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word版)浅论上古神话的演变(先唐文学).doc
4页完整word版)浅论上古神话的演变(先唐文学)浅论上古神话的演变——从形成到消散的过程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三班 102012013187 陈洋摘要:神话,是以神为主人公,包括了自然神以及神话了的英雄人物表现为变化、有神力和法术以此作为一些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远古人民对自然界产生神秘而敬畏的感情,幻想出超自然神灵和魔力如此这般的产生最终却毁于后来文人的不重视;将神话作为历史传说,将天神降为人类始祖并作为史实对待,进行不尊重的删改;甚至仙化,幻想长生不老或者飞升成仙.关键字:虚化 幻想 自然 社会 氏族 精神 思维 一、 上古神话的产生上古时代的神话,便是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是远古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
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话也就由此产生此外,我还认为上古神话的产生还受着社会关系结构变革的影响,原始社会在开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开始,经历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随后转变为父系氏族在此期间比如我们熟悉的“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女性形象的神灵都是受母系氏族的影响.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原始神话就是由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当然,语言的流通也为神话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传播,也就不会有传承因此,神话产生首当其冲的条件就是语言,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神话,得到语言的组织与传播,渐渐成为一种文学形态从产生的时间上来讲,上古神话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各文学形态中最早的,并且它持续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就我们所学的先秦文学中的《诗经》、《左传》、《庄子》、等先秦古籍中就记载了比较丰富的古代神话,以及神话内容的变形和发展.如《诗经》中周部族史诗的代表《大雅·生民》、商部族史诗《商颂·玄鸟》等篇目就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其中包含了部族起源神话中的母题类型再如《庄子》一书中也有许多上古神内容的演变,像鲲鹏之变、黄帝遗玄珠等都是在上古神话的基础上的变形。
二、 上古神话的演变上古神话存在的意义即是如下,首先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意义和合理性,维系社会性质我们不可否认的就是现如今学者研究原始社会的材料大多来自于上古神话,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等都有在上古神话中得以体现;其次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最后则是在劳动和生活中,积聚多而强烈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戏剧性属性,在对世界假想性把握中宣泄不安情绪. 于是,在这些社会和自然的促使下,上古神话演变出较为清晰的六个大类:(1) 创世神话.其代表作就是盘古故事,开天辟地第一人,身体化为世间万物.此类神话对阴阳太极观念有重要影响,并且宇宙生成中人格化、意志化过程反映了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信念,暗喻了人和自然对应关系;明显的表明了远古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2) 始祖神话其代表作即是女娲造人,虚构人类产生捏泥人和甩泥人的造人方法试图阐释社会地位差别的原因,女性的光辉形象使我们明白此类神话产生于在部族承担血缘传承的母系氏族社会,反映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也对女性社会地位认可,塑造有奇异神通、慈爱、勤劳妇女形象各部族有自己始祖神话(商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始祖后稷),在情节或结构上多有相似之处,反映对祖先追念,民族自豪感。
3) 洪水神话.在我国,此类神话代表作有鯀禹父子;在西方有诺亚方舟两者不同在于,我国对于洪水是看成自然灾害,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精神得以体现,着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反应远古先民同大自然的斗争中所积累经验和智慧;而西方则是上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作为惩罚,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应对人性的反省,这便是东西方的洪水神话差别4)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的故事以及黄帝与蚩尤的故事最为突出这里战争中其实主要凸显了远古先民的勇猛以及黄帝擅于发明创造的英雄始祖形象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 ——《淮南子·本经训》)(5) 发明创造神话和战争神话一样,最为突出的就是黄帝,还有我们熟知的做弓的后羿(古者羿作弓. —-《墨子·非儒》,当然还有伏羲的结绳记事,造网捕鱼等等,人们把各类重大发明,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6) 其他神话大都主要是显示人类英雄个性、勇气,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夸父和女娲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山海经·大荒西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我们可以看见这六大类上古神话的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自然神慢慢的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这标志人类主体性突出,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有神异经历或本领,业绩在创造和征服这里可以看出人类在上古神话中的演变三、 上古神话的消散由于时代久远,并且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除《山海经》等书中记载比较集中外,其余散见于各类书中,往往片段,有完整情节不多这样的状况使得上古神话未得到很好的保存,这是导致上古神话数量少并且不系统的原因之一其次,从第二个分析点上古神话的演变中我们谈到人类的英雄人物神化后渐渐代替了自然神,始祖神话的起源使得人们将上古神话当成了历史传说,将神话故事当成史实对待,并且虚化出始祖及它的谱系,至今我们都无法确定三皇五帝是否真正存在,上古神话与历史传说的混淆导致今天的不明不白。
我们不可否认的就是上古神话中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当时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习俗,山川地貌等等,尤其以《山海经》最为突出但这不是后来可以对上古神话自然神的降格成人类神的理由,也不是删改上古神话的理由,更不是使神灵成为始祖,使神话成为史实的理由此外,还有道教的发展,将上古神话“仙话”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身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但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品质,都被严重地削弱了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华夏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并且,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我个人认为它的演变起于远古先民对自然的崇拜,散于人类的发展和征服参考文献:《山海经》译注:方韬——中华书局《淮南子》译注:陈广忠-—中华书局《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