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第二章认识低碳生活.doc
9页第二章 认识低碳生活生活方式通俗地讲就是怎么生活,是指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生活方式可分为劳动生活方式、物质资料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闲暇生活方式四种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文化、政治、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低碳社会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的需要,是一种环保、科学、健康的高品质生活 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并行的急剧转型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日用、起居休闲等方式都发生了剧烈变化,由以往相对稳定、缓慢、趋同的社会方式急速趋于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开放化的生活方式新旧、中西、城乡、工农多种生活元素并存变换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电气化、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居民生活更加依赖高能耗、高排放的动力技术系统,人类生活更加倾向于以便利、享受为目的,以高碳消费偏爱为特征的生活方式走低碳之路,不仅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同时也要求生活方式由高碳生活转向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一种节俭的、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从而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生活方式,是与奢侈消费相对的生活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是艰难的,生活方式的转型同样是艰难的生活方式转型不仅是一个观念、认识的转变问题,而且是一个改变长期形成思维习惯、行事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问题第一节 低碳生活方式的内涵人类高碳行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面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疾病增多等诸多严重的环境后果,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自身矛盾的加剧,以及诸多社会问题丛生第一,高碳引起的气候变暖,将危及人类生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家已经把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提出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四份气候变化的评估中预测:如果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升高1.5~2.5℃,20%~3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威胁一旦气温升高4℃,能适应这种变化的生物将所剩无几也就是说,人类如果再不对气候变暖的问题加以限制的话,哪怕是增加几摄氏度,也会发生灾难性事件例如,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在过去的4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58种,大约每7年就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7-70倍;在20世纪的1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23种,大约每4年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13-135倍……物种灭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类活动导致气温升高却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据科学家推测,气温升高1度,美国牛肉之州内布拉斯加州的肥美草原将成为寸草不生的大漠,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雪将全部融化,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因为增加的二氧化碳融入海中、海水的酸性大增而全部死亡气温升高2度,格陵兰岛的冰盖将彻底融化,全球海洋的水平面上升7米,欧洲大陆变大漠气度升高3度是地球的一个重大拐点,意味着全球变暖的趋势将彻底失控占地100万平方千米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将被烧毁、逐渐变成大漠,非洲南部和美国西部开始出现更大面积的沙漠;南亚次大陆,由于印度河水位开始下降,印度与巴基斯坦将因抢水而爆发冲突或战争气温升高4度,三分之一生物灭绝,人类口粮受影响,欧洲人将被迫大量向北迁居气温升高5至6度,地球将面临毁灭性灾难,95%生物灭绝查一查查阅文献资料,近五十年来哪些物种因气候变暖而灭绝第二,高碳引发城市社会问题,扰乱城市秩序能源、资源的大量需求与消耗,已造成相关的城市社会问题,如土地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浪费问题、农民失地问题、城市老龄化问题、社会保障不充分问题、就业不充分问题、消费畸形化问题、住房与交通拥挤问题、流动人口问题以及城市空间不合理、城市竞争力追求GDP形成的政绩效应问题等等。
第三,高碳助长物化社会,阻断未来发展人是社会中的个体,时刻受到来自社会多方面刺激源的影响高碳生产必然带来的是人们高碳消费以及奢侈攀比的消费观念有些人赞赏并享受这种奢侈的高碳生活,因为高碳能够瞬间满足他们各种物质方面的欲望久而久之,高碳的生活习惯由此养成和持续,甚至延续到其子孙后代但是这种涸泽而渔的消费方式完全忽视未来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国际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说“人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且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这是高碳社会引发的未来困境的贴切形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部人类与自身欲望的斗争史,就是理性的道德规范和非理性的欲望潜能较智较力的演变史进入20世纪以来,物或者商品成为一些人新的上帝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社会就是所谓物化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以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占有为目的,国家以维护这种占有为基本职能物质财富的占有成为统治一切的经济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甚至家庭关系也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人们的追求、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无不浸透了铜臭金钱成为一些人崇拜的圣灵,而人变得微不足道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减少能源消耗,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的核心内容是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多节约低碳生活宣传画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但反映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反映了人类因气候恶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气候问题的共识是: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过量碳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活动可持续发展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绿色运动”目前世界对可持续发展的公认概念,其定义源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发展模式”,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在《地球宪章》中得到充分体现低碳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吃饱穿暖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难以提高在环境令人担忧、资源日渐匮乏的今天,人人都应该增强环保意识,担负环保责任,为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尽一已之力生活质量是指社会提供国民生活条件的充分程度和国民对生活需求的满意程度生活水平不同于生活质量,前者指数量上的变化,后者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和人”的整体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主要是人口、住房、收入分配、生活成本、交通、健康、教育、社会福利、宜居环境等等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们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消耗的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缓解气候持续变暖低碳生活理念也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由狩猎经济——农牧综合经济——畜牧业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生态经济(即低碳经济) ——全面发展时代的更替从碳变量的变化轨迹来看,相应地是由原始无碳经济时代——微碳经济时代——少碳经济时代——多碳经济时代——高碳经济时代——低碳经济时代——无碳世界的依次更替:因此,经济活动及其过程中的碳变量的变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又是低碳经济取代高碳经济、最终形成无碳世界的历史必然议一议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低碳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同时也是低成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即产生、使用和消费一些东西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低碳生活是一种简约的生活方式,只要从身边的一些衣、食、住、用、行细节做起,就可以减少碳排放量。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低碳还能带来心灵上的宁静一位哲学家指出,人生其实应该追求两个简单:物质生活的简单和人际关系的简单有了这两个简单,心灵就拥有了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宁静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的叔本华在 《人生的智慧》中写到,“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这种空虚烙在了无数人的脸上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的空虚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低碳也不意味着刻意节俭,刻意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做一些改变,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因此,只要你愿意,只要那是你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或消费方式,你不会感到生活质量降低了,你的生活目标仍然可以达成,只是在一些细节、在一些行为方式上与以往稍有不同,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或者消费方式的自觉改变低碳生活也不是落后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不是要倒退到从前,而是一种以先进的环保低碳技术为基础、以道德的生活理念为要旨的优质生活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等都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合理应用低碳技术及科学环保还降低能耗、节省了资金。
课外探究查阅相关数据资料,制作2015年武汉地区PM2.5月变化示意图说说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注意注明数据来源)第二节 低碳生活的实现方式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集体理性和共同行动,真正有意义的是落实在生活中的具体行动,如何引导和推促人们在生活中开始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什么是对其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行为心理学原理,低碳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为内在动机影响因素和外在条件影响因素内在动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和价值观;外在条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机制和方便性 影响低碳生活实现的内在动机因素行为动机的形成首先基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对想要做的事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深度认可和行动的愿望有利于形成低碳生活方式行为动机的知识包括:生态学知识、生态伦理学知识、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灾难问题的知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人们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知识等应该把这些知识以易于接受的科普形式制作成书籍、报刊、以及广播、电视、电影节目,通过各种渠道向大众传播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价值观是人对生命和生活中一些作为判断标准的根本问题的稳定观点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偶像影响宗教教义是信仰者判断事物的根本依据,是他们最基本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的影响力在于,它在潜移默化中使大众具有相似的价值观文化不是正式的规则和刚性的约束,但它却是人们思维的无形边界和判断的无形尺度,它可以使社会形成代代相传的稳定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传达的生态观念,“中”、“和”的理念所倡导的适度与协调,对解决当前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该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现实价值的思想理念,使其以这样的理念审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强烈内在动机。
偶像影响也会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某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表现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会对其他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示范和引导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