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交通大学歌剧欣赏论文.pdf
4页歌剧欣赏论文一个学期的歌剧欣赏课,一场听觉与知识的饕餮盛宴歌剧, 这种台词全部或大部分用人声演唱加上乐器伴奏的戏剧作品,最早出现于17 世纪的意大利 一开始主要是神话题材,后来逐渐取材于身边的小人物独唱中分为宣叙调(叙述性强,通常用来表达剧情)、咏叹调(情感抒发,如《魔笛》中的夜后咏叹调)、谣唱曲、咏叹叙、卡巴莱塔(速度快,展示歌唱家的技巧,90%放在咏叹调后)除了独唱外,还有重唱和合唱(比才《卡门》最后一幕的合唱、《弄臣》最后一幕的合唱)第一部歌剧《达芙妮》产生于1597 年的佛罗伦萨之后,歌剧在意大利落地生根,迅速发展 17 世纪上半夜,蒙特威尔第创作了《奥菲欧》、《尤利乌斯还乡》等一系列以神话为题材的歌剧,对于歌剧的传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威尼斯歌剧中, 通常可以看见阉人歌手的身影这个时期,人们重视音乐家的演唱水平,而非歌剧本身内容意大利歌剧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时期,然后是文艺复兴时期,再之后是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 浪漫时期(几乎为美声运动和其歌剧代表作所占据)我们来看看浪漫时期的两大代表人物——德国的瓦格纳和意大利的威尔第威廉 · 理查德 · 瓦格纳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承接了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
同时,因为他在政治、 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在瓦格纳生活的时代,在德国人们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故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他将过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的管弦乐队的地位提升到了极致,使其成为统一全剧的支柱另一明显的改革在于他乐剧中的主导动机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代,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到主导动机但瓦格纳不同于他们,他系统的运用主导动机,并通过复调来组合几个主导动机可以说, 由极端集中的情节编制出的主导动机之网覆盖全剧,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的结合,是一种精确而单纯的潜台词除此之外, 他的乐剧中几乎没有分曲, 铜管乐的运用更加自由灵活,感情的意义由乐队以旋律及和声的方式表达,人声声部浮动于管弦乐流的表面,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主要开始于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部歌剧1865 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标志着西方世界音乐语言中一种新方言的开始,调性体系开始瓦解的标志。
从此以后,“瓦格纳风格”成了歌剧或一般音乐中“先进”及非传统的代名词为了实现自己在歌剧改革方面的理想,并将这一切呈现于世人, 瓦格纳特地筹建了拜鲁伊特音乐节演出自己的作品而这个音乐节到现在一直都吸引着世界音乐爱好者的眼光后期创作中,由《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4部歌剧组成的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亦被瓦格纳称为“舞台节庆典三日剧及前夕”)是一部规模极为庞大的巨作,于1872 年为实践其歌剧改革主张,在巴伐利亚的拜罗伊特自建剧院,分 4 夜上演《尼伯龙根的指环》,本意为尼伯龙人的指环,于 1848 年开始创作, 至 1874 年完成,历时共 26 年创作灵感来自北欧神话内的故事及人物,特别是冰岛家族传说北欧神话与其他的古代神话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北欧神话中神的身上有着人性的一面,他们不是全能的、所向无敌的,而是有一定的限制,其本身也要面临灭亡的命运《诸神的黄昏》中就体现了这一万物同归于尽、转换新生的思想当时, 瓦格纳将这部叙事诗整理后打算写成歌剧脚本, 却招来很多反对,多数人认为这样庞大的脚本无法配成音乐但瓦格纳成功了,他以二百多个主导动机贯穿全剧,采用明暗两条线来推进剧情的发展。
起初,瓦格纳只是选取了故事的一部分作了《齐格弗里德之死》,也就是后来《诸神的黄昏》 的前身,这部作品是以布仑希尔德引齐格弗里德进入瓦尔哈拉天宫作为结局的,不久,瓦格纳觉得不满意,认为缺乏更深一层的伦理意义并且无法在剧院里演出,所以他增加了一部《青年齐格弗里德》 (成为《齐格弗里德》 的基础) ,并将结局改得含有深奥的玄学意味最后,为了使全剧完整,又补充了《女武神》及序剧《莱茵的黄金》从音乐上来看,《女武神》与《齐格弗里德》最精彩,而《莱茵的黄金》较为优美,《诸神的黄昏》则显示了瓦格纳多年来所形成的思想说到对《指环》的解读, 当以尼采当年光临拜罗伊特首演后的评论为最重要的观点:“在《尼伯龙根的指环》 中,悲剧主角是一位神 他一心渴望权力, 当他千方百计获取权力之时,他受到条约束缚,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并且遭到了降于权力的惩罚他正是在下述境况中体会到了他的不自由:他无法再占有金指环,这一切尘世权力的象征 ,, 他突然被众神之黄昏与末日的恐怖侵袭,使他感到绝望的是他只能束手待毙,而无法抗拒这末日 ,, 正当新的希望苏醒之时, 他不得不服从约束着他的强制力量,亲手毁灭最珍爱的东西,惩罚对他的痛苦所怀有的最纯洁同情。
这时候,那包藏着恶与不自由的权力终于使他厌恶了,他改变主意,悠然向往正在逼近的末日此刻才出现了他早已盼望的东西:自由无畏的人出现了,他是反抗一切传统的产物,他的双亲因为违背自然和道德秩序的结合而受惩,他们死了, 而齐格弗里德却活着 ,, 降于指环的天谴没有放过他,愈来愈逼近他, 他如何信任了无信无义者,出于爱而伤害最亲爱者,被罪孽的阴影和浓雾笼罩,但是最后如鲜丽的夕阳闪现和沉没,用灿烂霞光烧红整个天穹,把世界从天谴中净化出来——沃旦静观这一切,他的权杖在与这位最自由的人的格斗中折断了,他的权力在后者身上丧失了,他渴望自己的失败,与他的战胜者同喜共忧: 他的眼睛闪射着悲痛的福乐之光,凝视事情的结局,他在爱中变得自由,摆脱了自己《瓦格纳在拜罗伊特》,引自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86 年三联版)从剧情来看,沃坦的确是此剧的主角和所有自我拧巴的悲剧人物一样,他“靠协议将世界统治” ,而他自己却又屡屡生出僭越之心对指环的渴望象征着对绝对不受约束的权力的欲望一旦沃坦去占有指环,他就造成了双重的背约:一是对讨薪的巨人们背约,二是违背了火神洛根代替他和莱茵河女儿的约定,即由沃坦为她们主持公道,向侏儒索回指环还给她们。
这同时引来了艾达的毁灭预言和侏儒的诅咒出于对预言的恐惧,沃坦控制了他的欲望,回归了“协议”的约束但侏儒施于指环的诅咒是一个怪圈:得之者死,不得之者会忧虑于别人得到它 这使沃坦一边希翼靠自己创造的瓦尔宗人控制指环,一边又为避免预言成真,被迫不断否定自己的计划所有的遮遮掩掩反反复复,直到沃坦的矛枪被折断的一刻宣告终结——“神圣的协议最终沦为废纸”沃坦解脱了“束缚”,同时也得到了灭亡,只好回到神殿去准备后事这是专属于神的苦恼:他们不能像地下的侏儒,随心所欲地坑蒙拐骗也不能像地上的人和巨人, 有脑子就巧取,没脑子就豪夺沃坦不可谓不狡猾不强大,然而这些力量都受到制约对预言的畏惧, 对规则的忌惮, 迫使神在欲望和意志的张力之间苦恼相比之下,“没学会畏惧” 的英雄小齐表现得要洒脱许多虽然这种洒脱, 很大一部分建立在缺心眼的基础上(无论纳粹如何推崇这里的“纯粹血统”情结,近亲结婚影响智力是明摆着的)他得到指环,却全不知它的意义,也不了解它所附的诅咒,拿来就当了爱情的信物但这份“爱的意义” 并未洗掉指环的咒力拒绝交出指环的布伦希尔特,很快就遭到了爱人的叛卖皆因指环的本性和爱并不相容——只有弃绝爱情和欢乐者,才能驾驭指环。
这一点加上侏儒的诅咒,活脱脱道破权力 (指环) 的意义——它和忧虑、争夺、贪欲、残杀、背信弃义如影随形,却与爱、美和欢乐无缘但凡迷醉于权力者,无不终日患得患失、心机算尽,哪里还有心情去品味人生的美好?又何能以真心爱他人?因此, 最后的终局并不是爱情和契约的胜利:爱情归于烈火和死亡,交回指环也不能避免诸神的黄昏 只有腐蚀人性与神性的权力——指环彻底从这个世界上退场,才能平息所有纷乱但经过此劫之后的世界,也再不是原来的“协议”统治下的秩序神灭亡了,英雄死了那么,未来之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无怪尼采认为此结局“虚无”、“颓废”然而信靠欠薪不给的神和他造就的无所畏惧的“纯朴”英雄,肯定也不是解决之道毁灭之后“如何建立一个新世界”,才是哲人的心腹大问偏偏这件事,并不在《指环》的考虑之内了再来看看朱塞佩·威尔第 威尔第作为举世不过二三位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的地位是无可非议的 他与瓦格纳一样一生投入歌剧创作和改革的事业,作出了与瓦格纳不相上下的、但又各具特色的巨大贡献1842 年 3 月 9 日,威尔第创作的以反映意大利民族主义情绪为主题的歌剧《纳布科》 ,在首演后大获成功,其中希伯来人合唱《飞吧思想,插上金色翅膀》令人热血沸腾,是威尔第艺术生涯中的第一块里程碑。
并在威尔第逝世后的葬礼上被成千上万的人们吟唱《纳布科》的成功,把威尔第引上了意大利歌剧之王的宝座在 19 世纪 50 年代, 威尔第成功地创作了《弄臣》 ,把意大利歌剧从神话传说转向了现实世界剧情为:16 世纪时,意大利的曼图阿城有位年轻的公爵纵情于女色,公爵喜爱的驼背丑角(即弄臣)里哥莱托为他出谋划策,专门让他勾引大臣们的妻女大臣们因此对里哥莱托恨之入骨,共谋对他实行报复里哥莱托有女儿吉尔达,大臣们认为她是里哥莱托情妇,设法将她劫持入宫,交给公爵里哥莱托发现公爵占有了自己女儿,气愤至极,雇了一名刺客谋刺公爵不料公爵又与刺客之妹玛黛琳娜产生感情,吉尔达见状痛不欲生玛黛琳娜恳求哥哥不要杀公爵,哥哥答应以晚上第一个来敲门者代替吉尔达听到刺客兄妹的说话,决心以死而救公爵生命她女扮男装, 晚上敲门, 被刺客杀死后装入袋内,运交给里哥莱托,得到赏金里哥莱托以为公爵已死,打开袋,发现死者却是自己女儿,疯狂地悲痛欲绝威尔第的歌剧, 音乐技巧娴熟, 刻画内在人物性格细致入微,丰富并保持了意大利歌剧在音乐表演上的优势, 以及歌剧音乐中传统的分曲体结构,还注重发挥乐队的作用、声乐的写作和器乐的平衡1870 年,威尔第再次对歌剧进行改革,创作了《阿伊达》。
剧情描述埃塞俄比亚公主阿伊达与父王阿莫纳斯罗同被埃及军队俘获埃及青年统帅拉达美斯爱慕阿伊达阿莫纳斯罗指使阿伊达趁机刺探军事情报拉达美斯故意于无意中泄密埃及公主安涅丽丝因爱拉达美斯受冷遇,告发了泄密事件,于是拉达美斯被以叛国罪判以活埋,阿伊达至地牢,与拉达美斯同死 威尔第加强了音乐与戏剧发展的紧密联系,有意识改变传统的将宣叙调与咏叹调完全割裂的写法,突出和增强重唱、合唱与乐队在刻画形象上的作用他没有完全按照瓦格纳那样走向“无终止旋律”和“不间断结构”,因此他的音乐在世界各国歌剧舞台上经久不衰,令人神往,至今仍然保持其不朽的艺术魅力1901 年,这位伟大的老人与世长辞意大利举国哀痛尽管威尔第在遗嘱中表示自己的葬礼应该是“非常简朴的”,但人们倾城出动,情不自禁地涌上街头,在《飞吧思想,展开金色的翅膀》的合唱声中,送别最伟大的歌剧艺术大师上了歌剧欣赏课后,收获多多 每节课都让我大饱眼福浸淫在歌剧的海洋中,我系统地了解了歌剧的产生以及在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发展,同时在精神上结识了许多大师级的歌剧作曲家,诸如瓦格纳和威尔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