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田汉早期话剧的诗化倾向.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33474456
  • 上传时间:2018-02-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田汉早期话剧的诗化倾向今年是田汉 115 周年诞辰我们一直认为,对田汉的研究,尤其是对戏剧创作上的研究贡献不够在我们看来,中国话剧对世界戏剧的贡献,就是以田汉、曹禺、夏衍、吴祖光、焦菊隐等为代表缔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诗化现实主义传统,而田汉就是这个传统的最早的开拓者他的早期话剧就有着浓烈而深沉的诗化倾向 南国时期,是田汉创作生涯中色彩最驳杂、内容最丰富、思想最活跃、手法最多样的时期 我们将其剧本分五类:抒情话剧《湖上的悲剧》 《古潭的声音》 《苏州夜话》和《南归》 ;翻译改编剧《莎乐美》《卡门》 ;现实题材话剧《名优之死》 《火之跳舞》 《江村小景》 《第五号病室》 ;观念戏剧《生之意志》 《颤栗》 《一致》和《垃圾桶》 ;历史剧《孙中山之死》 《林冲》 《雪和血》等在这五类作品中,历史剧的创作较弱,其他四类颇为可观但是,所有五类剧本,体现出一个共同的倾向——诗化倾向 抒情剧《湖上的悲剧》 《古潭的声音》 《南归》和《苏州夜话》 ,是从《梵峨嶙与蔷薇》开始,到《灵光》《咖啡店之一夜》 《获虎之夜》都一直贯穿着的“漂泊者” 那诗意感伤与浪漫漂泊的延续 仗剑去国是漂泊,戎马倥偬是漂泊,天涯乞食是漂泊,人在旅途是漂泊……漂泊感之于人生太普通了,所以历来对田汉剧作中的“漂泊感” 共鸣多于不解;但 “感伤”就不同了,总被冠以“小资产阶级 ”的定语,被目为 “颓废消极”“绝望悲观” 的同义语,这就大大地曲解了田汉。

      感伤在田汉的抒情剧里,有着独特的意蕴与价值感伤是人的常态情感的率真流露,是敏感的心灵、细腻的情感与精致的精神世界的产物 感伤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田汉的感伤,作为反抗的少年诗心、作为理想与现实或者说灵肉失调矛盾中的苦与闷,作为一种诗意人生的情调,是田汉剧作浓郁的抒情氛围与独特的诗意境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理智与热情的结合,是那样地紧密;它的主观抒情性,是那样地具有客观现实意义因此,田汉的抒情,渗透着强烈的现实评价;他以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理想要求赋予人物以真、善、美的诗意这就是他早期剧作中体现出来的诗化倾向 《湖上的悲剧》是个独幕剧,写于 1928 年 4 月,首次发表于《南国半月刊》第 5 期,是中国古代包办婚姻、门阀观念下男女青年爱情悲剧的基本模式在 20 年代中国的复活,但田汉将常见的“大团圆” 结局改成了 “有情人成不了眷属”的悲剧结局 白薇的两次自杀,一次比一次有力第一次自杀是“抗婚” ,愤怒的矛头指向封建家长的专制,但更多出于绝望;第二次自杀是要“提供不朽艺术的结尾” ,不但有对黑暗现实的血泪控诉,更有“粉碎那使我们不能不生离甚至死别的原因” 的自觉这已经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从一己不幸的绝望扩大成了根除制造悲剧的社会原因的要求与忧愤。

      白薇的两次自杀所表现的积极反抗的意义是相当明显的 某种程度上,爱情悲剧中的主人翁形象的塑造和故事结局,反映着田汉的思想变化 《梵峨嶙与蔷薇》中,爱情悲剧因为“保护神 ”李简斋的出现变为喜剧,横亘在秦信芳与柳翠的爱情中的现实难题,并非因男女主人翁自己的努力得到解决,剧情结局事实上也是“爱情悲剧” 的局外人李简斋来促成的男女主人翁是被动者 这种被动局面,在《咖啡店之一夜》中还有一定程度的“复现 ”白秋英与林泽奇都咀嚼着爱情悲剧的苦果,但他们都曾经是悲剧事实的被动接受者,一个与“负心郎” 猝然相见而陷入幻灭的悲哀,一个在家庭包办婚姻的逼迫下耽于“ 借酒浇愁” 的苦闷他们的行动,多是对现实的被动回应,而少主动的选择最后虽然表达了在悲哀中要振作起来,坚定地走完“沙漠独行 ”的人生之旅的决心与信念,但如何行,行向何方,还是一片迷惘难得的是白秋英认识到:“人是一个人生来的,也当一个人生活下去!”无论从女子的独立人格看还是从爱情的不攀附讲,都较《梵峨嶙与蔷薇》跃进了一大步 《获虎之夜》中,用“死” 来解决现实难题的方式首次出现,说明田汉放弃了“保护神” 的幻想黄大傻在莲姑反抗的惨烈呼声中自杀,莲姑在濒死的黄大傻的悲哀里奋起反抗,这种爱情悲剧的结尾,惨然之中,更有一种壮烈的美感。

      《获虎之夜》用“热烈的躁动” 替代了 《咖啡店之一夜》的“ 幽咽的静哀” 而在 《湖上的悲剧》 中,田汉将这种“幽咽的静哀”与“ 热烈的躁动 ”结合在一起,组合在白薇身上她有白秋英般的哀怨,也有魏莲姑的果敢,但她比她们都更积极主动,更富于理性色彩,反抗更带有自觉意识 《古潭的声音》又名《古潭里的声音》 ,写于 1928年夏天,首次发表于《南国周刊》第 1 卷第 1 期 他谈《古潭的声音》时说:“在我的想象中的这脚本,做那跃入古潭的蛙的是一诗人,而在将要跃入的那一刹那留住他的是他的老母,于是这里有生与死,迷与觉,人生与艺术的紧张极了的斗争,——这是我最初就想要捉牢的‘呼吸’ ”“就在里面潜流着的热情讲,第一次‘古潭的声音’里只是想表现一种紧张的静寂,就是松浦一氏所谓‘蛙与水相融而发音的那一刹那’ ,那中间也有诗人的幻灭但那是朦胧的第二次的古潭作于广州归后,从广州──那‘荔枝与明珠之国’我是载了许多很深刻的具体的幻灭回来了的 ”田汉的 “很深刻的具体的幻灭”指的是“……从前那样很浪漫地集合着许多所谓‘波西米亚青年’们虽然一时会造出相当的艺术的空气,但其组织不结根于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他们一感着生活的不安,自然就要一个个地分离了,你就天天把古潭锤碎也没有用。

      ” 从田汉的创作阐述来看,独角戏的《古潭的声音》 “表现一种紧张的静寂”的观念性趣味的意图,并未在创作实践中实现,倒是诗人对古潭的“夺爱” 之恨,表现得是明确而强烈的 《古潭的声音》的艺术价值,恰恰不来自于作者的现实情感,也不来自于“古潭蛙跃入,止水起清音” 的“蛙水相融”时所谓 “紧张的静寂 ” 《古潭的声音》的迷人之处,恰恰在于诗人与舞女戏剧性的关系变化的故事本身它充满了热情的渴求,理性的惶惑,人物心态半明半昧,情节基调亦悲亦喜,一种对人生追求的“现实性” 思考,被包容在这么一个非现实性的故事当中,呈现出了热情浪漫、诗意盎然的田汉作品中少有的哲理趣味与思辨色彩诗人从物质包围的“尘世诱惑 ”中救出一个聪明绝顶的舞女美瑛,把她带回家中,安置在诗人的超俗绝尘的高楼上为了让美瑛慢慢适应这个远离世俗喧嚣的环境,诗人甚至让美瑛保存了一双红舞鞋作为纪念,而且每次从外面回家,都给美瑛带些围巾、绸料、香水、丝巾之类但美瑛天天消瘦,一天天寂寞,在诗人再次离家外出的时候,受高楼下奇花舞动、月光潜沉、深不可测的古潭的诱惑,纵身跳了下去,去亦实亦幻的古潭──漂泊者的母胎与漂泊者的坟墓里寻找“寄托灵魂的地方”去了。

      诗人归来,对着空房叨叨絮语:“ 美瑛,我把你从尘世的诱惑中救出来,你又给古潭诱惑了吗?女孩子啊,你们的一生就是从诱惑到诱惑去的路吗?古潭啊,我的敌人啊,我从许多人手里把她夺出来,却一旦给你夺去了吗?……万恶的古潭啊,我要对你复仇了我要听我捣碎你的时候,你会发出种什么声音?” 诗人用“死”捣碎了神秘的古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