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孝经》教学课件.ppt

93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90705880
  • 上传时间:2024-09-1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5.77MB
  • / 9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1/3/112021/3/111 1        典籍简介   《孝经》是中国第一部伦理道德专著,全书共十八章,一千九百零三字篇幅虽小,却全面而又系统地论述了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思想,分别叙述了在“事亲”的前提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应遵守的“孝道”及推广“孝道”的方法和步骤,同时对以“孝”修身、治家、治官、治国的目的进行了充分的阐述2021/3/112021/3/112 2         ““孝孝””的思想和观念,在中国究竟产生于何时的思想和观念,在中国究竟产生于何时? ?        目前学术界有两种看法:目前学术界有两种看法:     A、认为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理由是原始氏族公社,无论是母系氏族还A、认为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理由是原始氏族公社,无论是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母亲或父亲的权威都是至高无上的这种权威的建立,必然要是父系氏族,母亲或父亲的权威都是至高无上的这种权威的建立,必然要求晚辈对长辈的信赖和自觉服从特别是到了父系氏族公社,随着家庭和私求晚辈对长辈的信赖和自觉服从特别是到了父系氏族公社,随着家庭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也就有了按父亲血统继承财产的问题,这时父亲要求子女对有财产的出现,也就有了按父亲血统继承财产的问题,这时父亲要求子女对自己尽自己尽““孝孝””;子女为了获得财产继承权,也必然会对父亲克尽孝道。

      刘;子女为了获得财产继承权,也必然会对父亲克尽孝道刘君达《试论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的批判与继承》,《学术论坛》君达《试论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的批判与继承》,《学术论坛》19841984年第年第5 5期        B、原始社会根本不可能产生B、原始社会根本不可能产生““孝孝””的观念,因为那时的人们,过的是的观念,因为那时的人们,过的是群体生活,以采集野果草实充饥,或集体共同渔猎享用当遭外族或猛兽侵群体生活,以采集野果草实充饥,或集体共同渔猎享用当遭外族或猛兽侵袭时,只有集体抵抗,方能生存这时的人们崇拜力量和勇敢,视力大勇敢袭时,只有集体抵抗,方能生存这时的人们崇拜力量和勇敢,视力大勇敢为美德所以,年轻、健壮、刚强无畏的人被尊敬;而年老、体弱、怯懦的为美德所以,年轻、健壮、刚强无畏的人被尊敬;而年老、体弱、怯懦的人,不仅得不到尊敬,甚至还会成为牺牲品张琳《漫谈人,不仅得不到尊敬,甚至还会成为牺牲品张琳《漫谈““孝孝””的道德》,的道德》,《孔子研究》《孔子研究》19881988年第年第4 4期            一、“孝”的产生、发展及《孝经》的形成及研究的历史状况    (一)孝的产生、发展及《孝经》的形成2021/3/112021/3/113 3     它们均出于推测,无可它们均出于推测,无可靠的文献资料作为佐证,我靠的文献资料作为佐证,我们不敢姑妄论之。

      但是,只们不敢姑妄论之但是,只要翻开有文字以来的最早的要翻开有文字以来的最早的历史记载,我们虽没有发现历史记载,我们虽没有发现殷商时代用殷商时代用““孝孝””字来概括字来概括““孝道孝道””的实例,但从考古的实例,但从考古发掘中,可以看到殷商时代发掘中,可以看到殷商时代厚葬的习俗,如湖北黄陂盘厚葬的习俗,如湖北黄陂盘龙城东墙外李家嘴的丙种中龙城东墙外李家嘴的丙种中型墓型墓““李李”M2”M2,随葬的器物,,随葬的器物,仅铜器就有六十三件,还有仅铜器就有六十三件,还有玉器、陶器和木器等;此墓玉器、陶器和木器等;此墓还发现殉人三具还发现殉人三具                     如何对待以上两种意见?2021/3/112021/3/114 4         河南安阳小屯墓河南安阳小屯墓M5M5,据统计有青铜器和玉石器各约四百余件,骨角,据统计有青铜器和玉石器各约四百余件,骨角牙器,亦达二百余件,海贝六千余枚;小屯墓的椁顶及其周围就殉葬了牙器,亦达二百余件,海贝六千余枚;小屯墓的椁顶及其周围就殉葬了十五人之多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商周考古》,十五人之多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791979年版。

      年版2021/3/112021/3/115 5 2021/3/112021/3/116 6             从甲骨卜辞中,也可以看到殷商时代从甲骨卜辞中,也可以看到殷商时代人们尊祖、敬宗的活动记录譬如:人们尊祖、敬宗的活动记录譬如:   (1)(1)辛巳卜,其告水入于上甲,祝大辛巳卜,其告水入于上甲,祝大乙,二牛,王受又乙,二牛,王受又 (《粹》《粹》148)148)   (2)(2)召方来,告于文丁召方来,告于文丁 (《甲》《甲》810)810)   (3)(3)贞,祖丁若,贞,祖丁弗若贞,祖丁若,贞,祖丁弗若 (《乙》《乙》3422)3422)  殷人对祖先的这种厚葬及虔诚的祭祀  殷人对祖先的这种厚葬及虔诚的祭祀活动,实际上表现出对祖先的崇敬、孝敬活动,实际上表现出对祖先的崇敬、孝敬思想,其目的是为了求得祖先亡灵对自己思想,其目的是为了求得祖先亡灵对自己的庇护和保佑的庇护和保佑  《礼记 《礼记··表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表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殷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思而后礼,先罚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思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而后赏,尊而不亲说明向祖先卜问,说明向祖先卜问,对祖先进行祭祀,更多地是为了祛灾、除对祖先进行祭祀,更多地是为了祛灾、除祸、求福,希望永远保持世袭统治的地位祸、求福,希望永远保持世袭统治的地位 2021/3/112021/3/117 7     尽管从殷人对祖先态度看,虽不同于周人的“孝”,但却有了周人“孝”的某些内容和活动从孝慈的伦理观念方面来看,殷人在这方面虽然表现得朦胧、淡薄,但却可以认为是“孝道”思想的萌芽阶段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把“孝”作为伦理道德的标准,用它来概括“孝道”的内容,这是由周人首先提出的西周典籍及青铜铭文中就有关于“孝”的记载:   ( 1 )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尚书·康诰》) ( 2 )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 (3 )用追孝侃前文人《井人钟》0056) 周人对祖先的虔诚祭祀,其目的同殷人一样,也是为了得到祖先的保佑,以达到世袭统治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讲,应该说周人继承了殷人“孝道”的思想,这也是西周时期“孝道”的主导方面《国语·周语上》所谓的“言孝必及神”,《国语·鲁语下》所谓的“各致齐敬于皇祖,昭孝之至也”,正是这种现实的概括。

      上引三例,不仅反映了周人对“孝养”的重视,对“孝道”的发展,而且预示着“孝”的内容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便是由对死者的祭祀、祈求鬼神的保佑,向善事父母、孝敬活人的方向过渡   这种过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周初汲取了殷亡的教训,一方面看到了“人”的力量的重要,因而,在建国初期,特别重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有了史家所谓的“成康之世”;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人”的繁衍教育同父母息息相关,家庭的稳固,同社会的安定息息相关所以,“孝”就增加了“善事父母”的内容2021/3/112021/3/118 8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旧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固有的天命、神权等观念发生了动摇,人的价值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逐渐从对虚无的天神世界的期望,回到现实生活中所以对祖先的虔诚祭祀、祈求保佑的观念已居于次要地位,而“父慈子孝”却成了这一时期“孝道”的主要内容关于这一点,在《左传》的隐公三年、昭公二十六年和《国语·晋语》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仅《论语》一书,孔子论“孝”的言论就多达十四处分析孔子的这些言论,我们认为,孔子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孝道的完善和丰富作出了贡献。

      第一,强调“敬”在实行“孝道”时的重要性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是孔子论“孝”的核心,也是孔子所赋予“孝道”的不同于前人的新内容 第二,强调“不违”他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第三,把“孝道”推向社会,并上升为治国安邦之本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第四,强调“孝”和“忠”结合他说:“孝慈则忠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将 “孝”推广到社会以后提出的一种做人的原则,绝非后世所谓的“忠君”之意  第五,“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标准,不只限于一般人,而是包括了各个阶层的人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2021/3/112021/3/119 9   战国初期,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学说,主要表现为:  一,孟子提出“亲亲”的“孝道”原则孟子所讲的“尊亲”、 “事亲”、“得亲”、“顺亲”都是从这一原则出发的  二,孟子把孔子所倡导的“孝”,扩充为评价一切是非的最高标准,他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      三,孟子还极力反对“不孝”,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的箴言,并历数了世俗所谓的五不孝:“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除《孟子》外,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大戴礼记》、《礼记》乃至《荀子》中,都有不少论证“孝道”的言论  由于儒家学派对“孝道”的重视和倡导,专门阐述儒家“孝道”的专著《孝经》在战国末期便应运而生,这部著作的问世,充分反映了儒家学派决心通过进一步推进“孝道”,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儒家“孝道”思想发展的必然  2021/3/112021/3/111010                                             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八种: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八种:    1 1、孔子说。

      孔子说 汉班固《汉书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艺文志》:““《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孝经》的作者《孝经》的作者2021/3/112021/3/111111 2 2、曾子说汉司马迁《史记、曾子说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孔子以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2021/3/112021/3/111212         3 3、曾子门人说宋胡寅:、曾子门人说宋胡寅:““曾子问孝于仲尼,退而与门弟子言之,曾子问孝于仲尼,退而与门弟子言之,门弟子类而成书门弟子类而成书参见朱彝尊《经义考》卷二二二参见朱彝尊《经义考》卷二二二) )2021/3/112021/3/111313         4 4、子思说宋冯椅:、子思说宋冯椅:““子思作《中庸》,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语乃称字,是书追述其祖之语乃称字,是书( (指《孝经》指《孝经》) )当成当成于子思之手于子思之手。

      参见王应麟《困学纪闻》参见王应麟《困学纪闻》) )2021/3/112021/3/111414         5 5、孔子门人说宋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孔子门人说宋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序》:序》:““故孔子与曾参论孝,故孔子与曾参论孝,而门人书之,谓之《孝经》而门人书之,谓之《孝经》2021/3/112021/3/111515         6 6、齐鲁间儒者说宋朱熹:、齐鲁间儒者说宋朱熹:““《孝经》独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孝经》独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乃传文,然皆齐鲁间陋儒篡取《左氏》诸书之语为之后乃传文,然皆齐鲁间陋儒篡取《左氏》诸书之语为之参见朱彝尊参见朱彝尊《经义考》卷二二二《经义考》卷二二二) )2021/3/112021/3/111616         7 7 7 7、孟子门人说近人王正己《孝经今考》:、孟子门人说近人王正己《孝经今考》:、孟子门人说近人王正己《孝经今考》:、孟子门人说近人王正己《孝经今考》:““““总之《孝经》的内容,很总之《孝经》的内容,很总之《孝经》的内容,很总之《孝经》的内容,很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经》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门弟子所著的。

      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经》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门弟子所著的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经》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门弟子所著的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经》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门弟子所著的参见参见参见参见顾颉刚主编《古史辨》第四册顾颉刚主编《古史辨》第四册顾颉刚主编《古史辨》第四册顾颉刚主编《古史辨》第四册) ) ) )孟子门弟子孟子门弟子2021/3/112021/3/111717             8 8、汉儒说清姚际恒、汉儒说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古今伪书考》:““是书是书( (指指《孝经》《孝经》) )来历出于汉儒,不来历出于汉儒,不惟非孔子 作,并非周秦之言惟非孔子 作,并非周秦之言也      以上几种说法,皆可备一  以上几种说法,皆可备一说我们认为:《孝经》是孔说我们认为:《孝经》是孔子向曾子讲述孝道的言论,上子向曾子讲述孝道的言论,上古著书就是口耳相传,孔子应古著书就是口耳相传,孔子应是《孝经》的当然作者《孝是《孝经》的当然作者《孝经》的最后成书是经过孔子、经》的最后成书是经过孔子、曾子的弟子归纳整理,记录而曾子的弟子归纳整理,记录而成的2021/3/112021/3/111818 《孝经》的成书年《孝经》的成书年代代  当在战国末期,至少不会晚于  当在战国末期,至少不会晚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 (公元前公元前241241年修成年修成) )。

      因为《吕氏春秋因为《吕氏春秋··察微篇》和《孝察微篇》和《孝行览》中均引用了《孝经》行览》中均引用了《孝经》  《孝经》的“经”  和《诗》、《书》、《易》称  和《诗》、《书》、《易》称““经经””不同《诗经》、《书经》、不同《诗经》、《书经》、《易经》是汉人把儒家著作奉为经《易经》是汉人把儒家著作奉为经典后加上去的,《孝经》的典后加上去的,《孝经》的““经经””是是““原则原则””、、““方法方法””的意思,并的意思,并非后人所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非后人所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佚书··皇侃〈孝经皇氏义疏〉》:皇侃〈孝经皇氏义疏〉》:““经者,常也,法也经者,常也,法也…………孝为百孝为百行之本,故名曰《孝经》行之本,故名曰《孝经》《吕《吕氏春秋》中已明确引用《孝经》这氏春秋》中已明确引用《孝经》这一名称,可见它在成书时就是如此一名称,可见它在成书时就是如此2021/3/112021/3/111919        《《孝经》一书,从成书孝经》一书,从成书之日起,绵延至今,一直之日起,绵延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受到人们的重视   《四库全书总目》记   《四库全书总目》记载,东汉蔡邕在他的《明载,东汉蔡邕在他的《明堂论》中,曾引用战国时堂论》中,曾引用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文侯的《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的《孝经传》。

      经传》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同其他几部经书一样,同其他几部经书一样,《孝经》亦有今古文之分,《孝经》亦有今古文之分,相传古文有孔安国注本,相传古文有孔安国注本,今文有郑玄注本自汉代今文有郑玄注本自汉代以降,作为儒家的经典,以降,作为儒家的经典,历代君王推崇备至历代君王推崇备至        (二)《孝经》研究的历史状况蔡邕2021/3/112021/3/112020 汉文汉文帝时,《孝经帝时,《孝经》不仅被列入》不仅被列入官学,置博士,官学,置博士,而且成为儿童而且成为儿童识字以后的必识字以后的必读书2021/3/112021/3/112121 晋元帝作《孝经传》2021/3/112021/3/112222 晋武帝作《总明馆孝经讲义》一卷2021/3/112021/3/112323 梁梁武武帝帝作作《《孝孝经经义义疏疏》》十十八八卷卷2021/3/112021/3/112424 梁简文帝作《孝经义疏》五卷2021/3/112021/3/112525 唐玄宗于开元十年唐玄宗于开元十年(722)(722)用今文本作《御注》,又于天宝二年用今文本作《御注》,又于天宝二年(743)(743)增增补修订,作为定本,颁布天下;并于天宝四年补修订,作为定本,颁布天下;并于天宝四年(745)(745)九月将《御注孝经》刻石于九月将《御注孝经》刻石于太学,即所谓的《太学,即所谓的《石台孝经石台孝经》,现保存于西安碑林;宋代邢昺又为《御注孝经》》,现保存于西安碑林;宋代邢昺又为《御注孝经》作《疏》,即今通行的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孝经注疏》。

      作《疏》,即今通行的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孝经注疏》石台孝经2021/3/112021/3/112626 清顺治皇帝《御注孝经》一卷2021/3/112021/3/112727 雍正皇帝《御纂孝经集注》一卷2021/3/112021/3/112828        据《四库全书总目》记载,据《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关于《孝经》:关于《孝经》:““自魏文侯而下,至自魏文侯而下,至唐宋,有名可纪者,凡九十九部,二唐宋,有名可纪者,凡九十九部,二百二卷元明两代不预焉近时曹庭百二卷元明两代不预焉近时曹庭栋《孝经通释》所引,尚于唐得五家,栋《孝经通释》所引,尚于唐得五家,宋得十七家,元得四家,明得二十六宋得十七家,元得四家,明得二十六家,国朝四家家,国朝四家又据《清史稿又据《清史稿··艺艺文志》统计,清代的《孝经》注本,文志》统计,清代的《孝经》注本,有三十三部,七十四卷有三十三部,七十四卷  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这样说,  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这样说,自魏文侯至清,《孝经》的注本,有自魏文侯至清,《孝经》的注本,有名可记者约一百六十二部,三百余卷,名可记者约一百六十二部,三百余卷,真可谓汗牛充栋,虽然这些注本大都真可谓汗牛充栋,虽然这些注本大都亡佚了,但从中可以窥得历代皇帝和亡佚了,但从中可以窥得历代皇帝和文人学士对《孝经》的重视和研究的文人学士对《孝经》的重视和研究的盛况。

      盛况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民族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一书中对《孝经》亦作了高度主义》一书中对《孝经》亦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评价,他说:““讲到孝字,我们中国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比其他各国进步得多,尤为特长,比其他各国进步得多,《孝经》里所讲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孝经》里所讲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样完全这样完全 ” 2021/3/112021/3/1129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近三十年间,对于《孝经》,学术界无人问津,不仅没有新注本,就连阐述“孝道”的论文,也少得可怜可以说关于《孝经》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经书浅谈》一书,其中收集了已故学术界老前辈杨伯峻的《孝经》一文杨氏在这篇文章中,对《孝经》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他说:“《孝经》这部书,内容陈腐,文字简陋,实在值不得一读杨氏的这种评价,未免失之偏颇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和“左”的思想对学术界的影响不无关系有人总喜欢把“孝”和封建社会联系在一起,把“孝”和“封建”混为一谈,视“孝”为一切愚昧落后的根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正是有了这种误解,所以学术界就视“孝”为禁区,不少人怕抓辫子,怕打棍子,怕戴帽子,因而不敢贸然涉足但是,铸成民族性格的“孝道”思想,并不因此而窒息它作为人类的伦理道德,只要人类存在,它将永远存在下去,只不过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内容会有所增减,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思想永远不会变  有关《孝经》的各种著述,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二十二至二百三十,收录详备蔡汝堃《孝经通考》也有《〈孝经〉集目表略》日本学者林秀一的《日本孝经年谱》(《汉学会杂志》第三卷第2号),记述了《孝经》在日本的流传及版本,可参 2021/3/112021/3/113030   《孝经》作为儒家学派专门阐发“孝道”的专著,它汲取了儒家先辈们论述“孝”的言论,加以综合和概括,使之成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之作下面,我们将从七个方面对《孝经》思想内容作一简要的述评   第一,论述了“孝”的重要性   首章开宗明义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说明“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的源泉《三才章》:“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其大意是说“孝”充满于宇宙天地之间,是人的基本行为,具有永恒性《圣治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其大意是说,在天地之间,人最宝贵,最重要,而人的行为又以“孝”为最重要  为了强调“孝”的重要性,《孝经》还竭力反对“不孝”《圣治章》:“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其大意是说,对自己的父母不敬不爱的人,要他去爱敬别人的父母,根本是不可能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孝经》强调“孝”重视“孝”,是对的,但片面夸大“孝”的作用,甚至把它说成是神圣的,万能的,则无疑是错误的         二、《孝经》思想内容的述评2021/3/112021/3/113131   第二,论述了实行“孝道”的必要性  首先是时代的需要,前文已提到《孝经》成书于战国末期,由于从春秋到战国的数百年间,诸侯之间的弱肉强食,你争我夺,兼并战争迭起,战火纷飞,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思定,人心思统一,这是当时的大局如何顺应这种历史潮流,各个学派都根据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和利益,在思索、在提方案这时的儒家学派公开打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这固然出自维护宗法世袭统治的目的,但从当时现实考察,这也不失为一种稳定社会,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案《孝经》中不乏这方面的论述   《三才章》:“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孝治章》认为只有推行孝道才会达到“天下太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总之,《孝经》的作者认为,只有推行“孝道”方能使社会得到安定以孝治天下,可得万国之欢心;如若不孝,乃大乱之道 2021/3/112021/3/113232   第三,论述了在“事亲”的总前提下,各个不同阶层的人,应该实行各自的“孝道”  天子要做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唯其如此,德教方能“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要做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才能使“富贵不离其身”,才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卿大夫要做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然后才能“守其宗庙”;士要做到“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这样,就可以“保其禄位,守其祭祀”;庶人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以上这些要求,能否实行?  作者在《庶人章》的最后,作了回答:“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始终,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经》为什么对不同阶层的人实行“孝道”,有不同的要求?  从上述引用的材料可以看出,《孝经》是现实主义的,承认社会的人的等级差别,所以它从“以孝治天下”的主导思想出发,认为只要自天子至庶人,在“事亲”的原则下,各依其职,各尽其责,各自尽自己该尽的“孝道”,就能够立身、行道、平天下。

      2021/3/112021/3/113333       第四,论述了第四,论述了“ “移孝于忠移孝于忠” ”     《开宗明义章》指出:《开宗明义章》指出:“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就是说,就是说,“ “孝孝” ”首先表现为首先表现为“ “事亲事亲” ”,进而表现为,进而表现为“ “事君事君” ” “事君事君” ”就是事奉国君,为国家做事,通过事亲、事君,最后才能就是事奉国君,为国家做事,通过事亲、事君,最后才能“ “立身立身” ”,达到事业有所成就的地步其中所说的,达到事业有所成就的地步其中所说的“ “事君事君” ”,涉及到臣下如,涉及到臣下如何对待国君的问题,这也就是如何何对待国君的问题,这也就是如何“ “移孝于忠移孝于忠” ”的问题,也是被后的问题,也是被后世统治阶级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士章》中有世统治阶级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士章》中有“ “资于事父以事君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而敬同,…………故以孝事君,则忠故以孝事君,则忠” ”,《广扬名章》中还有,《广扬名章》中还有“ “君子之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这两例明确指出君子对父母能够尽,这两例明确指出君子对父母能够尽“ “孝孝道道” ”,也就可以把对父母尽,也就可以把对父母尽“ “孝孝” ”之情,移于国君,效忠国君。

      对于之情,移于国君,效忠国君对于这两例,我们不能小视,因为这两例,我们不能小视,因为“ “孝孝” ”本来是家庭范畴内的伦理道德本来是家庭范畴内的伦理道德规范,同朝廷之事,同规范,同朝廷之事,同“ “忠忠” ”没有联系后来,由于没有联系后来,由于“ “孝孝” ”的含义和作的含义和作用逐渐扩大,便由家庭而社会,而国家用逐渐扩大,便由家庭而社会,而国家 “孝孝” ”的内涵不但反映了的内涵不但反映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也用以指君臣之间的关系《孝经》倡导亲子之间的关系,也用以指君臣之间的关系《孝经》倡导“ “移孝移孝于忠于忠” ”,实际上是将,实际上是将“ “治家治家” ”移于移于“ “治国治国” ”,,目的还是为了社会安定,目的还是为了社会安定,政权稳固政权稳固2021/3/112021/3/113434   第五,论述了推广“孝道”的主要内容  既然要“以孝治天下”,就必须推广“孝道”孝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广至德章》指出,如果把首章所讲的先王的“至德”、“要道”加以推广,国家就能得到安定,天下就会得到太平这里所说的“至德”和“要道”就是指“孝”而言《广至德章》则是把首章所说的“至德”的意义加以发挥。

      说明敬父母,敬长上,敬人君之“孝道”,没有至德的人,是不会做到的《广扬名章》是对首章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的进一步发挥   第六,旗帜鲜明地反对愚忠、愚孝  《孝经》主张“以孝治天下”,倡导“移孝于忠”,但它却旗帜鲜明地反对愚忠愚孝,这是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是十分可贵的《谏诤章》有一段很精彩的记述:“曾子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就是说,在朝廷做官,必须想着如何尽忠,为国效力;从朝廷退居在家,也应想着如何匡救补正国君的过失对于国君的优点,要帮助他发扬,对其缺点必须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上下相亲”2021/3/112021/3/113535     第七,论述了丧葬之礼第七,论述了丧葬之礼  死,是人生的终结,也是一件大事《孝经》对这个问题很重视,在  死,是人生的终结,也是一件大事。

      《孝经》对这个问题很重视,在《丧亲章》中,作了专门论述其主旨在于说明举行丧葬之礼的目的,不是《丧亲章》中,作了专门论述其主旨在于说明举行丧葬之礼的目的,不是神化祖先,而是为了慎终追远,不忘祖先恩德神化祖先,而是为了慎终追远,不忘祖先恩德  以上是对《孝经》思想内容的简要述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孝经》  以上是对《孝经》思想内容的简要述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孝经》不仅对殷周以来逐渐产生、形成的不仅对殷周以来逐渐产生、形成的““孝道孝道””,有扬弃,有继承,有发展,更,有扬弃,有继承,有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概括了先秦儒家学派论重要的是它概括了先秦儒家学派论““孝孝””的全部内容,充分地反映了先秦儒的全部内容,充分地反映了先秦儒家学派的家学派的““孝道孝道””观其思想之深刻,论证之充分,都是值得我们很好研究观其思想之深刻,论证之充分,都是值得我们很好研究的 2021/3/112021/3/113636   三、通过述评引出的思考  目前,学术界评论《孝经》,论述“孝道”的文章,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纵观这些论者,大都只肯定其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如此而已而对儒家在倡导“孝道”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与之相关的问题,未作深入的研究,所以对《孝经》、对“孝道”肯定的少,否定的多。

      对此,我们不打算一一论述,只想根据述评引出的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孝经》倡导的“孝道”,重在活人,而不是重在死人  它突出地强调了对父母的“孝养”、“孝敬”而对故去的祖灵的祭祀,并不是祈求保佑,而是为了慎终追远,以表示不忘祖宗的恩德之意这充分反映了对人的价值观的重视   第二,《孝经》把本来作为维系家庭伦理观的“孝道”推向社会  所主张的“广敬”、“博爱”,就是要求每个人对待别人的父母、兄弟、姊妹,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  第三,《孝经》的“移孝于忠”,就是提倡“忠君”  这里的“忠君”,即尽心竭力事奉国君,与后世的愚忠绝不相同而国君又常常和国家联系在一起,是国家的象征,所以这里“忠君”的实际含义是尽心竭力为国家效力因而对《孝经》的“移孝于忠”应该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否则,对历史上许多人物的所作所为就无法解释   2021/3/112021/3/113737   第四,《孝经》倡导  第四,《孝经》倡导“ “孝孝” ”并提出并提出“ “移孝于忠移孝于忠” ”,但反对愚孝愚忠但反对愚孝愚忠  它要求天子、国君、卿大夫要有争臣,士要有争友,父要有争子。

      这实  它要求天子、国君、卿大夫要有争臣,士要有争友,父要有争子这实际上是民主意识的反映际上是民主意识的反映  第五,《孝经》对不同阶层的人在事亲的前提下,对他们实行  第五,《孝经》对不同阶层的人在事亲的前提下,对他们实行“ “孝道孝道” ”提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了不同的要求  这些要求都是双向的,如:要求  这些要求都是双向的,如:要求“ “子孝子孝” ”,还要求,还要求“ “父慈父慈” ”,其目的是为了,其目的是为了“ “上上下相亲下相亲” ”这种“ “上下相亲上下相亲” ”的观念,实际上反映了和睦相处、安定团结的意识的观念,实际上反映了和睦相处、安定团结的意识  第六,为了推行  第六,为了推行“ “孝道孝道” ”,非常强调教化和自身的表率作用这也是值得十,非常强调教化和自身的表率作用这也是值得十分重视的分重视的    《孝经》作为战国末期的著作,它所倡导的《孝经》作为战国末期的著作,它所倡导的““孝道孝道””,无疑打着那个时,无疑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如何对待它,杨伯峻的观点,我们认为不可取,但台湾代的烙印今天我们如何对待它,杨伯峻的观点,我们认为不可取,但台湾学者严协和又把它奉为学者严协和又把它奉为““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法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法””,(严协和《孝经白话注,(严协和《孝经白话注释自序》,三秦出版社释自序》,三秦出版社19891989年版。

      同样不足取怎样才能从中汲取精华、年版同样不足取怎样才能从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剔除糟粕?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仔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仔细地研究,全面地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孝经》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细地研究,全面地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孝经》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继承和发扬儒家所倡导的继承和发扬儒家所倡导的““孝道孝道””,使之古为今用使之古为今用2021/3/112021/3/113838 经典章节 开宗明义章第一开宗明义章第一           [ [疏疏] ]正义曰: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言此章开张正义曰: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章》也第,次也一,数之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章》也第,次也一,数之始也以此章总标,诸章以次结之,故为第一,冠诸章之首焉。

      案《孝经》遭始也以此章总标,诸章以次结之,故为第一,冠诸章之首焉案《孝经》遭秦坑焚之后,为河间颜芝所藏,初除挟书之律,芝子贞始出之长孙氏及江翁、秦坑焚之后,为河间颜芝所藏,初除挟书之律,芝子贞始出之长孙氏及江翁、后仓、翼奉、张禹等所说皆十八章及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二十二章,孔后仓、翼奉、张禹等所说皆十八章及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二十二章,孔安国作传刘向校经籍,比量二本,除其烦惑,以十八章为定,而不列名又安国作传刘向校经籍,比量二本,除其烦惑,以十八章为定,而不列名又有荀昶集其录及诸家疏,并无章名,而《援神契》自《天子》至《庶人》五章,有荀昶集其录及诸家疏,并无章名,而《援神契》自《天子》至《庶人》五章,唯皇侃标其目而冠於章首今郑注见章名,岂先有改除,近人追远而为之也?唯皇侃标其目而冠於章首今郑注见章名,岂先有改除,近人追远而为之也?御注依古今集详议,儒官连状题其章名,重加商量,遂依所请御注依古今集详议,儒官连状题其章名,重加商量,遂依所请章章””者,明者,明也,谓分析科段,使理章明《说文》曰:也,谓分析科段,使理章明《说文》曰:““乐歌竟为一章,章字从音,从十乐歌竟为一章,章字从音,从十。

      谓从一至十,十,数之终诸书言章者,盖因《风》、《雅》,凡有科段,谓从一至十,十,数之终诸书言章者,盖因《风》、《雅》,凡有科段,皆谓之章焉言天子、庶人虽列贵贱,而立身行道,无限高卑故次首章先陈皆谓之章焉言天子、庶人虽列贵贱,而立身行道,无限高卑故次首章先陈天子,等差其贵贱以至庶人,次及《三才》、《孝治》、《圣治》三章,并叙天子,等差其贵贱以至庶人,次及《三才》、《孝治》、《圣治》三章,并叙德教之所由生也《纪孝行章》叙孝子事亲为先,与五刑相因,即夫孝始於事德教之所由生也《纪孝行章》叙孝子事亲为先,与五刑相因,即夫孝始於事亲也《广要道章》、《广扬名章》即先王有至德要道,扬名於后世也扬名亲也《广要道章》、《广扬名章》即先王有至德要道,扬名於后世也扬名之上,因谏争之臣,从谏之君,必有应感三章相次,不离於扬名《事君章之上,因谏争之臣,从谏之君,必有应感三章相次,不离於扬名《事君章》即忠於事君也《丧亲章》继於诸章之末,言孝子事亲之道纪也皇侃以》即忠於事君也《丧亲章》继於诸章之末,言孝子事亲之道纪也皇侃以《开宗》及《纪孝行》、《丧亲》等三章通於贵贱今案《谏争章》大夫已上《开宗》及《纪孝行》、《丧亲》等三章通於贵贱。

      今案《谏争章》大夫已上皆有争臣,而士有争友,父有争子,亦该贵贱则通於贵贱者有四焉皆有争臣,而士有争友,父有争子,亦该贵贱则通於贵贱者有四焉  2021/3/112021/3/113939 於事亲也《广要道章》、《广扬名章》即先王有至德要道,於事亲也《广要道章》、《广扬名章》即先王有至德要道,扬名於后世也扬名之上,因谏争之臣,从谏之君,必有应感三章相次,扬名於后世也扬名之上,因谏争之臣,从谏之君,必有应感三章相次,不离於扬名《事君章》即忠於事君也《丧亲章》继於诸章之末,言孝子不离於扬名《事君章》即忠於事君也《丧亲章》继於诸章之末,言孝子事亲之道纪也皇侃以《开宗》及《纪孝行》、《丧亲》等三章通於贵贱事亲之道纪也皇侃以《开宗》及《纪孝行》、《丧亲》等三章通於贵贱今案《谏争章》大夫已上皆有争臣,而士有争友,父有争子,亦该贵贱则今案《谏争章》大夫已上皆有争臣,而士有争友,父有争子,亦该贵贱则通於贵贱者有四焉通於贵贱者有四焉 仲尼居,仲尼,孔子字居,谓闲居曾子侍,曾子,孔子弟仲尼居,仲尼,孔子字。

      居,谓闲居曾子侍,曾子,孔子弟子侍,谓侍坐侍,谓侍坐      [ [疏疏] ]仲尼居,曾子侍正义曰: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道由仲尼居,曾子侍正义曰: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閒居,为之陈说自摽已字,称假因閒居,为之陈说自摽已字,称““仲尼居仲尼居””;呼参为子,称;呼参为子,称““曾子侍曾子侍””建此两句,以起师资问答之体,似若别有承受而记录之建此两句,以起师资问答之体,似若别有承受而记录之○○注仲尼至閒居注仲尼至閒居○○正义曰:云正义曰:云““仲尼,孔子字仲尼,孔子字””者,案《家语》云:者,案《家语》云:““孔子父叔梁纥,娶颜孔子父叔梁纥,娶颜氏之女徵在徵在既往庙见,以夫年长,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山以祈焉氏之女徵在徵在既往庙见,以夫年长,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山以祈焉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夫伯仲者,长幼之次也仲尼有兄字伯,故曰仲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夫伯仲者,长幼之次也仲尼有兄字伯,故曰仲其名则案桓六年《左传》:其名则案桓六年《左传》: ““申繻曰:名有五,其三曰以类命为象。

      申繻曰:名有五,其三曰以类命为象杜杜注云:注云:““若孔子首象尼丘,盖以孔子生而圩顶,象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若孔子首象尼丘,盖以孔子生而圩顶,象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而刘瓛述张禹之义,以为仲者中也,尼者和也言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而刘瓛述张禹之义,以为仲者中也,尼者和也言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仲尼殷仲文又云:仲尼殷仲文又云:““失子深敬孝道,故称表德之字失子深敬孝道,故称表德之字及梁武帝又以丘为及梁武帝又以丘为聚,以尼为和今并不取仲尼之先,殷之后也案《史记聚,以尼为和今并不取仲尼之先,殷之后也案《史记··殷本纪》曰:殷本纪》曰: ““帝喾之子契为尧司徒,帝喾之子契为尧司徒,2021/3/112021/3/114040 有功,尧封之於商,赐姓子氏契后世孙汤灭夏而为天子,至汤裔孙有位有功,尧封之於商,赐姓子氏契后世孙汤灭夏而为天子,至汤裔孙有位无道周武王杀之,封其庶兄微子启於宋周武王杀之,封其庶兄微子启於宋案《家语》又《孔子世家》皆案《家语》又《孔子世家》皆云:云:““孔子其先宋人也宋襄公有子弗父何,长而当立,让其弟厉公何生孔子其先宋人也宋襄公有子弗父何,长而当立,让其弟厉公。

      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受命为宋卿,生孔父嘉嘉别为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受命为宋卿,生孔父嘉嘉别为公族,故其后以孔为氏公族,故其后以孔为氏或以为用乙配子,或以滴溜穿石,其言不经,今或以为用乙配子,或以滴溜穿石,其言不经,今不取也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皋夷父,皋夷父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不取也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皋夷父,皋夷父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生孔子也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生孔子也云““居,谓閒居居,谓閒居””者,者,《古文孝经》云《古文孝经》云““仲尼閒居仲尼閒居””,盖为乘閒居而坐,与《论语》云,盖为乘閒居而坐,与《论语》云““居!吾语居!吾语汝汝””义同,而与下章义同,而与下章““居则致其敬居则致其敬””不同○○注曾子至侍坐注曾子至侍坐○○正义曰:云正义曰:云““曾子,孔子弟子曾子,孔子弟子””者,案《史记者,案《史记··仲尼弟子传》称:仲尼弟子传》称:“ “曾参,南武城人,字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於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於鲁。

      鲁 ”故知是仲尼弟子也云故知是仲尼弟子也云“ “侍,谓侍坐侍,谓侍坐” ”者,言侍孔子而坐也案古文云者,言侍孔子而坐也案古文云“ “曾曾子侍坐子侍坐” ”,故知侍谓侍坐也卑者在尊侧曰侍,故经谓之侍凡侍有坐有立,,故知侍谓侍坐也卑者在尊侧曰侍,故经谓之侍凡侍有坐有立,此曾子侍即侍坐也《曲礼》有侍坐於先生,侍坐於所尊,侍坐於君子据此曾子侍即侍坐也《曲礼》有侍坐於先生,侍坐於所尊,侍坐於君子据此而言,明侍坐於夫子也此而言,明侍坐於夫子也 子曰: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言先代圣德之主,能顺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者,德之至、道之要也言先代圣德之主,能顺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则上下臣人,和睦无怨汝知之乎?则上下臣人,和睦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参,曾子名也礼:师有问,避席起答敏,达也言参不达,何足知参,曾子名也礼:师有问,避席起答敏,达也言参不达,何足知此至要之义?子曰:此至要之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故为德本。

      教之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故为德本教之所由生也言教从孝而生复坐,吾语汝曾参起对,故使复坐所由生也言教从孝而生复坐,吾语汝曾参起对,故使复坐 2021/3/112021/3/114141 [ [疏疏] ]子曰至语汝子曰至语汝○○正义曰:正义曰:““子子””者,孔子自谓案《公羊传》云:者,孔子自谓案《公羊传》云:““子者,男子通称也子者,男子通称也古者谓师为子,故夫子以子自称古者谓师为子,故夫子以子自称曰曰””者,辞也者,辞也言先代圣帝明王,皆行至美之德、要约之道,以顺天下人心而教化之,天下言先代圣帝明王,皆行至美之德、要约之道,以顺天下人心而教化之,天下之人,被服其教用此之故,并自相和睦,上下尊卑,无相怨者参,汝能之人,被服其教用此之故,并自相和睦,上下尊卑,无相怨者参,汝能知之乎?又假言参闻夫子之说,乃避所居之席,起而对曰:参性不聪敏,何知之乎?又假言参闻夫子之说,乃避所居之席,起而对曰:参性不聪敏,何足以知先王至德要道之言义?既叙曾子不知,夫子又为释之曰:夫孝,德行足以知先王至德要道之言义?既叙曾子不知,夫子又为释之曰:夫孝,德行之根本也。

      释之根本也释““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有至德要道””谓至德要道,元出於孝,孝为之本也谓至德要道,元出於孝,孝为之本也云云““教之所生也教之所生也””者,此释者,此释““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谓王教由谓王教由孝而生也孝道深广,非立可终,故使孝而生也孝道深广,非立可终,故使““复坐,吾语汝复坐,吾语汝””也○○注孝者至无注孝者至无怨○○正义曰:云正义曰:云““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者,依王肃义,德以孝而至,者,依王肃义,德以孝而至,道以孝而要,是道德不离於孝殷仲文曰:道以孝而要,是道德不离於孝殷仲文曰:““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刘炫曰:刘炫曰:““性未达,何足知?性未达,何足知?””言性未达,何足知至要之义者,谓自云性不言性未达,何足知至要之义者,谓自云性不达,何足知此先王至德要道之义也达,何足知此先王至德要道之义也○○注人之至德本注人之至德本○○正义曰:此依郑注正义曰:此依郑注引其《圣治章》文也,言孝行最大,故为德之本也德则至德也引其《圣治章》文也,言孝行最大,故为德之本也德则至德也○○注言教注言教从孝而生。

      从孝而生○○正义曰:此依韦注也案《礼记正义曰:此依韦注也案《礼记··祭义》称曾子云:祭义》称曾子云:““众之本众之本教曰孝《尚书》:《尚书》:““敬敷五教敬敷五教解者谓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解者谓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举此,则其余顺人之教皆可知也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举此,则其余顺人之教皆可知也○○注曾参至复注曾参至复坐正义曰:此义已见於上坐正义曰:此义已见於上2021/3/112021/3/114242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父母全而生之,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父母全而生之,已当全而归之,故不敢毁伤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当全而归之,故不敢毁伤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言能立身行此孝道,自然名扬后世,光显其亲,故行孝以不毁为先,扬名为言能立身行此孝道,自然名扬后世,光显其亲,故行孝以不毁为先,扬名为后     [ [疏疏] ]身体至终也身体至终也○○正义曰:身谓躬也,体谓四支也,发谓毛发,肤谓皮肤正义曰:身谓躬也,体谓四支也,发谓毛发,肤谓皮肤。

      《礼运》曰:《礼运》曰:““四体既正,肤革充盈四体既正,肤革充盈《诗》曰:《诗》曰:““鬓发如云鬓发如云此则身此则身体发肤之谓也言为人子者,常须戒慎,战战兢兢,恐致毁伤,此行孝之始体发肤之谓也言为人子者,常须戒慎,战战兢兢,恐致毁伤,此行孝之始也又言孝行非唯不毁而已,须成立其身,使善名扬於后代,以光荣其父母,也又言孝行非唯不毁而已,须成立其身,使善名扬於后代,以光荣其父母,此孝行之终也若行孝道,不至扬名荣亲,则未得为立身也此孝行之终也若行孝道,不至扬名荣亲,则未得为立身也○○注父母至毁注父母至毁伤○○正义曰:云正义曰:云““父母全而生之,已当全而归之父母全而生之,已当全而归之””者,此依郑注引《祭义者,此依郑注引《祭义》乐正子春之言也言子之初生,受全体於父母,故当常自念虑,至死全而》乐正子春之言也言子之初生,受全体於父母,故当常自念虑,至死全而归之,若曾子归之,若曾子““启手启足启手启足””之类是也云之类是也云““故不敢毁伤故不敢毁伤””者,毁谓亏辱,伤者,毁谓亏辱,伤谓损伤故夫子云:谓损伤故夫子云:““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及郑注《周礼》及郑注《周礼》““禁杀戮禁杀戮””云云““见血为伤见血为伤””是也。

      是也○○注言能至其后正义曰:云注言能至其后正义曰:云““能言立身能言立身行此孝道行此孝道””者,谓人将立其身,先须行此孝道也其行孝道之事,则下文者,谓人将立其身,先须行此孝道也其行孝道之事,则下文““始於事亲,中於事君始於事亲,中於事君””是也云““自然名扬后世,光荣其亲自然名扬后世,光荣其亲””者,皇侃云:者,皇侃云:““若生能行孝,没而扬名,则身有德誉,乃能光荣其父母也若生能行孝,没而扬名,则身有德誉,乃能光荣其父母也因引《祭义因引《祭义》曰:》曰:““孝也者,国人称原然,曰:幸哉!有子如此孝也者,国人称原然,曰:幸哉!有子如此又引《哀公问》称又引《哀公问》称孔子对曰:孔子对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归之名,谓之君子之子是使其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归之名,谓之君子之子是使其亲为君子也亲为君子也此则扬名荣亲也云此则扬名荣亲也云““故行孝以不毁为先故行孝以不毁为先””者,全其身为孝者,全其身为孝子之始也云子之始也云““扬名为后扬名为后””者,谓后行孝道为孝之终也夫不敢毁伤,阖棺者,谓后行孝道为孝之终也夫不敢毁伤,阖棺乃止,乃止,立身行道,弱冠须明经虽言其始终,此略示有先立身行道,弱冠须明经。

      虽言其始终,此略示有先 2021/3/112021/3/114343 后非谓不敢毁伤唯在於始,立身独在於终也明不敢毁伤,立后非谓不敢毁伤唯在於始,立身独在於终也明不敢毁伤,立身行道,从始至末,两行无怠此於次有先后,非於事理有终始也身行道,从始至末,两行无怠此於次有先后,非於事理有终始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中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於立身也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於立身也      [ [疏疏] ]夫孝至立身夫孝至立身○○正义曰:夫为人子者,先能全身而后能行其道正义曰:夫为人子者,先能全身而后能行其道也夫行道者,谓先能事亲而后能立其身前言立身,末示其迹其迹,始也夫行道者,谓先能事亲而后能立其身前言立身,末示其迹其迹,始者在於内事其亲也;中者在於出事其主;忠孝皆备,扬名荣亲,是终於立身者在於内事其亲也;中者在於出事其主;忠孝皆备,扬名荣亲,是终於立身也○○注言行至身也注言行至身也。

      ○○正义曰:云正义曰:云““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中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中””者,者,此释始於事亲,中於事君也云此释始於事亲,中於事君也云““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於立身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於立身也也””者,此释终於立身也然能事亲事君,理兼士庶,则终於立身,此通贵者,此释终於立身也然能事亲事君,理兼士庶,则终於立身,此通贵贱焉郑玄以为贱焉郑玄以为““父母生之,是事亲为始四十强而仕,是事君为中七十父母生之,是事亲为始四十强而仕,是事君为中七十致仕,是立身为终也致仕,是立身为终也””者,刘炫驳云:者,刘炫驳云:““若以始为在家,终为致仕,则兆庶若以始为在家,终为致仕,则兆庶皆能有始,人君所以无终若以年七十者始为孝终,不致仕者皆为不立,则皆能有始,人君所以无终若以年七十者始为孝终,不致仕者皆为不立,则中寿之辈尽曰不终,颜子之流亦无所立矣中寿之辈尽曰不终,颜子之流亦无所立矣       《大雅》云:《大雅》云:‘‘无念尔祖,聿脩厥德无念尔祖,聿脩厥德’’《诗《诗··大雅》也无念,念大雅》也无念,念也聿,述也厥,其也义取恒念先祖,述脩其德聿,述也厥,其也义取恒念先祖,述脩其德。

      2021/3/112021/3/114444 [ [疏疏] ]大雅至厥德大雅至厥德○○正义曰:夫子叙述立身行道扬名之义既毕,正义曰:夫子叙述立身行道扬名之义既毕,乃引《大雅乃引《大雅··文王》之诗以结之言凡为人子孙者,常念尔之先祖,常述修文王》之诗以结之言凡为人子孙者,常念尔之先祖,常述修其功德也其功德也○○注诗大至其德注诗大至其德○○正义曰:云正义曰:云““无念,念也无念,念也””,,““聿,述也聿,述也””,此并《毛传》文;,此并《毛传》文;““厥,其也厥,其也””,《释言》文云,《释言》文云““义取常念先祖,述脩义取常念先祖,述脩其德其德””者,此依孔传也谓述修先祖之德而行之此经有十一章引《诗》及者,此依孔传也谓述修先祖之德而行之此经有十一章引《诗》及《书》刘炫云:《书》刘炫云:““夫子叙经,申述先王之道《诗》、《书》之语,事有夫子叙经,申述先王之道《诗》、《书》之语,事有当其义者,则引而证之,示言不虚发也七章不引者,或事义相违,或文势当其义者,则引而证之,示言不虚发也七章不引者,或事义相违,或文势自足,则不引也五经唯《传》引《诗》,而《礼》则杂引,《诗》、《书自足,则不引也。

      五经唯《传》引《诗》,而《礼》则杂引,《诗》、《书》及《易》并意及则引若泛指,则云》及《易》并意及则引若泛指,则云‘‘《诗》曰《诗》曰’’、、‘‘《诗》云《诗》云’’;若指;若指四始之名,即云《国风》、《大雅》、《小雅》、《鲁颂》、《商颂》;若四始之名,即云《国风》、《大雅》、《小雅》、《鲁颂》、《商颂》;若指篇名,即言指篇名,即言‘‘《勺》曰《勺》曰’’、、‘‘《武》曰《武》曰’’:皆随所便而引之,无定例也皆随所便而引之,无定例也郑注云:郑注云:““雅者,正也方始发章,以正为始雅者,正也方始发章,以正为始亦无取焉亦无取焉2021/3/112021/3/114545                         参读书目     1.1.《孝经》《孝经》1 1卷,《唐开成石壁十二经》本卷,《唐开成石壁十二经》本    2.2.《古文孝经孔氏传》《古文孝经孔氏传》1 1卷,附宋本《古文孝经》卷,附宋本《古文孝经》1 1卷,(汉)卷,(汉)孔安国撰,〔日本〕太宰纯音,《四库全书》本孔安国撰,〔日本〕太宰纯音,《四库全书》本    3.3.《孝经》《孝经》9 9卷,(汉)郑玄撰,《四部备要》本卷,(汉)郑玄撰,《四部备要》本    4.4.《孝经注》《孝经注》1 1卷,(汉)郑玄撰、(清)王谟辑,《汉魏卷,(汉)郑玄撰、(清)王谟辑,《汉魏遗书钞》本遗书钞》本    5.5.《孝经义疏》《孝经义疏》1 1卷,(南朝梁)武帝萧衍撰、(清)马国卷,(南朝梁)武帝萧衍撰、(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6.6.《孝经注疏》《孝经注疏》9 9卷,附《校勘记》卷,附《校勘记》9 9卷,(唐)玄宗李隆基卷,(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校勘记》,(清)阮元撰,《十三经注疏注、(宋)邢昺疏,《校勘记》,(清)阮元撰,《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中华书局》附《校勘记》本,中华书局19801980年年1111月影印;标点本,北京月影印;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出版社19971997年年1212月版月版  2021/3/112021/3/114646        7.7.《孝经注疏》,(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经文)黄侃句读,上海古籍出版社(经文)黄侃句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0年年1212月版月版     8. 8.《古文孝经指解》《古文孝经指解》1 1卷,(宋)司马光撰、(宋)范卷,(宋)司马光撰、(宋)范祖禹说,《四库全书》本祖禹说,《四库全书》本              9.9.《孝经刊误》《孝经刊误》1 1卷,(宋)朱熹撰,《四库全书》卷,(宋)朱熹撰,《四库全书》本本    10.10.《孝经本义》《孝经本义》2 2卷,(明)吕维祺撰,《丛书集成初卷,(明)吕维祺撰,《丛书集成初编》本编》本    11.11.《孝经集传》《孝经集传》4 4卷,(明)黄道周撰,《四库全书》卷,(明)黄道周撰,《四库全书》本本    12.12.《孝经全注》《孝经全注》1 1卷,(清)李光地撰,《李文贞公全卷,(清)李光地撰,《李文贞公全集》本集》本    13.13.《孝经译注》,汪受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孝经译注》,汪受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998年年7 7月版月版    14.14.《十三经辞典》(孝经卷),刘学林、关会民主编,《十三经辞典》(孝经卷),刘学林、关会民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2002年年1111月版月版    2021/3/112021/3/114747 仇英的孝经图欣赏2021/3/112021/3/114848 2021/3/112021/3/114949 2021/3/112021/3/115050 2021/3/112021/3/115151 2021/3/112021/3/115252 2021/3/112021/3/115353 2021/3/112021/3/115454 2021/3/112021/3/115555 2021/3/112021/3/115656 2021/3/112021/3/115757 2021/3/112021/3/115858 2021/3/112021/3/115959 2021/3/112021/3/116060 2021/3/112021/3/116161 2021/3/112021/3/116262 2021/3/112021/3/116363 2021/3/112021/3/116464 2021/3/112021/3/116565 2021/3/112021/3/116666 二十四孝图欣赏2021/3/112021/3/116767 2021/3/112021/3/116868 2021/3/112021/3/116969 2021/3/112021/3/117070 2021/3/112021/3/117171 2021/3/112021/3/117272 2021/3/112021/3/117373 2021/3/112021/3/117474 2021/3/112021/3/117575 2021/3/112021/3/117676 2021/3/112021/3/117777 2021/3/112021/3/117878 2021/3/112021/3/117979 2021/3/112021/3/118080 2021/3/112021/3/118181 2021/3/112021/3/118282 2021/3/112021/3/118383 2021/3/112021/3/118484 2021/3/112021/3/118585 2021/3/112021/3/118686 2021/3/112021/3/118787 2021/3/112021/3/118888 2021/3/112021/3/118989 2021/3/112021/3/119090 2021/3/112021/3/119191 孝经竹简艺术2021/3/112021/3/119292 谢 谢 观 赏本课件据《十三经导读》之刘学林《〈孝经〉导读》制作制作人:黄耀明 于戊子年冬月2021/3/112021/3/119393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安徽省安全员《A证(企业负责人)》冲刺试卷三.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业务操作》预测试卷三.docx 安徽省安全员《A证(企业负责人)》模拟试卷一.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交易制度政策》模拟试卷四.docx 安徽省安全员《B证(项目负责人)》冲刺试卷二.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预测试卷四.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业务操作》考前点题卷一.docx 2023年通信工程师《通信专业实务(传输与接入-无线)》试题真题及答案.docx 安徽省安全员《A证(企业负责人)》试题精选.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预测试卷二.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业务操作》考前点题卷二.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职业导论》冲刺试卷三.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交易制度政策》冲刺试卷三.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考前点题卷二.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职业导论》冲刺试卷五.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职业导论》冲刺试卷四.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交易制度政策》冲刺试卷一.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交易制度政策》冲刺试卷四.docx 安徽省安全员《B证(项目负责人)》冲刺试卷三.docx 202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业务操作》模拟试卷二.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