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来的学生时代.doc
7页周恩来的学生时代 毛胜 1898 年 3 月 5 日, 周恩来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 (今淮安市) 的一个“绍兴师爷”之家他自幼在嗣母陈氏的指导下学习经典名著, 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底从 1910 年至 1917 年, 他先后入银岗书院、东关模范学校、天津南开学校读书, 不仅在才学、品行、社会活动诸方面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 而且还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他还远赴日本和欧洲留学, 在反复思索的基础上, 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并于 1924 年 7 月回国投身革命事业周恩来的学生时代, 无疑是他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 逐渐成长为一代伟人的重要时期★“学前教育”:走上好学的道路周恩来不满半岁时, 叔父周贻淦病重当时, 周贻淦结婚不到一年, 没有子女按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习俗,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所以, 周贻淦心里很难过, 还担心自己过世后妻子陈氏日后被家族当成外人看待为了使周贻淦在弥留之际得到一点安慰, 也使陈氏有所寄托, 周贻能、万氏夫妇决定把儿子周恩来过继给他们就这样, 周恩来幼年时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育, 称陈氏为“娘”, 称生母万氏为“干妈”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 性格文静, 才学出众, 会书画, 好诗文, 有很好的修养。
因为年轻守寡, 陈氏从不外出, 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对周恩来的抚养上直到陈氏去世前, 周恩来几乎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她陈氏对周恩来的要求十分严格4 岁时, 陈氏就教他识字5 岁起, 陈氏就送他进私塾读书, 并取学名恩来, 字翔宇1904 年, 周恩来一家搬到清河县 (今清江市) 外祖父家居住, 在万家的家塾继续读书陈氏常给他讲历史和神话故事, 他所读的第一部小说《西游记》, 大概也是在这段时间内看的1914 年 10 月, 周恩来在《射阳忆旧》中写道:“幼时喜闻故事, 凡有人能语余以奇闻怪事者, 辄绕膝不去, 终日听之不倦1905 年, 周恩来一家又迁入陈家祖居的陈家花园, 在家塾中就读此后几年内, 陈氏为了把周恩来培养成栋梁之才, 每天黎明时刻, 就把他叫起来, 教他读《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中的一些篇章陈氏还周恩来阅读了外祖父家所藏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小说陈氏的严格教育, 对周恩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产生了深远影响40 年后, 他还深情地说:“直到今天, 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 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他还感慨地说:“嗣母陈氏, 是受过教育的女子, 在我 5 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 如《天雨花》《再生缘》等。
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 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东北求学: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年少的周恩来, 经常与在奉天省 (今辽宁省) 谋生的伯父周贻赓通信通过字里行间的所思所想, 周贻赓对这位侄儿的才学和品行十分欣赏当周贻赓在奉天度支司 (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 俸饷科升任科员, 生活稍稍安定后, 便写信要周恩来到东北去, 跟随自己继续读书1910 年春, 周恩来随同回家探亲的三堂伯周贻谦来到奉天省银州 (今铁岭县) , 在他家寄居, 并入银岗书院 (初级小学) 读书这年秋天, 他移居奉天府 (今沈阳市) 周贻赓家, 入新建的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 (辛亥革命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 丁班学习, 课程包括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英文、图画、唱歌、体操 10 门在东关模范学校两年间, 周恩来“肆力学科, 兼好读散文小说及新闻杂志”, 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由于广泛阅读《史记》《汉书》《离骚》等书籍, 周恩来的作文尤受老师赞许, 常被批上“传观”二字, 贴在学校的成绩展览处, 让同学们观看其中, 国文教员赵纯在批阅周恩来的作文时, 对周围的同事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 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学生!”当时, 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东北更是帝国主义在华争夺的重点。
1904 年至 1905 年的日俄战争, 使数十万无辜的中国人惨遭战争劫难1910 年, 日本吞并了与东北仅一水之隔的朝鲜, 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的影响下, 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革命书籍他自己还订了当时奉天出版的《盛京时报》, 养成了每天坚持读报, 关心国事的习惯随着认识的深入, 周恩来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怎样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怎样使中华民族得到振兴?这使周恩来无法平静下来, 并开始了艰辛的求索1911 年, 在一次修身课上, 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中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账, 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周恩来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年的 10 月, 当听到辛亥革命爆发, 推翻清朝统治的消息后, 周恩来在学校率先剪去象征清朝臣民的辫子在他的带动下, 许多同学也都纷纷剪掉了辫子, 表示同清朝政府决裂1912 年 10 月, 周恩来作《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文中提出:教与学的目的, 都是为国家造就人才, 使国家富强起来他写道:“吾全校之诸同学乎吾人何人, 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此地何地, 非即造就吾完全国民之学校耶?圣贤书籍, 各种科学, 何为为吾深究而悉讨?师之口讲指画, 友之朝观夕摩, 何为为吾相切而相劘?非即欲吾受完全教育, 成伟大人物, 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耶?以将来如许之重负, 基础于小学校三四年中, 同学, 同学, 宜如何奋勉, 始对之而不愧哉?”为了论述怎样才能把教育办好, 周恩来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具体而言, 校长和教师则“当殚其聪明, 尽其才力”“求整顿宜重实际, 务外观先察内容, 勿自隳行检, 以失人则效;勿铺张粉饰, 以博我名誉;更勿投身政界党会, 谋利营私, 以纷扰其心志, 而日事敷衍”“为学生择良教材, 教习为学生谋深造就守师严道尊之旨, 除嚣张浮躁之习注重道德教育, 而辅之以实利美感, 更振之以军国民之精神”学生在学习中应奋勉学习, “深究而悉讨”“慎思而明辨”“受完全教育, 成伟大人物, 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 并充满感情地说:“吾恐同学之智识亦无由新, 道德亦无由固, 而欲丛人才、蔚国器, 难矣这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周恩来最早的一篇文章, 充分表现出他的非凡才能国文教师看后, 欣喜地评价道:“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 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 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 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心长语重, 机畅神流1913 年 6 月, 这篇文章被评为甲等作文, 在奉天省教育品展览会上展出并作为范文收入《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1915 年, 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生国文成绩精华》等书, 均收入这篇作文由此, 足见这篇文章的优秀程度。
从江淮平原来到白山黑水的东北, 周恩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为了适应东北的环境, 他无论冬夏都坚持室外体育锻炼, 强健了体格, 并习惯了吃高粱此外, 作为南方来的学生, 他还克服了陌生环境的影响, 学会了结交各方朋友不同于旧式私塾的新式教育, 更是使他的视野开阔了很多, 为他之后的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 这是周恩来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后来回忆说:“12 岁的那年, 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 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 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 走向悲剧的下场★南开学校:多才多艺、成绩最优的学生经过东北的磨炼, 周恩来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更大的变化, 是发生在他进入天津南开学校以后因为与东北相比较, 在天津可以接触到大城市的社会生活, 可以呼吸到近代社会的空气, 这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去东北求学一样, 周恩来转赴天津, 也是得益于伯父周贻赓1913 年春, 周贻赓工作发生变动, 改任天津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周恩来随伯父搬到天津, 住在河北区元纬路元吉里随即, 他进入大泽英文算学补习学校补习功课, 准备南开学校的入学考试8 月中旬, 他顺利考入南开学校, 19 日报到入学, 编入己三班 (以后改为丁二班) 。
在南开学校的 4 年的学习生活, 使周恩来从各方面都成熟起来由于伯父收入微薄, 经济上有困难, 他很少回家, 平时利用假日和课余时间, 为学校刻蜡版, 抄写教学讲义, 以补贴膳食费, 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1914 年 8 月 20 日, 因家境贫寒又品学兼优, 经老师推荐, 他从本学年起, 免交学费, 成为当时南开学校少有的免费学生尽管生活艰辛, 但是周恩来的成绩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的国文和数学成绩尤为突出1914 年 12 月 14 日, 他荣获南开学校“国文传观”比赛第二名;1915年 3 月, 他参加全校数学比赛, 成绩优秀, 所在丁二班成绩获全校总分第一据校报《校风》记载, 他是笔算速赛 48 名最优者之一, 代数则能得到满分1916 年 5 月 6 日, 南开学校组织了一次不分年级的全校国文特试, 11 个班的代表 200 多人参加周恩来的《诚能动物论》, 经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亲自选定为第一名南开学校不仅在教育水平上属于一流, 而且积极提倡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要求学生在学校里不单是读书, 而且要学会办事, 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 学生创办了许多社团和学术研究会。
此外, 学校还经常组织各门学科的班级间或个人间的比赛在演讲、演话剧、编校报等活动中, 周恩来展现出自己多才多艺的特点周恩来和同班同学张瑞峰、常策欧等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 会员从最初的 20 多人逐渐发展到 280 多人, 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会员中不仅有低年级同学, 也有许多高年级同学, 甚至还有校外的会员, 一些老师也成了会友周恩来先后参加过《一元钱》《恩怨缘》《老千金全德》《华娥传》《仇大娘》《一念差》等 10 多部新剧的编导和演出由他出演剧中女主角的《一元钱》演出后, 在天津轰动一时, 并到北京青年会公演周恩来还是南开学校《校风》周刊的主要领导者和供稿人, 为《校风》撰写了很多文章, 选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内外大事, 颇受欢迎1917 年 6 月 26 日, 周恩来以平均分 89.72 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在参加毕业典礼时, 他还获得了国文最佳奖, 并代表毕业同学致答辞《毕业同学录》中对周恩来作了如下评语:“君性温和诚实, 最富于感情, 挚于友谊, 凡朋友及公益事, 无不尽力”“君家贫, 处境最艰, 学费时不济, 而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善演说, 能文章, 工行书”“长于数学”“毕业成绩仍属最优”。
★赴日求学:在挫折中成长从南开学校毕业后, 周恩来希望能继续求学由于家境贫寒, 他决定报考日本官费学校当时, 中日两国之间有一个由日本政府指定学校为中国代培留学生的协定该协定规定:中国学生凡能考取指定的日本大专学校之一的, 可以享受官费待遇, 直到学成返国为止1917 年 7 月下旬, 周恩来和李福景等同学去北京筹划赴日本官费留学事宜经过奔走, 靠同学、师友的帮助, 筹集到一笔最低限度的费用此时, 周恩来的伯父周贻赓已被调充奉天全省清丈总局西安清丈行局科员周恩来非常感激伯父的抚养, 所以行前特地到东北探望伯父, 并到沈阳母校同师友相见话别8月 13 日, 他为同学郭思宁题写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表达出他振兴中华的愿望1917 年 9 月, 周恩来由天津登轮船赴日本10 月, 他进入日本东京神田区东亚高等预备学校补习日文, 准备报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如果考取其中的一所, 就可以得到官费学习的待遇由于学习备考时间很短, 周恩来倍感压力1917 年 12 月 19 日, 他致信在美国依阿华州格林奈尔大学学习的南开同学冯文潜, 谈旅日留学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