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纸媒”气候恶化 警钟为谁而鸣.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89129363
  • 上传时间:2019-05-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9.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纸媒”气候恶化警钟为谁而鸣“纸媒”气候恶化警钟为谁而鸣? 2011年10月13日“纸媒”气候恶化 警钟为谁而鸣?   ——美国《读者文摘》、《新闻周刊》倒闭对我国纸媒的警示   (载西南大学出版社《新闻出版优秀论文集》)   2009年8月,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杂志——美国《读者文摘》因负债22亿美元宣布倒闭;无独有偶,2010年5月,美国有着77年悠久历史的老牌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因连年亏损也寿终正寝传统纸媒究竟能走多远?10年?5年?抑或只有屈指可数的短暂时光……伴随着全球气候异常和灾难频仍,中国数十万媒体从业者仿佛也感受到阵阵寒意   警钟为谁而鸣?   来自传媒大国美国的两大媒体噩耗,相继为全世界传统媒体敲响警钟这两记警钟,间隔时间不到9个月有人问,下一个死者是谁?是《时代周刊》?是《洛杉矶时报》?这不好回答,但可以确定的是趋势在互联网及媒体多元化的强大攻势下,相信纸媒倒闭的周期会日渐频密,并在约20年内形成纸媒的“白垩纪”——那是恐龙、猛犸象、剑齿虎等不可一世的巨型生物的灭顶之期   有着87年悠久历史、号称全球最畅销的杂志《读者文摘》于8月17日宣布破产尽管《读者文摘》曾经以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发行量高达1700万,仅每月在美国本土就能售出800万册,但22亿美元的债务缠身令其不得不断尾求生:让美国公司宣布破产以换取全球40多个国家分支机构的生存。

        而这只是近年一连串全球著名平面媒体集团破产案例之一:有着150年历史的《洛矶山新闻》去年初倒闭;百年老报《西雅图邮报》变成了网络版;1908年创刊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印;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公司宣布破产2009年2月,一家知名网站评出了随时可能倒闭的美国十大报纸,而今预言正在逐个应验7月,美国《NewsMax》杂志以封面刊登了《纽约时报》的“讣告”:生于1851年,卒于2013年……以美式的黑色幽默,预告了又一份名报的“死期”   这是最新出炉的“噩耗”:5月5日,美国老牌新闻集团《华盛顿邮报》宣布,受连年亏损影响,公司决定出售旗下的《新闻周刊》,并委托投行为《新闻周刊》及其网站寻找新买家作为美国传媒业的旗舰期刊之一,《新闻周刊》多年来享有盛誉但伴随全球经济衰退阴云,其同比运营亏损几乎增加一倍,而收入下跌27%,纸媒固定订阅用户锐减公司总裁唐纳德·格雷厄姆声明:“我们在过去两年时间损失了上千万美金,虽然所有员工齐心努力,但仍未找到盈利的最佳途径   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如今人们的共识是,这是一个要求信息免费、报摊正在消亡的时代具有400年历史的全球报业已进入全行业衰退期。

      以报业龙头美国为例,目前全美有1400多家日报,6000多家周报,但今年上半年就有105家报纸倒闭,下半年的倒闭速度还在递增据美国报业协会统计,2007年美国报业裁减2400名编辑记者,2008年裁减5000名,2009年已有上万名编辑记者向政府申请失业救济   导致报刊业巨亏的主因是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广告收入锐减,如汽车、房地产、中高档奢侈品等广告主要客户,在危机中率先倒下,自然波及了以广告收入为主的报刊集团一份传媒产业报告显示,2009年全美报业广告收入下降约26%传媒业分析师预计,纸媒“瘦身”计划仍将继续扩大面对萧条趋势,更多的人不再怀疑:顶多20年内,平面印刷物(首先是报纸)将从地球上消失这绝非危言耸听狼,真的来了!   中国纸媒倒闭实例   2009年8月,《中华新闻报》成为首个倒闭中央级报媒从时间上看,它正好与大洋彼岸的美国《读者文摘》“前仆后继”,成为东西两个半球互为响应的纸媒死亡事件,足证其世界趋势,催人坐立不安!   《中华新闻报》曾被誉为“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这份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主办的中央级大报,在惨淡经营16年之后关门,这无疑给国内报刊体制改革发出了紧迫信号。

        回顾《中华新闻报》停办后的凄凉情景,令人感慨唏嘘很多员工都是四五个月没有领一分钱工资,有的员工甚至一年都没有领过工资了困难的时候,采访等日常的开支都是部门员工自行垫付的收拾好东西,我们抱在一起痛哭了一场……”听到这些失业员工的真实反映,相信所有新闻出版同行都会有一种“杀猴儆鸡”、“物伤其类”的感觉   《中华新闻报》停办的原因很多,但按照总署的权威解释,其主因是“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无法继续正常出版”它演绎的正是报业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该报虽然长期占据着业界优势资源,无论从主办单位(中国记协)的权威性来看,还是从中央媒体(中华字头)的号召力来看,它都应该“雨露滋润禾苗壮”,但事实恰恰相反   体制僵化,思路陈旧,内容呆板,几乎没有多少读者,经营也步履维艰——这成为许多行业报刊的通病,它们非但不能为主办单位带来利益,反而成为其累赘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它们“死掉”不算是什么坏事   柳斌杰署长的话可视为诠释:全国报刊包括中央一级的大部分报刊,除了少数党报、党刊等公益性媒体,转企改制已是“大势所趋”,要未雨绸缪,早作谋划,考虑怎么改的问题自2003年我国启动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以来,报刊改制经历了6年。

      对报刊社来说,走企业之路,还是继续作事业单位,不再是一个需要从容面对的选择,它已经迫在眉睫!   总署一声令下,规定在2010年底之前不改的单位将自动注销下一步,报刊转企改制也雷声渐近,《中华新闻报》的关闭就是第一声霹雳巨响之后,危机意识苏醒,多家报社老总们方开始考虑安排“后事”   “纸媒”气候恶化  平面印刷媒体日趋险恶的生存环境,成为业界内不争的事实溯其原因,最主要的莫过于“网络媒体”大有吞并天下之意,犹如超级魔兽,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莫之能御据统计,10年前只有13%的美国人从网络获得新闻,如今已增至70%以上,且发展势头迅猛,网络媒体正全面侵吞着传统报刊的地盘,全美25家大型日报有23家发行量下降,跌幅在7%—20%,中国报刊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国内很多报刊的生存状况都在恶化,尤其是一大批“自收自支、事业编制”的媒体,广告额和发行量均大幅下滑,在回天乏术的情势下苦苦支撑纸媒”集体走入困境,“难兄难弟”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老总们彼此问起“发行量”、“广告收入”等敏感问题,无不摇头叹气,顾左右而言他   3G、各类电子书阅读器以及网络智能阅读模式的兴起,在为传统报刊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向其“母体”频频发起挑战。

      2010年4月,苹果公司的平板电脑iPad在美国首发,提供《华尔街日报》网络版订阅服务,月注册费17.99美元传媒大王”默多克透露,在一月时间内,iPad就为《华尔街日报》吸引了约 6.4万用户   当然,并非所有电子阅读器新用户都采用月注册付费方式,报纸老订户仍可直接免费访问网络版内容这就是说,看惯报纸的人们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方式——不再是每天早晨一边饮着早茶和咖啡,一边翻阅大摞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新闻纸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可能是苹果的iPad,可能是索尼的Reader,还可能是亚马逊的Kindle   2010年最夺人眼球的电子消费品是阅读器,其次是电子书——二者之间,有着相得益彰的依存关系,如亚马逊的阅读器Kindle之网上书店,可购买约45万种电子书籍和多种主流报纸在美国,阅读器占据了大约60%的份额,阅读器的市场份额为35%在中国,目前最大的阅读器制造商是汉王科技,但最大的电子书刊提供商是谁,就不得而知了   目前中国最火的媒体,当数网络媒体和媒体中国已成为全球名副其实最大的互联网和用户国家CNNIC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3.6亿人,其中网民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上网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

      据最新财经报道,中国内地将有约10家新闻网站成为首批登陆A股的上市对象,含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东方网等中央和地方强势网站,并且“今年内至少有1至2家能够成功上市”   一边是纸媒的江河日下,一边是网媒的蒸蒸日上盛衰之间,大趋势不言而喻!这颇像近年的全球气候,忽而热浪滚滚,忽而寒潮肆虐,加上接踵而至的地震、海啸与火山暴发,生存环境的陡然恶化,让媒体“巨无霸”也喘息不止,更遑论那许许多多弱势的“小精灵”了百花齐放、形式缤纷的互联网业,仿佛一夜间便取代了传统平面媒体的霸主地位   伴随人们对信息“快消费”、“多形式”的要求,以及受纸张成本不断上涨压力的影响,“纸媒”行业的生存环境承受着方方面面的打击摧残,加之总署明确要求“加快新闻出版业改革与重组步伐”,中国传统出版业的“涅槃”之期就在眼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传媒的时代结束了”——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查尔斯·惠特勒的观点不无道理   敢问路在何方?   美国著名报刊相继破产,对中国媒体人不无警示意义——   首先,方向正确的报刊仍有自己的市场空间与大量媒体凋弊的情况相反,美国《经济学家》杂志似乎并未受到数字化的冲击它借助网络不仅加强了内容的关联性,甚至放弃了按周发行的传统模式,以观点鲜明、深度分析、内容包装、小众服务等优势,逆势而上,在美国发行量升至80万份,广告营收增长25%。

      这无疑是一个奇迹   中国报刊业亦不乏这样的奇迹:《中国国家地理》、重庆《家人》杂志就是逆市而上、发行广告双丰收的范本但总的说来形势不容乐观,既然是“奇迹”,就绝非“常态”   其次,必须加速传媒创新迎接全球数字化时代在信息爆炸的“冲击波”下,几乎所有传统报刊皆身处困境,因为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可以方便地获取新闻及其它资讯,尤其新生代对传统纸质报刊正逐渐敬而远之这种情势随着3G普及只会愈演愈烈,它逼迫中国传媒人另辟蹊径以度过危机,在余下的三、五年最多十年时间内,探索产业新路   以部分成功媒体提供的镜鉴,大致有以下生存路径:   一、将平面媒体质量做到极致《经济学家》就是靠质量取胜,它被定位为“定制杂志”,成为全球经济观点的仲裁者,成为商界精英必读   二、对杂乱的网络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经济学家》对所有它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权威分析和巧妙包装,并借用了博客方式让专家发言,形成一套更为综合的采集和展示信息的系统,成为一本真正的全球经济信息摘要   三、将大众媒体改造成小众媒体这是让读者从众多杂志中作出选择的唯一途径,大众读物正陆续出局,小众读物即将全面获胜因为大众信息传播谁也无法与网络争锋,而固定小众(尤其是精英阶层)的拥趸,足令一个传统媒体活得幸福滋润。

        四、创建新型的受新生代欢迎的网络媒体这条路径不太好走,一般传统媒体人士难于胜任,它需要比尔·盖茨、戴尔、马云那样的“异人”和“偏执狂”   美国著名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就是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哈佛学子扎克伯格去年初,Facebook的全球访问量超过了MySpace,一时无双,以至微软等IT巨头都曾试图巨资收购它,但扎克伯格不为所动这个年轻人表示:“我只是想建立一个长期的东西,其他事情都不是我关心的……”   其实,“长期的东西”也会衰老,一如有着87年历史的《读者文摘》和77年历史的《新闻周刊》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如雨后春笋,全民都是记者,“快”不再是报纸的优势,“深”则有望成为期刊的特色,“广”更是网络媒体的利器   让良币驱逐劣币   重庆的报业形势也不容乐观那么多的都市报在进行残酷的“德比大战”,同质化现象已相当严重市民反映,在报摊上任意买一种报纸,其它的报纸基本上不用看了,因为内容皆大同小异……   信息被无效重复,资源被长期浪费此种状况,政府早该借用“无形之手”(市场规律)来动动手术了去芜存精,删繁就简,留下的媒体应该就是精品让精品占领市场,让良币驱逐劣币——这正是党和政府所期许、人民群众所乐见的文化盛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