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丰台区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答案.pdf
23页北京市丰台区 2022 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化是有生命的,它一定要生长、发展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其中必然涉及文化的开新与守成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传统文化但在讲传统文化时,常常忽略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文化不是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始终在变化发展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2000 多年的儒家思想始终是变化的,比如,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就与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往往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精神,它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形成并逐渐得到强化的,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精神后者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平常时期,这种争持与互动并不明显,但在文化转型期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近代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人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有的比较持中;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并发展自己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的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新东西就像生物学上的遗传与变异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或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都不能形成新物种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就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相反,拒斥新文化,必定渐趋委顿鸦片战争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未遇到重大挑战,于是许多人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需借鉴吸收其他文化这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的生长、发展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它离不开“ 开新 ” 和“ 守成 ” 。
B. “开新 ” 和“ 守成 ” 并无矛盾,都是为了文化的生长、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C. “守成 ” 既包括守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包括守住通过新陈代谢得来的新东西D.文化自信包括对文化生命力有自信,敢于借鉴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而促进自己的文化不断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人们走出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B.文章在论证 “ 文化始终在变化” 和“ 不能排斥新文化” 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C.文章通过对 “ 守成 ” 与“ 开新 ” 的对比论证,辩证地分析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D.文章以遗传、变异类比,阐明了守成与开新对文化的生长和发展都不可缺少的道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被现代人尊奉为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发展变化,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B.开新者当中的激进派,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C.传统文化只有善于吸收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才会获得旺盛的生命力D.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和艺术总在山顶重逢。
古希腊艺术家根据数的规律,赋予艺术品比例上美的和谐例如,黄金分割比例是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基石,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将其体现为光影、焦点透视、人体解剖学等科学原理和写实技法,从达 芬奇的许多机械发明手稿中就能看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影子无论是科学教育领域所提倡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理念,还是艺术领域对艺术和技术结合的诸多尝试,都是在同源中寻找更多交叉与融合的可能性在科学教育中,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能仅仅喊口号,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实践与尝试尤其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积极开展基于真实情境下的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体验,从审美和艺术层面扩大科学教育的影响例如,上海科技馆联合多家博物馆、高校科研院,共同主办了 “ 一带一路 ” 科技文化展之 “ 青出于蓝 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 展该展览不仅呈现了青花瓷的发展脉络、文化内涵、艺术鉴赏等,同时关注了青花瓷制瓷与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公众呈现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 青花盛宴 ” 又如,中国科技大学梁琰老师拍摄了美丽化学系列视频,从艺术角度阐释了科学之美,让更多孩子在科学启蒙阶段就爱上化学还有一些艺术家与科学家、音乐家合作,把气象数据改编成乐谱进行表演,用数据可视化的艺术方法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变化。
近几年,国家对各类博物馆的投入力度很大,但是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和人才培养还没有跟上步伐当前博物馆教育进行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最大瓶颈就是缺少一批既能准确传递知识,又能跨界融合、引导公众去动手、理解和体悟的教育人员因此,相关部门首先要加大对博物馆教育人员、展示设计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帮助他们打破科学与艺术之间思维惯性的屏障;其次,博物馆要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开展各种跨界合作,打开博物馆教育的新视野;最后,博物馆应积极发展覆盖高端人才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弥补现有人才队伍的短板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也让喜爱的人参与跨界的事例如,中国科学院的张双南教授除了给研究生讲授高能物理方面的专业课程,还开设了科学方法与美学课程,备受欢迎博物馆就应该积极寻找这样的跨界科学家,用专业与热情弥补不足、放大长处可以说,避免博物馆展示的同质化,尝试与艺术家、科学家和优质社会机构的跨界合作,不失为自然类博物馆展示创新的一大趋势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2 月 01 日 05 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黄金分割比例的运用在达 芬奇之后才让人们看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影子B.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基于真实情境下的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体验是有积极意义的实践与尝试。
C.上海科技馆主办的一带一路 科技文化展为公众呈现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 青花盛宴 ” D.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博物馆教育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是因为他们无法打破思维惯性的屏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福楼拜的话是为了说明科学与艺术在某些方面存在交叉和融合的可能性B.文章提出从审美和艺术层面扩大科学教育的影响,自然科学博物馆成为实践与尝试的重要平台C.文章认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不能很好进行的原因在于教育服务、人才培养没有跟上步伐D.文章从理论到实践,多角度举例阐述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相关措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与艺术融合恰当就可以用直观生动的艺术方法呈现科学,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B.相关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打破思维惯性的屏障,还要打开教育新视野,壮大专业化师资队伍C.博物馆要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寻找跨界科学家合作,避免博物馆展示的同质化D.与不同领域的专业、非专业人士跨界合作已然成为自然类博物馆展示创新的一大趋势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 重午 ” ,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 天河 ” 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 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 去魅 ” ,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复魅 ” ,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光明日报2019 年 4 月 24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
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 去魅 ” 与“ 复魅 ” 、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D.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B.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彩D.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使传统节日得以保存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