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地理质量分析.doc
2页2012年秋八年级期末考试地理质量分析一、试卷总体评价本份试卷重基础,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的转变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次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强调"三基",突出主干1)"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强调"三基"、突出主干是地理考试的一贯思想和命题原则,本次考试也不例外,本次考试覆盖面广,基础性较强,整套试卷覆盖了全册书的各章节,且各部分知识点的分布比较合理2)突出了知识系统性在本次考试中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对知识系统性的要求,考查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2、重点突出,气候、河流、地形、农业等各章节占的分数比重较大3、综合性较强试题的综合性较强,综合题35分都有较强的综合特性,取消了填空题的这种较为死板、机械的题型4、主观性、开放性试题比重增加17、18等各题中都涉及到了这类开放性的试题,这些试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些试题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的理念,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5、突出对考生读图、识图、用图能力的考查地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如:8、16、17、18题,一个图涉及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二、学生答题情况(一)选择题得分情况(二)综合题得分情况综合题整体得分较低,第16题得分率为0.86;第17题得分率为0.65;第18题得分率为0.85三)简答题得分情况简答题共有两大题,第19题较简单,得分率为0.92,第20题考查书本中阅读材料,学生答题得分率较低只有0.56三、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一)学生基础知识不牢,概念模糊第9小题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有的同学选冬季最低气温出现在青藏高原,没有搞清冬季影响我国气温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因素;第6小题将温度带和地形区综合在一起考,难度较大,很多学生答错二)基本原理不清,是是而非第10小题我国季风气候的说法中关于冬夏季风的影响,学生不会将地理知识进行迁移,对冬夏季风的形成源地没分清楚,形成原理理解不到位三)读图不仔细,判断失误第18题(1)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的海洋很多学生将长江和黄河搞混淆;第18题(4)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武汉,有部分学生分不清楚;第18题(3)水利枢纽很多学生分不清楚三峡和葛洲坝的位置。
四)错别字现象仍然存在在这次考试中,错别字现象在有些同学中仍然存在如“沪宁杭”写成“泸宁杭”;“珠江三角洲”写成“朱江三角洲”等等三、对今后教学建议(一)挖掘教材内容,拓展基础知识的教育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学习了气候的分布,但学生掌握较差,特别将温度带、干湿地区这些气候要素的分析与判断比较困难二)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基础原理的理解根据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主要学习地理现象,多需记忆,而理解原理性的地理知识往往又分解在不同的章节中,这些都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教学阶段后及时的总结归纳,注重对基础原理的教育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