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晋城紫金山大云院遗址考古调查.docx
16页山西晋城紫金山大云院遗址考古调查 安建峰【Key】山西晋城;紫金山大云院;石刻;道凝禅师【摘 要】紫金山大云院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柳树口镇东中村紫金山山坳之中,创建于五代后唐时期,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被发现现原有建筑均已被毁,但留存不少碑刻资料文章通过对大云院现存建筑遗存、碑刻资料的梳理,对大云院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文物的历史价值进行了发掘紫金山大云院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柳树口镇东中村紫金山山坳之中,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时发现,十分遗憾的是,原有建筑仅存基址,但其附属文物却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对研究晋城地区佛教的发展和石刻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基址考察大云院原有建筑均已被毁,现存基址仅留石砌台基,部分台基被泥土掩埋从基址来看,大云院分为前院、后院、上院三个院落结合村民回忆与碑刻资料,大云院原有的建筑布局可恢复如下(图一):前院坐落于紫金山山腰的一块台地上,为大云院的主院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三圣殿山门位于整个基址西侧,面宽10.6米,进深5.5米,墙基宽0.5米;鼓楼、钟楼分别位于山门左右,规制相同,均面宽3.07米,进深5.5米,墙基宽0.5米。
钟楼南侧有塔林,存道凝祖师塔和普同塔三圣殿(也称毗卢殿)为正殿,坐东朝西,面宽9.15米,进深6.06米,墙基宽0.55米三圣殿两侧各有耳殿一间,规制亦相同,均面宽3.58米,进深4.31米,墙基宽0.5米娲皇殿坐南朝北,碑廊坐北朝南,分列院子两侧,两座建筑大小相同,均面宽7.48米,进深3.3米,墙基宽0.5米上院位于前院南侧更高一级的台地上,有药王殿、奶奶庙并列而建,均坐北朝南,形制相同,面宽4.35米,进深4.18米,墙基宽0.5米药王殿在东,奶奶庙在西出前院,从南耳殿南侧台阶拾级而上可达后院有老师洞、观音殿遗址观音殿面宽2.89米,进深1.67米,墙基宽0.24米崖壁上存水月观音造像、凝公长老及海正禅师线刻像等遗迹二、重要文物遗迹1.老师洞位于后院崖壁下部洞为方形,洞口宽1.6米,高1.5米,深2.16米(图二)洞后部置石榻,长2米,宽0.66米,高0.2米是为大云院历代僧人修行之所洞南侧有《重修老师洞记》碑碑载:“里南二里许,一峰峭拔,倚天如削,古名之老师山者,由人境俱胜也山半有洞甚异,亦从山名者,示不忘其本也可知紫金山古名“老师山”,洞从山名,所以称之为“老师洞”2.水月观音造像位于后院崖壁上,坐东朝西。
拱形龛,平顶,龛总高1.5米,底宽2.45米,前设保护性窟檐(图三)主尊为水月观音,高0.88米,其背后为葫芦形背光观音头肩以上尽失,以自在坐于长1.2米、宽0.5米的岩石台座上,体微侧披帛缠肩绕臂,胸腹间悬佩串珠饰右膝屈起,右足踏于坐榻之上;右臂肩下手上断失,右手置于右膝上左手抚座,左腿下垂,左足跣足踏于水面中升起的莲台之上莲台两侧分别雕蛟龙、护法狮(图四)下方为方形台座,台座上线刻莲花图案,正中有题记:“时大元至元三十年岁次癸巳季春上旬有六日 住持大云老人道凝镌观音之记图五)观音两侧各立金刚力士一身,均武士形象,分别高0.4米,刚猛矫健,满脸愤怒之相右侧力士身着甲胄,脚蹬靴面目狰狞,双眼凸起,右手以宝剑拄地,左手执宝珠置于胸前左侧力士面目狰狞,双眼凸起,宽鼻大嘴,颈部青筋暴起上身袒露,肩绕披巾,作随风飘动状右手握金刚杵于左胸前,左腿微屈,左手按于左膝之上,腰系裙,赤脚(图六)右侧力士外侧雕双鹿,一鹿昂首面向观音,另一鹿背向观音,作回首状;左侧力士外侧雕双兔、仙草,一兔前腿微抬作触碰仙草状,另一兔子尾随,形态乖巧灵动观音像的左右下方各有一组浮雕造像,均为二人一马,面向观音行礼而拜观音右侧画面中,比丘居前,高约0.3米,无头光,身着袈裟,脚穿僧履,虔诚地双手合十于胸前。
比丘身后为一随从,高0.24米,脸向上仰起,遥望观音随从上身着短衫,腰系短裙,穿长裤,脚穿编织的鞋子,肩扛长杆,左手执杆尾,杆头挑雨伞、葫芦,右手牵马马首高昂,马蹄微抬,马背装鞍褥,上驮行李左侧画面中,前面第一人高0.3米,着官服,头戴儒冠(进贤冠),身着宽袖长袍,腰束带,脚登靴,双手持笏板,恭身朝拜观音位于其身后的为猴子形象的行者,高0.24米,圆眼,大嘴,头戴箍,颈系巾类织物,袒胸露腹,腰系裙,小口裤,双腿交叉站立,右手置于额前作观望状,左手执棒形法器马紧随行者身后,俯首,身披鞍褥,备马镫(图七)3. 线刻海正禅师像位于后院老师洞北侧岩壁上,高0.6米,宽0.32米禅师身着右衽衲衣,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双手于胸前交握,插于衣袖之中,似为禅定之像像上方自右至左横书“重金海潮观音菩萨记”,右侧竖书“五台山竹林寺禅师法号海正”,左侧竖书“大明嘉靖十年十二月□□□□□”(图八)画风稚拙4. 线刻凝公长老像位于线刻海正禅师像南侧,高0.3米,宽0.3米凝公长老面部安详,身着左衽衲衣,结跏趺坐于莲蓬之上,双手于胸前交握插于衣袖之中,似为禅定之像像右侧书“大云禅院”,左侧书“凝公长老”(图九)雕刻年代不详。
5.摩崖题刻位于水月观音造像下方,通高约0.7米,宽0.38米首题横书“□无观世音菩萨”,下面文字多漫漶不清,只可辨识“大明国山西泽州……”等字样(图一○)6.普同塔石匾原镶嵌于普同塔塔身,现塔已不存,只留石匾一方石匾为青石质,宽0.34米,高0.5米匾上边刻双龙戏珠纹,其他三边饰缠枝花卉纹图案匾正中书榜书“普同塔”三字左侧竖书:“大清康熙十二年二月中下二村恭议同荡然师往长□县全圣□二圣庵请临济正宗讳三十三代江南□南府宜兴县磬山天隐禅院嗣法沙门□知禅师□北□居俗地本州岛西常河和村九里王氏子也”,右侧竖书:“此处□□始从大元年间临济正宗第十代道凝禅师起□□先亡僧□□□野山僧不忍化二村恭给山僧二十人各输资材共建此塔是为不朽之因康熙四十年正月二十四日建立”,下侧竖书:“小庄里焦成富施银四钱,本□张□臣施银一钱,小庄里李常清施银四钱图一一)7.大云院长老道凝之塔塔高约3米,青石质,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图一二)六边形青石塔基,其上为方形台座,再上为圆形莲台,四周雕三层仰莲,莲瓣饱满莲台之上为方形抹角石幢,为塔身的主要部分,四面雕刻铭文及花卉纹塔幢正面正中书“大云院长老道凝之塔”,下部镌刻其众供养弟子、徒孙法号,右侧镌刻“尚座道真”及其弟子明诠、明连法号;左侧刻“讲主道宽”及其弟子明聪、明惠、明净法号,立塔时间为“大元元贞元年岁次乙未大吕月十有六日……”。
背面上部横书:“紫金山老师洞住持僧古黎甘泉村双峰山大云院凝公长老于甲午岁仲冬下旬九日圆寂,至乙未岁季冬下旬一日葬毕”,下部线刻道凝禅师图(图一三)图中禅师身着右衽僧袍,面部安详,眉间有白毫相,左手抚左膝,右手横执拂尘置于右膝,结跏趺坐于佛榻上榻后设靠背,两侧设扶手,榻下脚榻承道凝之僧履禅师右侧站立一供养僧,身着右衽僧袍,面部虔诚,眉间亦有白毫相,双手捧托供盘,盘内放置供养之物右侧有刻铭,字迹漫漶不清,左侧线刻凤穿花卉纹图案石幢之上为方形腰石,腰石之上又立一层方形抹角素面石幢,再上为莲台和桃形塔刹道凝之塔是大云院的祖师塔,体现了道凝大师在本寺院的声望和地位此塔是晋城地区现存为数不多有确切纪年的元代石塔,更为珍贵的是其保存相当完好,为我们研究元代塔式建筑、佛教艺术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8.碑刻 共发现7通,均为青石质,散落于遗址各处1)《重修老师洞记》 发现于老师洞南侧勒石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螭首,方形,通高1.6米,宽0.68米,厚0.21米额题篆书“重修老师洞记”,首题文字相同,为楷书,全文约1200字主要记载了大云院从五代后唐至元初的维修情况(图一四)2)《重修紫金山老师洞大云院碑记》 发现于娲皇殿基址。
勒石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圆首,方形,通高1.81米,宽0.61米,厚0.24米额题为“重修紫金山老师洞大云院记”,首题为“重修紫金山老师洞大云院碑记”全文约1030字,楷体竖书主要记载了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大云院的维修情况(图一五)3)《娲皇创立碑记》发现于娲皇殿基址勒石于清康熙二年(1663)圆首,方形,通高1.82米,宽0.55米,厚0.2米额题“娲皇”,首题“创立碑记”全文约400字,主要记载了娲皇殿的迁建和创立情况(图一六)4)《重修紫金山大云院碑记》 发现于娲皇殿基址勒石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圆首,方形,通高1.61米,宽0.63米,厚0.2米额题篆书“流芳千古”,首题“重修紫金山大云院碑记”全文约800字,主要记载了毗卢殿及耳殿、静室的维修情况(图一七)5)《重修紫金山助缘碑》 散落于后院勒石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方形,长0.42米,宽0.32米,厚0.16米首题“重修紫金山助缘人名列于后”全文约200字,主要记载了清康熙年间重修大云院的捐资情况6)无名碑 散落于后院勒石于清乾隆元年(1736)方形,长0.42米,宽0.31米,厚0.15米字迹漫漶不清,无法辨识。
7)《紫金山老师洞置地碑记》 出于娲皇殿基址勒石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圆首,方形,通高1.6米,宽0.6米,厚0.2米额题楷书“树德务滋”,首题“紫金山老师洞置地碑记”全文约410字,主要记载了大云院老师洞所属土地情况(图一八)三、解读与研究1.历史沿革根据院内现存的石刻资料,可以解读出大云院的创建、维修情况勒石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的《重修老师洞记》碑,为大云院内现存最早的碑刻,对大云院早期的沿革记载也最为详尽碑载:“……当五季清泰改元之初,有禅师道逸始于此居逸僧行高远,殁后,里人起塔以瘗其骨,刻石以铭厥德阅岁既久,堵波坏金天会八年庚戌,善人董叔等改葬于洞岩之下,复有僧福汴合信士王琳葺堂于洞侧,宅三圣人像而瞻仰之迨皇统辛酉,道人周姓而弱水号者来隐焉,其事迹壁石尚存,可考非妄……今长者讳道凝,……至元九年壬申来游是洞,欣然而驻锡焉……不一年,祈福之堂,瞻仰之像,罔不完洁,次叙鸠工,仍刻观音一堂……由碑文可知,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道逸禅师在此居洞修行,其死后,后人为其立塔纪念北宋时期的情况碑文中没有提及至金天会八年(1130),道逸禅师塔毁坏,善士董叔等人将其改葬于洞岩之下,又有僧福汴、信士王琳在老师洞一侧修建三圣堂。
皇统元年(1141),周弱水在此隐居金末战乱,老师洞和三圣堂荒废元至元九年(1272),道凝禅师来此隐居,老师洞又焕发生机在道凝禅师的主持下,元至元二十六年到至元三十年(1289—1293)重修了老师洞和三圣殿,并在后院的崖壁上造观音像一龛明清两代维修比较频繁,明正德十二年(1517)《重修紫金山老师洞大云院碑记》载:“……近于正德年间,有本寺僧如礼谨发诚实之心,劳形苦骨,聚落求化,各舍卉木英材,于古洞前迤南重建正殿三间,……旁建伽蓝殿一所,增金补塑……清康熙二年(1663)《娲皇创立碑记》载:“……中有佛殿三楹罗其前,娲皇神庙于后,……但年久日深,风雨倾颓,神无所栖,民何瞻仰里人不忍睹其境况,捐力输财,振饰重修,移娲皇于佛殿右侧……康熙五十一年(1712)《重修紫金山大云院碑记》载:“……东起毗卢殿宇,法像创立,旁构二楼,窗分野色,南依石壁,面成高阁复于悬崖断岸中构结静室数楹……由以上碑文可知,明清两代在大云院原有布局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重修和迁建、增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重建正殿(即三圣殿)三间,另于旁边建伽蓝殿一所,但具体位置现在无法判定;清康熙二年(1663),将原位于正殿之后、已经坍塌的娲皇庙移建于正殿右侧;康熙五十一年(1712)又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