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白居易诗歌中的老庄典故.docx
23页浅析白居易诗歌中的老庄典故 [摘要]:白居易在诗歌方面成就显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乃至整个文学领域的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白居易和老庄生活的时代虽相隔千年,但有相同之处,都处在社会动荡,政治变革的大背景下白居易十分推崇老庄思想,他学习和接受了老庄的许多思想,并在其诗歌中,通过典故的形式表达出来本文对白居易诗歌中的老庄典故进行了简要地整理和分析本文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白居易诗歌中的老庄典故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作了简要介绍,其中研究背景从老子和庄子思想形成过程及主要表现,白居易思想形成的过程及主要表现这两方面来阐述同时,本文还指出研究目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论述白居易在诗歌中运用老庄典故表达知足保和的思想第三部分论述白居易在诗歌中运用老庄典故表达明哲保身的思想第四部分论述白居易在诗歌中运用老庄典故表达随缘任运的思想第五部分论述白居易在诗歌中运用老庄典故表达淡泊名利的思想第六部分论述白居易在诗歌中运用老庄典故表达祸福相倚的思想结语的部分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其中对老庄典故在白居易诗歌中所表达的五大类思想进行了宏观的梳理,并指出其现代意义[关键词]:白居易 诗歌 老庄 典故一、绪论(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老子和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年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变革的时代。
周王室已失去尊严,以及对各国的控制,以致沦为附庸诸侯、卿大夫的实力却不断的膨胀一些富有政治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横征暴敛,给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形势面对这样的时局,那些有学识,但却在政治上失意的贵族,站在哲学和历史的高度上探讨自然规律,反思社会现象、寻求人生的意义,对生存方式有了深刻的体悟在这个过程中,老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庄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他们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力万事万物都应该顺着道来进行,也就是顺其自然同时,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对立的,一切都在变化,一切皆有利弊,应当辩证地看待事物好的一方面包含不利的一部分,而有不利的一方面包含着好的一部分,没有单纯的利也没有单纯的弊,祸福相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另外,他们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有所作为往往会导致妄为、胡作非为其实人可以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的目的此外,他们都强调贵生处柔,认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就是要以退为进,你越不争,你得到的东西就越多,在这种状态下,才更容易保全自己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代,大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元气大伤国力不再强盛,皇权不再集中藩镇割据相当严重。
朝廷为了巩固政权多次平藩,耗费财力物力而各藩镇为了强化自己的实力维护自己的统治,更加重了赋役的征发和财帛的搜刮这些做法使人民的负担日益沉重,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这个时代与老庄的时代虽相差千年,却有共同之处早年的白居易一直致力于“兼济天下”(《孟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革政治,改善人民百姓的生活但是,由于现实的残酷,政治的险恶,他的愿望并沒有实现以白居易44岁为界,仕途日渐下滑经历过多次的政治失意和仕途的坎坷,命运多舛使他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抛弃身外之物,关注内心世界王拾遗在《白居易传》中认为白居易的思想发展具有阶段性白居易最先接触的是儒家思想其次,又接受了佛家思想再次,道家思想给予白居易的影响,也是不小的王拾遗在书中还说,“综观白居易一生,思想大的变化只有一次,谪贬江州是关键性事件当他从江州往忠州的船上,曾把前半生的生活做过检讨白居易提出四点:一、避险知足,二、隐于朝师,三、少于全身,四、随俗浮沉白居易后半生的闲适生活对老庄思想,特别是对老子知足,庄子随缘遂性表现了由衷的认同庄子主张以虚静之心体会自然与人生,不重身外之物,无累于功名富贵,淡泊名利遂性逍遥,主张各适其性,知足保和,追求内心的自我完美,正视无待的境界。
祸福相依,乐观的生活态度白居易和老庄生活的时代虽相隔千年,但有相同之处,都处在社会动荡,政治变革的大背景下白居易十分推崇老庄思想,他学习并接受了老庄的许多思想,尤其是老庄无为而治,清静寡欲,贵生处柔和祸福相倚的思想,并且在诗歌中用老庄典故的形式表现出了自己知足保和、明哲保身、随缘任运、淡泊名利和祸福相倚这五大主要思想本文研究目的是浅要地分析白居易诗歌中涉及老子和庄子典故的运用,更加准确地了解白居易诗歌的思想表达,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入手,进一步全面和深入地认识白居易的思想情感,并为将来研究白居易诗歌中典故的运用的课题提供可靠材料另外,研究白居易诗歌中老庄典故的运用,从典故本身的内涵和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白居易当时身处的社会环境,希望能对未来研究唐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貌具有积极意义二)研究现状白居易作为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并留名青史的诗人,几十年来学界对其诗歌创作的研究成果数量可观半个世纪以来,对白居易的研究总体上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他的生平和家世的研究,如朱金城的《白居易研究》和王拾遗的《白居易传》;二是对他思想的研究,如褚斌杰的《白居易的人生观》和李红霞的《白居易中隐的社会文化阐释》;三是对他的文学创作的研究,而文学创作的研究又分为白居易诗论研究和作品研究,如吕世媛的《白居易讽喻诗中的用典形式及特点》和朱金城、朱易安的《读白居易诗札记》,四是对他作品版本的研究。
白居易的闲适诗研究是近年学界较为重视的,如李寅生的《论白居易的闲适诗》、杜纯梓的《白居易闲适诗新探》、赵荣蔚的《论白居易后期闲适诗歌的创作心态》、毛妍君的《白居易闲适诗研究》也有学者研究老庄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例如,赵建梅的《试论晚年白居易的自足、闲适思想》但是,目前还没有学者从诗歌中的老庄典故的角度出发,研究老庄典故在白居易诗歌中的运用,并分析表写典故所表达的思想,以及所反映的白居易的思想 (三)研究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查找本课题的参考资料查阅书面和网络中有关白居易生平研究、白居易思想研究、白居易诗歌研究、老子生平及思想研究和庄子生平及思想研究的书刊杂志论文等相关文献材料通过分析综合的方法,对参考资料进行阅读,整理,并分析研究在白居易诗歌中查找涉及老子和庄子的典故,将其按照一定标准分类,分析其中包含老庄思想,并总结从老庄典故中反应出来的白居易的思想四)研究内容本文研究的是白居易诗歌中的老庄典故查阅白居易的诗歌,将白居易诗歌中的涉及老子和庄子的典故,按照所反映出来的白居易的思想这一标准进行分类,并归纳分析这些典故所反映的老庄的思想,以及白居易借这些老庄典故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最后形成结论二、白居易诗歌中老庄典故与知足保和思想的体现白居易接受了老庄无为、寡欲的思想,他结合自己的生活背景和政治经历,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知足保和思想。
他在许多诗歌中都运用老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这一思想例如,《高仆射》有两句诗,“富贵人所爱,圣人去其泰”中的“去泰”出自《老子》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圣人要去除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诗句“玄元亦有训,知止则不殆”(《高仆射》)中的“知止则不殆”出自《老子》三十二章:“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意思是名分已经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这两句是都强调要知足,不能没有节制,表达了诗人知足保和的思想再如,白居易在《赠吴丹》中用了四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这一思想诗句“巧者力苦劳,智者心苦忧”中“巧劳智忧”出自《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意思是灵巧的人感到劳累而聪慧的人觉得忧患,没有能耐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追求,填饱肚子就能自由自在地遨游,像没有缆索飘忽在水中的小船一样,这才是心境虚无,能够自由遨游的人诗中用来指急功近利的人劳体费神,无欲无求者逍遥自在宦途似风水,君心如虚舟”(《赠吴丹》)中“虚舟”出自《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意思是两条船并连起来渡河,如果有空船碰撞过来,即使心地最狭隘、性格最火急的人也不会发怒。
庄子强调要消除忧虑之心,不统治别人,抛弃权势,摒除欲望泛然而不有,进退得自由”(《赠吴丹》)中“不有”出自《老子》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虽然让万物生长繁殖,产生并养育万物,但是不占为己有,作为万物之长却不主宰他们,这就叫玄德这句话在诗中的意思是,涉及而不占有,那么进退仕途就能自由了的意思顾我愚且昧,劳生殊为休”(《赠吴丹》)中的“劳生”出自《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意思是说,天地给了我们一个有形的生命,要我们忙忙碌碌,人生总要老,等到老了,就让我们用死去的方式得到休息该典故诗中指辛苦劳累的生活诗人通过说明追求名利,貪图权势的人辛苦而不自由,来表达自己对并不是追求权势名利的“巧劳”者,满足于现在的轻松自由状态,表达自己知足常乐的心态诗人在《咏意》的“常闻南华经,巧劳智忧愁”句中,也用了“巧劳智忧”这个典故,它在诗中指急功近利的人劳体费神,无欲无求者逍遥自在诗人强调,只有知足,而非“巧”或者“智”才能生活的清静自由另外,《冬夜》:“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中“坐忘”出自《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抛弃自己的身体,废除自己的聪明,丢掉形体和才智的束缚,与大道同一,这就是坐忘在精神方面返璞归真,让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恬淡、清静、无为,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诗中意为不学习坐忘的心态,怎么能在寂寞中安然度过因此诗人认为要舍弃功利心,清静无为,知足保和诗人在《睡起晏坐》的诗句“行禅与坐忘,同归无异路”和《送兄弟回雪夜》的诗句“回念入坐忘,转忧作禅悦”中也用“坐忘”这一典故表达自己知足保和的思想此外还有,《赠杓直》中有“况兹知足外,别有所安焉”诗句,其中“知足”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懂要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才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人需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知足知乐,这样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难这是老子处世为人的高度概括和精辟见解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清醒的准确的认识,凡事不可求全白居易正是明白了知足这一点,才生活得游刃有余知分”也是白居易用来表达知足保和思想的典故之一,《咏怀》中的“知分心自足,委顺身常安”句就有这个典故知分”出自《庄子秋水》:“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意思是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此有所得却不喜悦,有所失也不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是没有常规定理的诗人在诗中回顾自己的为官生涯,虽然得失是没有定数的,一切顺其自然,满足于自己得到的东西,减少私欲才能心安得不得志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但是自己对此事的看法,高兴或者悲伤确是不有天定的,是自己能决定的老子的功成身退思想也是白居易对自己知足保和思想的一种解释在白居易的诗《不致仕》中就有体现诗句“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中“名遂退身”出自《老子》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意思是功成名就,退位收敛,是合于天道,即自然规律的把握好度,适可而止老子一方面鼓励人们积极进取,有奋斗精神,没有否定建功立业但是,在老子眼中,功成名就应当是身退为前提的他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当一个人获得功名利禄之后,如何不为它们所累,也就是如何既能够拿得起,又能够放得下;既能够进得去,又能够出得来;既能够身处高位,又能够适应平凡强调的是,不做功名利禄的奴隶,要懂得全身而退的哲理换句话说,就是人应当满足于自己得到,要知足,减少欲望 白居易推崇老庄无为而治、知足常乐和功成身退的思想,并且在诗歌中运用“去泰”、“知止则不殆”、“巧劳智忧”、“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