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浒传》与梁山泊文化渊源【古代文学论文】.doc
6页古代文学论文-《水浒传》与梁山泊文化渊源金圣叹腰斩《水浒》有着充分理由就反对起义军受招安而论,该斩;就小说的后半部分情节雷同粗糙无艺术可言论,该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梁山起义军与山东水泊梁山有着鱼水的依存关系,他们生存、发展、壮大在山东水泊梁山的文化根基之上,失败在受招安离开了山东水泊梁山之后腰斩后的《水浒传》突出地表现了《水浒传》与山东水泊梁山的文化渊源一、《水浒传》故事与山东水泊梁山《水浒传》中,特别是金本《水浒》中,绝大部分故事都是在山东境内发生展开的现在的山东地域,在宋代称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明确置山东省是在明洪武元年(公元 1368 年)在宋代,即使俗称“山东”这个名词,其含义也是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如《十朝纲要》卷十八载:“宣和元年(公元 1119 年)十二月,诏诏山东盗宋江”,张守的《秘阁修撰蒋园墓志铭》载:“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震,吏多逃匿因《水浒传》是元末明初人写,所以书中所提“山东”,既为故称,也含今义如“山东及时雨黑宋江”等即是梁山在今山东省西南部的梁山县,曾属寿张县梁山占地面积 3.54 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 197.9 米梁山所以成为英雄的聚义之地,主要还是由于它周围的梁山泊。
梁山泊”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 954 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它的形成,是从五代石晋开运初至北宋,因黄河在滑、郓、水库澶、濮等地多次决口,河水汇集梁山周围,与源于梁山东南的张泽泊(后称南旺湖)连成一片,形成了以梁山泊为中心的巨泺,统称为梁山泊《宋史》卷九十一载:“北宋天禧三年(公元 1019 年)黄河又从滑州决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北宋晚期,梁山泊的水域最阔、水势最大邵博《闻见从录》卷三十载:“王荆公(王安石)好言利,有小人诌言,‘决梁山泊八百里以为田,其利大矣’王荆公则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可见这时的梁山泊水域确有八百里之阔,而且容量很大,为社会所关注《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本)第七十八回开首赋曰:“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周回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东连海岛,西接咸阳,南通大冶、金乡,北跨青、齐、兖、郓有七十二段港汊,藏千百条战舰艨艟;建三十六座雁台,屯百千万军粮马草声开宇宙,五千骁骑战争夫,名达天庭,三十六员勇将……”可见《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域是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事实北宋时期梁山泊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这一带属于暧温性气候,又有自己独特的滋润,再加上底质肥沃,光照充足,因此有丰富的水产资源诸如卢苇、蒲草、菱芡、鱼虾等,梁山的上下生长着茂密的树林,东面是肥沃的黄河冲积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更重要的中,由于水域辽阔、烟波浩淼,一望无际,而且芦苇丛生,港汊纵横,地形复杂,水中有山,山水相连,蒲密遮港,山岑耸立,十分险要,退可以守,进便于攻,是绿林好汉聚啸的理想地方而属归京东西路的郓、济二州,水陆交通便利,更是农民起义军理想的战略要地由于梁山泊横无际涯、云蒸雾罩,芦苇草荡,遮天蔽日,水道港汊纵横交错,气势惊人,围剿的官军一旦进来,则晕头转向,不知所以再加上梁山为群山环绕,形成天然屏障,其主峰虎头峰(当地人称为宋江寨)在梁山之南端,东西南三面山陡坡峭,北面是一狭窄的山梁,山梁两侧是峡谷人,谷深湍急,悬崖峭壁,即令敌人丧胆的“黑风口”起义军可以利用这奇特的地形,发挥自己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必要时也可从梁山转移,向北可到平阴丘陵,向东北可到齐州、青州,向东南可达徐州,以便保存实力、继续斗争在北宋,由于朝政日趋腐败,对人民压迫剥削越来越残酷,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便不断有铤而走险者啸聚梁山泊《宋史·任谅传》载:“梁山泊渔者皆为盗。
《宋史·许几传》载:“梁山泊多盗,皆渔者窟穴《宋史·蒲宗孟传》载:“梁山泊素多盗明确记载宋江起义曾驻扎梁山的史料中,最早可能是元初陈泰的《所安遗集补遗》:“余童卯时,闻长老言宋江事,未究其详,至治癸亥秋九月十六日,过梁山,泊舟,遥见一峰,……问之篙师,曰:‘此安山也昔宋江口事处……宋之为人,勇悍狂侠,其党如宋江者三十六人,至今山下有分赃台’可见,元初梁山泊水域仍然不小,群峰中也确有安山,宋江在梁山安营扎寨是可信的《宋史·侯蒙传》载:“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文中“齐”,即泰山之北山东境内的黄河流域,梁山泊在齐之西南;而山西复县至河南开封一带曾属魏国地盘,梁山泊地其东北也就是说,宋江领导的起义军转战山东、山西、河南一带,声势很大,震惊了北宋王朝,宋徽宗派侯蒙去知东平府(郓州),是要他去招抚宋江,可见宋江起义是在当时距东平很近的梁山一带,并以梁山为根据地向外出击的《水浒传》,特别是金本《水浒》,正是以梁山泊为中心地带,来描写水浒英雄起义故事的从第十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起,直至第七十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没有离开梁山泊。
且其中的一些地名,至今仍然保存着,如武松打虎之地――阳谷县景阳岗,武松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武大郎卖饮饼的紫石街,还有忠义堂、黑风口、断金亭、八角井、金沙滩等等都证实了水泊梁山是当时这支英雄队伍的活动中心《水浒》中的英雄人物,也以山东籍的最多,一百单八将有 38 位是山东人,占百分之三十五天罡星 36 人,山东籍者 12 人主要头领晁盖,宋江、吴用都是山东郓城人郓城县丁里长乡晁庄是晁盖的村庄郓城县的水堡村,传说是宋江的宋家村也有人说宋江是梁山人,如元郑镇《宋家僭乱诸寇》:“宋江,梁山人这一是因为郓城系梁山泊一带,又与梁山近邻,二是宋江只有在梁山才创建了英雄伟业,成为传奇式的“人中俊杰”,才会影响古今中外,这是一种文化现象)郓城县黄堆集乡白垓村,传说是白胜的安乐村郓城英雄还有李应、朱仝、雷横等;梁山县银山乡石庙村,传说是阮氏兄弟的石碣村,村中有座“七贤庙”,塑着阮氏兄弟七人此外,还有青州的花荣,沂水的李逵,登州的解珍、解宝地煞星 72 人,山东籍者 26 人还有一些英雄人物,虽然祖籍不是山东,但却长期在山东生活,或做官、或经商、或落草、或迁居他们先后汇集于山东梁山泊,跟随宋江反贪官污吏,杀土豪恶霸,与官府对抗。
山东梁山泊正是这些英雄好汉施展才华的理想天地二、《水浒传》中对饮食及其有关风俗民情的描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梁山英雄大碗吃酒、大块吃肉,豪壮气概动人心魂作者描写饮食的意图,主要是为了刻划人物的性格,自然地展开故事情节,有力地表达主题思想同时,可以让读者看出,书中所写饮食的方式方法及其程序,都是山东梁山泊一带的风俗礼仪我们从中知道,《水浒传》的作者对山东一带民间生活十分熟悉,对梁山泊一带的饮食文化了解得更为详细深刻对酒类,书中所写,有荤酒、浑清白酒、村酒、老酒、透瓶香、茅柴白酒、玉壶春酒、素酒、蓝桥风月酒自古以来,鲁西南一带酿酒作坊很多,主要是生产白酒,也称清酒、村酒《水浒传》作者特别注重人物的饮酒把饮酒当作塑造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例如,金本《水浒》第三回,鲁智深作为和尚还大碗吃酒,先吃了十来碗,又撕着狗肉,蘸着蒜泥吃了十来碗,把店主都惊呆了,才演出大闹五台山的喜剧,表现他不受宗教束缚,要求自由的粗犷豪放性格第十回,“林冲雪夜上梁山”,在朱贵酒店里吃了三四碗,因去梁山要经水路,又无处觅船,内心烦闷,又吃了几碗,才由酒生情,写下那八句豪言壮语,表现了他报仇雪恨上梁山的决心。
二十二回,写武松到阳谷县,一连喝了十八碗“透瓶香”,才演出了景阳冈打虎的活剧以上三位喝的都可称为英雄酒而在二十三回中,西门庆与王婆给潘金莲斟酒、劝饮,潘金莲几钟落肚,便动了春心,他们喝的是挑情酒、浮荡酒二十五回,武松请众高邻来大哥家喝酒,要众位做个证见,喝的是杀人报仇酒二十四回,宋江被老阎婆拉去,喝的是窝囊酒最引人关注的是十四回为夺取生辰纲,晁盖、吴用、刘唐、阮氏三雄立誓饮酒,七十回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大聚会,对天宣誓毕,众人歃血饮酒,大醉而散,喝的是聚义酒《忠义水浒传》第七十五回,殿前太尉陈宗善到梁山,十瓶御酒是招安酒八十二回宋江等投降朝廷,天子命摆御宴,一百单八将喝的是投降酒八十三回“陈桥驿滴泪斩小卒”,那军校喝的是断头酒到一百回,朝廷御赐毒酒,宋江自知酒中下毒,死在旦夕,但是出于对朝廷的愚忠,生怕李逵造反,又将李逵药杀,而李逵出于愚忠,死而无怨,喝的是悲剧落幕酒,令人慨叹不已以上所述,可以让人品味酒文化的丰富内涵:风俗人情,人物性格的、文化素养、伦理道德、政治手段,兴盛衰亡至于《水浒传》中的食人肉,是一种反常现象其实,这种描写,也是有历史根据的苏辙《龙川略志》说:“齐尝大饥,群氓相脔而食”。
庄绰《鸡肋篇》:“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自靖康丙午岁(1126 年),金秋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伤,残于犬冢”《元史》卷三十二载,元泰定三年至文宗至顺元年(1326-1330 年)久旱不雨,“大饥、民相食”从中可知,宋末至元,山东境内,包括鲁西一带确有人吃人的残酷事实鲁西南一带民间座次礼节至今与《水浒传》所写相同以左为上首,右为下首围桌而坐,对房门一面为尊位(上首),依次是左右,最下称“打横”即同尊位对面金本《水浒》十四回中,吴学究到石碣村为客,阮小二请教授上坐,吴用却说“使不得”,阮小七心直口快:“哥哥只顾坐主位,请教授坐客位,我兄弟两便先坐了二十一回,宋江到柴进庄上,受到热情款待,请宋江正面坐地(面南),柴进对席、宋清侧首位下二十二回,在小酒店里,宋江上首坐了,武松下席(下首)坐了,宋清横头(打横――靠门)坐定然而,在二十三回中,武松到哥哥家吃饭,“武大叫妇人坐了主位,武松对席,武大打横”金批:“坐得绝倒只一坐法,写武大浑沌,武二直性,妇人心邪,色色都有由上可知,《水浒传》的作者在深入体验山东梁山泊一带生活的基础上,运用巧妙的技法,通过饮食方面的描写,得心应手地活现出民风民情,并在再现风土民情中成功的刻画了人物性格,揭示了社会现实,又使此书成为研究民俗学的宝贵资料。
三、《水浒传》语言与山东梁山泊的土语梁山一带的生活习惯常用语言与鲁西南相同这里着重从《水浒传》中山东言土语,看它与山东梁山泊的关系在第十九回中宋江几次对刘唐说“不是耍处”耍”是“玩”的意思山东从郓城到沂水不少地方都将“玩”说“耍”,这里是“不是好玩的地方”,有“危险”之意第二十回中,宋江对阎婆说,“端的忙些个,明日准来”,系标准的郓城一带方言,“端的”即“真的”,“准来”即“一定来”直恁地这等”,是“怎的能这样,真是烦人”的意思宋江暗忖道,“那虔婆倒先算了我”是“那老婆子却事先算计了我”之意唐牛儿说,“我喉急了”,是他为生活紧迫,“逼急了”的意思那婆子“张家长,李家短,说白道缘”,和“口里七十三、八十四只顾嘈”,都是纯粹的鲁西南方言放你娘的狗屁”,也是山东骂人的话唐牛儿骂老太婆“教你双日不着单日着!”“着”是“挨”、“受”之意侧街卧巷的横死贼”中的“侧街卧巷”也说“倒街卧巷”,象条横躺的死尸似的,连同“死贼”都是鲁西南一带骂人的方言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系山东俗语你女儿忒无理”,“忒无理”即“太不讲理”,鲁西南一带常用“忒”来表示“太”的意思唐牛儿“去阎婆脸上只一掌,打个满天星满眼冒金星”。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披麻救火,惹焰烧身”是山东很多地方用来形容惹火烧身的歇后语第二十一回中,宋太公说,“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 不肯本分生理……他与老汉水米无交,并无干涉”中的“本分”、“生理”即“安分过日子”忤逆”则是不顺从父辈,不安分守已之意,“干涉”是“关系”之意那张三又挑唆阎婆去厅上披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