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之欧阳治创编.docx
22页欧阳治创编 2021.03.10创编欧阳治2021.03.10《农学概论》作业时间 2021.03.10创作:欧阳治第一章 绪论简答题:1. 简述农学(广义、中义、狭义)的含义答:广义: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 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 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可以理解为争辩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中义:中义的农学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 学,主要包括种植生产、养殖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狭义:狭义的农学是指争辩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争辩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 术具体来讲,主要争辩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2. 简述农学的特点答:1、争辩对象的特殊性2、农学技术的有用性欧阳治创编 2021.03.10创编欧阳治2021.03.10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3. 简述作物生产的特点答: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作物生产具有序性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简单性论述分析题:1.试析我国作物生产进展的出路7) 答:1.提高作物单产 2.削减生产中消耗第三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名词解释1.作物:是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简答题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答: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科作物、嗜好类作物、其他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2、简述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答: 作物的生物学特征、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 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需要等3、例举出我国种植业的 10 个一级区域答: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2 、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 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 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 6、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 7、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8、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 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 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论述分析题1. 试述主要作物的分布及生产概况答: 其与作物的起源中心及其传播的区域亲密相 关,也与作物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适应性亲密相关,同一作物在相对全都的自然生态范围的不同地域的栽培历史的长短和种植规模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变化2. 试述世界 10 大农区的特点答: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包括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第四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名词解释1、作物的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行逆转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2、作物的发育:是指作物一生中,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表现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的形成3、养分生长:作物养分器官根茎叶的生长4、生殖生长:作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5、作物生育期:在作物声场实践中,把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6、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7、作物的温光反应: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凹凸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征8、顶端优势:作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的现象9、叶面积指数: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10、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11、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12 、经济系数: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13、生物产量:指作物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总量,一般不包括根14、经济产量 :指所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15 、光合作用: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素,在光的照射下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糖类,并释放氧的简单过程16、作物群体: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17、源:制造养分并向其他器官供应养分的器官或部位18、库:消耗利用或贮存养分的接受部位或器官。
19、光能利用率:把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化学能占光能投入量的百分比20、作物品质:指作物生产中目标产品的质量,具体包括其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21、形态指标:指依据作物产品的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22、理化指标:反映了经济产品的化学成分,是依据作物产品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23、养分品质:主要取决与产品的养分成分及其含量24、食用品质:是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特征25、工艺品质:是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征26、加工品质:是指不明显影响产品质量,但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征27、光饱和点:在肯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后,光合强度不再连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28、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照度值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29、长日照作物:指在某一些生育时期中要求日照连续超过 12 小时以上,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果的作物30、短日照作物:指在某一些生育时期中要求日照连续在 12 小时以下,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果的作物简答题1、简述养分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答:1、养分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
2、养分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彼此间会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竞争的关系2、简述作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的关系答:根供应地上部分水分、无机盐,同时根还合成某些有机物质和激素供地上部分需要而地上部分又为根系供应光合作用产物和维生素、生长素等生理活性物质3、简述产量的概念及产量构成因素答: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总量,一般不包括根因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单株产量即产量=单株产量单位面积的株数各类作物不同,产量构成因素也就不同了4、简述影响作物品质形成的因素答:1、内在因素:品种特征,如产量性状、耐肥等生长发育特征及幼苗素养等,均影响产量形成的过程2、环境因素:土壤、温度、光线、肥料、水分、空气、病虫草害的影响较大3、栽培措施:种植密度、群体结构、种植制度、田间管理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是取得群体高产优质的主要调控手段5、简述长日照、短日照作物的概念,并各列举两种作物类型答:长日照作物:指在某一些生育时期中要求日照连续超过 12 小时以上,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果的作物如:小麦、油菜短日照作物:指在某一些生育时期中要求日照连续在 12 小时以下,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果的作物。
如:水稻、棉花论述分析题1.试析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答:1、作物的产量潜力2、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 1.光能利用率 2.光能利用效率的提高途径 ((1)选育高光和效率的品种( 2) 增加光合面积——1.合理密植 2.转变株型 (3)延长光和时间——1.提高复种指数 2.延长生育期 3.补充人工光照)3、降低作物消耗 4、提高经济系数第五章 种植业资源与生产调整技术名词解释1、三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及最高温度2、积温:是指作物在某一生育时期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积累之和3、活动积温:是指对高于作物生长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即对大于或等于生物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4、有效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与作物生长下限温度之差的累积,也叫生长度日5、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在二氧化碳、水分、土壤肥力、农业技术措施全部适宜的条件下由当地辐射和温度所打算的最高作物产量6、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吸湿水和膜状水7、土壤萎蔫系数:土壤有效谁的下限8、作物需水量:作物旺盛生长的田间蒸散量9、蒸腾系数:是指作物形成一个单位重量的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重量10、需水临界期: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水分的不足或过多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简答题1、简述调整温度的农业技术措施答:1、浇灌措施对温度的调整 2、耕作措施对温度的调整 3、掩盖与土壤温度论述分析题1.试析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答:1、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2、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第六章 种植制度名词解释1、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结构与配置的总称2、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植或收获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3、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4、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多行)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5、混作:农作物与多年生木本作物(植物)相间种植6、套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7、轮作:是指同一田地上依据肯定挨次,在不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作物组合的种植方式8、连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多年不变地种植同一种作物或作物组合的种植方式9、茬口:是作物在轮作换茬中赐予后茬作物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10、茬口特性:是指作物生产的茬口支配中不同前后作的反应特点简答题1、简述种植制度及其功能答: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与种植方式的结合。
它包括作物布局、复种、间套 作、轮作与连作等内容及技术,是解决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怎么种等种植生产中的决策问题2、简述衡量合理种植制度的标准答: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应做到因地制宜、趋利弊害、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合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促进种植业与畜牧业、林业、渔业、协调进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年生产力,爱护和改善资源和环境,持续增产、稳 产,并提高经济效率3、简述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答: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2.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3.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与组成部分4、简述作物布局的原则 答:(1)生态适应性是基础(2) 社会需求是目的(3)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是重要条件(4) 经济效益是根本动力(5) 用养结合、综合平衡,实现农业的持续进展5、简述复种的意义答:(1)有利于增加播种面积与作物年产量(2) 有利于缓和各类作物争地冲突,促进全面增产(3) 有利于稳产抗灾6、简述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途径答:(1)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2) 接受育苗移栽技术(3) 运用套作技术(4) 促早播早发和早熟技术7、简述轮作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答:(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2)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3) 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4) 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爱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进展8、简述减轻连作危害的途径答:(1)连作存在的缘由 1.内在因素 2.外在因素(1 社会需要打算连作 2.资源利用打算连作 3.经济效率打算连作)( 2)减轻连作危害的技术途径( 1.物理技术 2.化学技术 3.品种更换 4.农业技术)论述分析题1. 试析我国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方向答: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区域适应性,区域比较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因地制宜地推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及产业化经营,才能增加农产品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削减趋同性2. 试述间套作的调控技术要点答:(1)作物类型及品种的选配组成(2) 田间结构配置( 1.密度与行株距 2.行比(行数)与幅宽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