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全集北师大版.doc
6页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全集北师大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围观者质问卖者这句话之前,心里的想法是___________[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与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重点段落品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A.排比 B.比喻 C.拟人[2]第一自然段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用横线画出中心句[3]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钟氏之子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③见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有汗?”毓对曰:“A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B注释)①令誉:好的名声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③敕:皇帝召见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1]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填入文中A、B两处。
A._______ B.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词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_________________(2)卿何以不汗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上文,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主人公的聪明主要体现在哪里[5]通过这篇文章,简单分析两个孩子的特点4. 课内阅读梁国________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________,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________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将课文补充完整[2]从“为设果,果有杨梅”中可以看出( )A.杨氏之子非常喜欢吃杨梅B.杨氏之子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杨氏之子能一下子让孔君平无言以对,展现了自己的霸道B.以“孔雀”为名来反问孔君平,这样可以贬低孔君平的身份C.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使孔君平无言以对[4]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________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课内阅读浙江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标出文中具体描写浙江潮的句子,这是按由 到 的顺序,从 、 、 、 四个方面来写的6.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如你是楚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学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用“自相矛盾”造句。
7. 文言文阅读画蛇添足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 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 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⑥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刘向《战国策》(注释) ①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 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②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③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④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⑤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⑥安能:怎么能;哪能[1]给下面句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1)引酒而饮之A.拉,伸 B.退却 C.持,拿(2)蛇固无足A.本,原来 B.结实,牢靠 C.坚定,不变动(3)终亡其酒A.逃 B.失去 C.死[2]下面句中“之”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数人饮之不足 B.一人饮之有余C.引酒且饮之 D.一人之蛇成[3]下面关于故事“画蛇添足”的寓意概括不正确的是( )A.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B.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C.凡做事,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头脑云完成,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D.自作聪明,总会把事情做好8. 阅读与理解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1]下列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雨墙坏 雨:下雨 B.其邻人之父亦云 父:父亲C.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丢失 D.其家甚智其子 甚:很,十分[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毁坏了墙B.暮而果大亡其财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C.不筑,必将有盗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盗贼进来D.其家甚智其子翻译:他家的那个孩子十分聪明[4]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儿子非常聪明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9. 文言文阅读。
钟毓兄弟小时,值①父昼寝②,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③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④饮而不拜既而⑤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注释)①值:碰上②昼寝:白天睡觉③托寐:装睡④会:指钟会⑤既而:过了一会儿⑥成礼:完成礼仪[1]用学过的方法读懂故事,再判断下列说法1)故事中的“兄弟”指的是钟毓和钟会2)故事中的兄弟二人都偷偷喝了酒3)根据文言文的用词规律,“因共偷服药洒”中的“因”可以扩为“因为”来理解4)联系上下文,“既而问毓何以拜”这句话前面省略了问话人“父亲”5)兄弟二人的做法,肯定有一个人是对的,有一个人是错的[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其父时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托寐以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汉江 临 泛(唐) 王 维楚塞①三湘②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注释]①楚塞:楚国的边界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②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③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1)第三、四两句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江水的_____________, 两岸青山的_____________2)你认为第五、六两句诗哪两个词用得妙?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整首诗来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____________11.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_》,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时期________家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_______②物莫能陷也 ______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_______④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12. 重点段落品析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 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点明心到的重要性[3]读了这篇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