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四上语文《精卫填海》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三【一等奖】.docx
6页精卫填海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会认、会写“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通过结合注释、看图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的故事,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三、教学过程(一)注释入手,读好课题1.揭示课题读题,随机正音,注意“精”是后鼻音)2.关注注释提示:课题旁边有个“①”,这是什么?请读读注释,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在课题“精卫”下画线,强调在名字后面稍作停顿)3.了解课文出处,简介《山海经》二)尝试停顿,读通故事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导入:《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记载的《精卫填海》的故事,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是怎么学习文言文的吗?2.初读课文出示初读要求)(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完成《作业本》第三题(1)3.逐句指名读,随机正音理解1)句子一: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①正音:“少”和“曰”②书写:“曰”和“帝”提示:这个字长得很像“日”,怎么和“日”区分呢?(范写“曰”)这句中还有哪个生字书写时也要注意宽窄?(范写“帝”)学生在书上各练写一个。
2)句子二: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①正音“溺”“为”②出示“为”的不同读音及意思:wéi,成为,变成;wèi,替,给选择读音,说理由)③指名读,齐读句子3)句子三: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①正音“堙”:强调前鼻音②指名读句,齐读4.反馈修正5.练习朗读1)正确断句提示:刚才读课题时,我们在名字后面稍作停顿,听得更清楚了那么文中还有名字吗?(在“炎帝”“女娃”下画线)除了人名,还有地名吗?(在“西山”“东海”下画线)(2)各种形式练读提示:试着在这些人名和地名前后稍作停顿,读起来更清楚;先听老师读,接着请你试着读一读教师范读,做到“声断气连”,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3)小结朗读时不仅可以在标点处停顿,还可以根据意思稍作停顿,文言文要读得有节奏三)理解意思,讲述故事1.讲清意思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同桌合作学习,结合注释,尝试说说每句话的意思2)逐句交流意思①句子一: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理解“少女”的意思指小女儿,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样)理解“之”“曰”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②句子二: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游于东海:用今天的表达顺序应该是“女娃于东海游”,什么意思呢?(女娃在东海游玩)用“有一天,女娃……她的心情……”的句式说说意思。
溺而不返:被淹死了,再也没回去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③句子三: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谁在做这些事?(引导学生在句前加入“精卫”,把意思说完整)(3)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点拨:抓住人物和事情,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课件保留“女娃”“游”“溺”“衔”“堙”等字词,其余隐去)(4)齐读课文理解意思后再来读文言文,我们会读得更好2.讲述“神奇”1)找一找觉得神奇的语句提问:读着读着,这个神话故事中哪些语句让你觉得最神奇、不可思议?(板书:神奇)(2)交流反馈①故为精卫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说说女娃变成了一只怎样的鸟白色的嘴,红色的脚,翅膀上有五彩的花纹)②以堙于东海板书:堙于东海)仔细观察书上插图,关注海浪、精卫的姿势,说说精卫“堙于东海”的情景③常衔西山之木石板书:常衔)讨论“常”的意思一次又一次叼着)点拨:一个“西山”,一个“东海”,(板书圈画)让你想到了什么?(两地相隔遥远,一只小小的鸟儿竟能一次次飞过这万里路程,肯定经历了千难万险)想象一下精卫常衔西山木石的景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说话)(3)小结看图想象,能让我们感受到神话多么神奇板书:看图想象)(4)再讲故事带着神奇的想象,我们再来讲讲这个神奇的故事。
出示要求)同桌合作讲故事,一人讲一句①借助注释,把内容说清楚;②看图想象,把“神奇”部分讲清楚5)指名说提示开头:很久很久以前……)(6)小结如果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能结合注释,展开想象,那故事就能说得又清楚又精彩3.想象对话,认识精卫1)想象对话提示:刚才讲故事的时候,我们结合注释,还想象了精卫的样子,精卫是怎么做的;那么,精卫还会对大海说什么呢?)(2)想象精卫与大海的对话,同桌试着对话3)指名对话4)感受人物形象提问:故事讲到这儿,精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四)背诵故事,抄写故事1.背诵出示课文填空)导入:《精卫填海》的故事流传了数千年,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再把这个故事告诉更多的人——试着来背诵一下吧2.在学习单上抄写课文附板书:精卫填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