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doc
5页大学语文试题库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 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在“六书”中,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孔子编写《春秋》 ,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 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 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 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它与《谷梁传》 、 《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 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 的词语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 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 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 的全面推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 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 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楚辞: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 行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 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的基本特征 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 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
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曹氏父子为 中心,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作品往往高扬政治理想,或抒发人生短暂的哀叹, 具有鲜明的作家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魏晋风度: 指魏晋之际名士风度,亦称魏晋风流是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 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且风流自赏他们大多独立特 行,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又颇喜雅集代表人物有嵇康、阮籍等初唐四杰: 指唐代初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虽然仍带有六朝绮靡 之色,但已经初步显示了刚健之气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五律) 、 《滕王阁序》 ;杨 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在狱咏蝉》 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五言抒情诗的代表,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梁代萧统编撰的《文选》 中,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委曲婉转,反复低回,情景交融,语言纯净,对后代的文人 诗影响深远文学母题: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单一要素,如常规的情景、旨趣、事件、人物,甚至是 不断出现的意象,都可以作为扩展叙事、形成新的文学作品的基础,称为母题它比一般 所说的主题更基本、更有生成性不少文学作品的意蕴,其实就是同一母题的不断创新、 演变,这样就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作品链”。
乐府:最初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机构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歌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 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借古题写时事”) ,有合乐有 不合乐的,也称为“乐府”例如曹操、曹丕、曹植的创作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 只是仿照乐府诗某些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例如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宋 元以后, “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为它们最初也是配乐歌唱的《四家诗》:秦火以后, 《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 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 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 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 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 ,就是“毛诗”花间词: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 多写闺情与女性,词风华丽雕琢,奠定了词体发展 的基础婉约派:婉约与豪放是宋词两大基本流派即婉转含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 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豪放派:由苏轼开其端,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题材广阔,喜用诗文的手法、句 法写词。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紫钗记》 、 《牡丹亭》 、 《南柯记》 、 《邯郸记》四剧的合称 因为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 “四剧”皆有梦境,故有“临川四梦”之称四部作品以《牡丹亭》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且因汤显祖室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元杂剧 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元杂剧由宾白、唱词、科介三个部分构成它的体制是:一本 四折的形式,外加一、二个“楔子”以“折”为单位,一“折”相当于一场戏元杂剧的演唱 形式是:一折一个宫调,一韵到底由一人主唱,旦角主唱的叫“旦本戏”,末角主唱的叫 “末本戏”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剧的成熟南戏 “南曲戏文”的简称,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 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故又 称“永嘉杂剧”、 “温州杂剧”元末高明的《琵琶记》 ,被誉为“南戏之祖”明清传奇就是在 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独占剧坛元曲四大家 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 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被历代文人推崇,合称元曲四大家参军戏 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
在优戏表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参军戏以滑稽调笑为主要特 点表演时一般为两个角色,一个叫参军,另一个叫苍鹘参军通常都是被戏弄的人,戏 弄人的为苍鹘,他们一问一答,滑稽幽默,观看的人以此为乐优孟衣冠” 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优孟是春秋时楚国人,常以谈笑进行讽谏楚相孙叔敖一生清贫, 死后家人困窘,优孟扮作孙叔敖见楚庄王, 楚庄王及左右不能辨,以为孙叔敖复生庄王欲 让他复做宰相优孟以孙叔敖的家人贫困为辞,趁机对楚王进行讽劝,庄王醒悟后因称登场 演戏为“优孟衣冠”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讲唱艺术样式,兴起于北宋中叶,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歌唱部分是 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诸宫调”楔子 “楔子”是元杂剧结构的一部分,篇幅比较短小,通常居于剧首,交代剧情;也有的放在两 折之间作为剧情的过渡,它是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四大徽班”清代乾隆 55 年(1790 年)进入北京城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四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 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四大徽班“.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 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抒情小赋:或称骚体赋称其为骚体赋,是因其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上更多地借鉴楚辞;称 其为抒情小赋,是因为较之汉大赋,它们的形制较小,且多以抒情为主。
贾谊是汉代骚体赋的开创者,他的《吊屈原赋》 、 《鹏鸟赋》是汉代现存最早的骚体赋作文赋:是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它的主要特点是接近于古文文辞清新秀美, 抒情状物,均以个人体验为主,如唐杜牧的《阿房宫赋》 、宋欧阳修的《秋声赋》 、苏轼的 前后《赤壁赋》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 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前后七子:是明代中期产生的复古派代表人物文学上倡导“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前七 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唐宋派:明代中期产生的一个散文流派,他们在散文创作上主张摹唐仿宋,反对七子的“文 必秦汉”, “诗必盛唐”主张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竟陵派:明末文坛上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继承了公安派的创作主张,但又有所不同,其 代表人物有钟惺、谭元春等竟陵派在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与“别理奇趣”,与公安派有 着不同的韵味桐城派:清代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在三文理论 上,方苞倡“义法”所谓“义”,指的是“言有物”;所谓“法”,是指“言有序”姚鼐则主张义 理、辞章、考据三者兼具。
创造社:新文学著名的文艺团体1921 年在日本的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成仿吾、 郁达夫、张资平,会员有田汉等十几人先后主编《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等刊物,创 作的宗旨和倾向是“为艺术而艺术”激流三部曲”:巴金的代表作,由《家》 、 《春》 、 《秋》三部连续性长篇组成,写于 1931— 1940 年,表现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灭亡的趋势京派:30 年代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 等他们关注人生,但是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以“和谐“、“节制 “、“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作品富有文化意蕴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 年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等, “左联”的 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尝试集》:胡适的白话诗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1920 年出版内容 上抒写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新月派”:指 1926 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的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 中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
小诗:是受泰戈尔的小诗和日本俳句的影响形成的,抒写感兴,托物喻理,体式短小,曾 “风靡一时的诗歌体裁”代表人物是冰心现代诗派:“现代诗派”是指 1932 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 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他们善于将日常生活的观察转为哲理性的感悟,其圆熟,冷静的 表达常常出奇制胜湖畔诗人:1922 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 , 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 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雨巷诗人:指戴望舒 《雨巷》是其成名作,1928 年在《小说月报》发表,给戴望舒带来 很高的声誉,作者获得此美称90 年代“散文热”:是 90 年代文学实践中一个醒目而主要的现象 “散文热”的表现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1.旧作重刊2.散文刊物增多3. 读者对散文的高消费4. 染指散文者日众闲话”散文:是一种以口语化为特征的散文,就是追求一种日常交流的语境,以聊天、闲 谈的方式结构文章,通常有种开放的格局,风格上也讲求娓娓而谈,信口信腕独语”散文:是一种以诗意化为特征的散文,就是采用一种内敛式的话语方式,主动内心 的自我满足,强调独立、孤独的生命体验,风格上也比较偏向奇崛与沉思。
十三经: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 《周易》 、 《左传》 、 《公羊传》 、 《谷梁传》 、 《论语》 、 《尔雅》 、 《孝经》 、 《孟子》 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