三世界的交际其实是一种权力的争斗。
跨文化交际并非在权力真空的环境中发生,应把它放在权力不平等和权力失衡的环境中加以理解基于此,作者提议构建文化他者的新话语,即新话语以世界文化多元为前提条件,以平等为跨文化交际基础,以互惠互利为共同目标,以道德理性为多文化并存的准则简评 虽然当前的话语研究对西方知识传统的局限性有了更多的反思和一些突破,但是西方知识模式的主导地位在东西方仍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普遍性本书力求以不偏狭、文化多元、语境敏感性的话语研究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横跨中西的多元文化视角本书对现有的话语和文化研究者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科学的文献研究来说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致力于文化话语研究与跨语际交流的东西方读者也有借鉴意义参考文献Bakhtin, M.M. and M. Holquist, ed. C. Emerson and M. Holquist, trans. 1981.The Dialogic Imagination:Four Essays.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Barker, C. and D. Galasinsk.i 2001.Cultural Studie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A Dialogue on Language andIdentity. London: Sage.Chen, G.M. (陈国明). 1998.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A harmony theory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The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New York.Fairclough, N. 1992.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 Polity Press.Foucault, M. C. Gordon., ed. 1980.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2-1977.New York: Pentheon Books.作者通讯地址: 余华 韩春燕310058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E-mai:l yuhuafish@ gmai.l com (余华), chunyan@ zju. edu. cn (韩春燕)82当代语言学(本文来源:《论文资料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