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环境品形象慈母情深教学谈.doc
5页品环境 品形象——《慈母情深》教学谈 李健《慈母情深》(人教版第九册)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一篇文章写了一个穷困家庭的母亲给钱让“我”买书的事情从选文的内容看,它属于比较典型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教学,“主要通过‘悟文品字’,把学生引向作者所营造的世界王荣生著《听王荣生教授观课点评》2007年版 第155页)这篇文章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以外貌言行表现形象的写作方法,刻画了艰辛、劳苦、慈爱的母亲形象教学本文,我着力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这两个角度组织教学内容,通过 “品环境”“品形象”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慈母情深”涵义的同时,还要求将各自的“理解”写出来,全面训练和提高他们 “悟文品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上课伊始——我用屏幕展示了梁晓声《母亲》原文中这一段话:15岁那一年,我到母亲为养活我们而挣钱的那个地方的一幕幕情形,经常浮现在我脑际,从此以后,竟使我对类似缝纫机的一切声音和一切近于褐色的颜色产生极度的敏感。
对此,我安排了三项教学内容:1、齐声慢读,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 2、模拟“类似缝纫机的声音”,想象,“近于褐色的颜色”3、猜想:“母亲为养活我们而挣钱的那个地方”是怎样的环境?学生先朗读后模拟再静思默想,我一反常态地没有请大家交流发言接着说,“从文章里找出具体描写这个环境的语言,比较你先前的想象,看是否一致?”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很快地,学生就找到了文章里相关的语段我再用屏幕展示: 这是怎样的工作环境呢?我要求学生用“热”和“噪”两个词概括,再找到描写工作环境的比喻句:“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和“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客观地说,“身在蒸笼”般的“热”,与“我”开口要钱买书没有直接的影响而“震耳欲聋”,这个表示强大嘈音的词语,却给“我”开口要钱买书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一个穷困家庭的小学生,在决定开口向母亲要一元多钱的时候,内心里本来就缺少勇气,而这“震耳欲聋”的声响,又在声势上加剧了孩子内心的胆怯,于是这巨大的声响与他“ 想要一本《青年近卫军》”的强烈愿望造成了鲜明的对立,这“震耳欲聋”的巨响注定会与故事中的所有情节有关。
这就是“震耳欲聋”词语的张力所在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表现这个词语的张力呢?读文章可知,作者直接描写声音的仅是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语言真实却略显平淡,但是作者却在多个人物多个情节里间接地描写的震耳欲聋噪声,犹如余音绕梁般地处处回响在字里行间 我对学生说,“仔细读课文,这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噪声”不仅能够“听到”而且能够“看到”!学生很有点惊讶,便赶紧阅读文章几分钟后,几个学生将找到的语句分别板书如下: “你找谁?” 一个用竹蔑子拍打毡絮的老头对我大声嚷,却没停止拍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在此时,我请全体同学拍桌子跺脚,模拟“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噪声”,让同学们体验“噪声”,交流“特别难受的感觉”。
再请出几位同学分别扮演“用竹蔑子拍打毡絮的老头”、“我”、“母亲”、“旁边一个女人”,演示在这巨大的声响中如何“大声嚷”“大声问”,“大声喊”“大声回答” 切身的体验,生动的表演,使同学们终于悟得,“震耳欲聋” 是一种弥漫在故事始终的声响,它反衬了“要钱买书”的艰难,和“给钱买书”的深情我以为,类似“小说”文体的作品,应该非常重视人物形象所处的环境,这“重视”一般都以品析词语为抓手,关键是,要找出找对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二) 通过“震耳欲聋”一词的品析,彰显了恶劣的工作环境,接着,要品析的当然是文章的主人公——母亲文章里有“母亲”的这样一段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2)整段话似三个画面,第一画面,是母亲慢慢直起佝偻着的后背;第二画面,是母亲艰难地转过身来;第三画面,是母亲那双疲惫的吃惊的眼睛三个画面恰似电影慢镜头,正从远景到近景再到特写,冲击着读者的视觉如何让这样一个极其疲惫十分瘦弱的母亲在学生心底清晰起来进而感动起来呢? 我朗读这段话的时候,也是慢速而低沉的我觉得这一段描写绝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细节描写”。
总感觉这个“细节”是有来龙去脉的于是我回头往前读,读到了这样两句:“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们母亲们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1)这是“母亲”的“亮相出场”在充满噪声和褐尘的环境里,瘦弱的母亲就像是污垢角落里一片小菜叶所以,唯有在老人的指点下,“我”才会看见这一尊雕塑模样的母亲形象相信“我”在此时此地一定感情冲动:母亲竟然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但是,“我”太想买《 青年近卫军》了内心涌动着的复杂感情的“我”并没有从母亲身边离开于是,母亲“背直起来了”“ 转过身来了”“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的神情动作那么逼真地出现在“我”的全部视野里,以至于像电影镜头那样清晰这是“母亲”的“特写镜头”这段镜头中的母亲实在太艰辛,太瘦弱、太疲惫了!让读者感到心酸但是,作似乎并不想让读者太难受,而是在“要钱买书”一事结束之时,用“母亲”的言行”表达了母亲的“心声”:“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她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3)言为心声,情动于衷一个“将钱塞在我手心里”的行为,一句“我们是当妈的,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话,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外表不显山露水内心却比山高比水柔的母亲形象!这三段话整合成了完整的母亲。
教学中,我这样组织教学内容: 1、按照母亲在文章中的顺序整理段落,轻声朗读,感受母亲形象1)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们母亲们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3)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她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2、交流发言,文章描写了怎样的母亲形象?3、教师轻声朗读,每读一段就停下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想象:“我”能不能问母亲要钱买书?我当时是怎样的心情?4、交流各自的想象内容整理出“我”在当时的各种矛盾心理5、要求学生把所想象到的“我”的内心恰当地夹进这三段语言中,力求流利通顺地读给同桌听,同桌可以提问或补充指正6、请出一组同桌,尝试着在这三段语言里加进“我”的内心,老师可在一旁点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指正6、短文写作:《我的慈母》,要求将“我”的内心和三段语言连缀成文这一教学片段的目标是通过挖掘“我”的内心来品析母亲形象,这方法类似“旁敲侧击”为了要挖掘出“我”的内心,由老师“轻声朗读”, 来个“以声传情” 学生则在一侧“伴听”并静思默想,当学生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后,随即组织同桌交流,把“我”的心理和母亲的描写结合在一起,用朗读的方式尝试将其连接成文。
之所以采用“以想代读”的方式展开教学,而没有常态化地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是因为这段文字表面的意思清晰得就像画面一样,在理解上没有难度,难的是如何更确切更深刻地表达这种“理解”,而要求学生在老师朗读时去想象“我”的内心,转而把“我”的内心和描写母亲的语言夹在一起,读给同桌听,就巧妙地将“情”、“景”“人”融合在一起了接着,我趁热打铁,请学生将所“读”所“想”的写成一篇短文,当堂交卷,扎实地训练文字表达能力在此转载我班沈一凡同学写的短文,划线部分是他的“想象”内容 慈母情深 这一天,我来到了母亲为养活我们而挣钱的那个地方——一个弥漫着褐色灰尘的地方,一个排满了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着震耳欲聋噪声的地方站在这儿,我的心像要被震得从心窝里蹦出来似的 七八十台缝纫机上伏着七八十个脑袋我的母亲在哪里呢?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们母亲们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啊?这是我母亲吗?她怎么这样瘦弱?他这样地弯曲着脊背,一定很累很累!我要不要开口问妈妈要钱买书呢?要知道,书钱可是母亲一整天的工资啊……但是我实在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我脱口而出:“妈……”母亲似乎听见我的声音了,她弯曲的脊背直起来了,她瘦弱的身子转过来了,她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妈妈为什么这样吃惊地看着我?我想,她一定很奇怪我为什么到这个地方来,如果她知道我是来要钱买书的,她会怎么想?会发火吗?会骂我吗?我要不要问她要钱呢?这是母亲的一整天的工资啊……但是我实在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我忍不住说“妈,我想要钱买书……” 这话刚出口,我就后悔了,我真不懂事!这是母亲劳苦一天的工资啊……我不能问母亲要钱啊……,可是。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她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的!”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把沈一凡同学写的短文与原文作一对照,是否可以认为沈同学的文章比原文内容更丰富更深刻一些?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在文章中增加“我”的内容,人物变成两个了,内容也相应丰富起来;另外,因为他在文章中写的都是“我”的矛盾内心,自然就使文章思想也深刻起来,使读者进一步感受穷孩子“买书的艰难”和慈母“给钱买书的深情”,这又和文章中环境描写的内容相互呼应着所以,我以为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最应看好的是:教师不但引导学生把文章内容读进去了,而且把所“理解”的写了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阅读课,而是“读写”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