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宾十二五开放型经济展规划.doc
29页宜宾市“十二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2012年9月目 录序 言 5第一章 规划背景 6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6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发展形势 9第二章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0第一节 指导思想 10第二节 基本原则 11第三节 发展目标 12第三章 加大招商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14第一节 突出招商重点方向 14第二节 加快承接载体建设 15第三节 创新招商机制 17第四节 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 18第五节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18第四章 加快推进外贸发展 20第一节 建设外贸出口基地 20第二节 培育外贸经营主体 20第三节 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21第四节 积极发展服务贸易 21第五章 开展多层次区域合作 22第一节 构建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和通道 22第二节 深化国内区域合作 23第二节 拓展国际区域合作 24第三节 积极开展友好城市交流合作 25第六章 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 26第一节 鼓励企业境外投资 26第二节 扩大对外劳务合作 26第三节 完善“走出去”促进体系 27第七章 保障措施 27第一节 强化组织保障 27第二节 加强政策支持 28第三节 优化投资服务环境 29第四节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29序 言“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宜宾建设经济强市的加速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三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围绕中心工作,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四川省“十二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和《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宜宾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实际,编制《宜宾市“十二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利用外资总量提升、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工业园区平台作用进一步显现、口岸建设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一、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累计引进市外资金超过1000 亿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是“十五”期间到位市外资金154亿的6.5倍,年均增速达43%在引进项目资金总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项目质量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沃尔玛超市、拉法基水泥、M&G公司、壳牌集团、盛腾集团、三峡总公司、上港集团、华电集团、中电国际、三一重工、香港亿联、北京欣联、麦田园林、重庆民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宜宾。
二、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27.86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26倍其中2010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5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96.2%,在全省排名第5位,其中:进口实现2.11亿美元,出口实现4.42亿美元,分别为2005年的2.36倍和1.63倍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全市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队伍不断壮大,贸易伙伴不断增加,贸易质量全面提升2010年底,我市获外贸经营权企业已达220户,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52户,进出口上亿美元企业2户,进出口上千万美元企业7户,进出口上百万美元企业19户,全市共有19大类502种产品进出口到104个国家(地区)三、利用外资总量提升实际利用国(境)外资金1.04亿美元,是“十五”期间3.6倍合同利用外资2.07亿美元,是“十五”期间3.5倍其中2010年实际利用国(境)外资金4067万美元,是2005年的4倍,合同利用外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在全省排名首次进入前4位,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好成绩2010年,全市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已达14户四、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累计外派劳务人员5300人次,实现外派劳务收入354.85万美元,外派劳务输出到新加坡、日本、越南、老挝、沙特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派劳务结构趋势向好,层次逐步提高。
宜宾兴业集团和宜宾二0二地质队取得了对外承包工程资质,在老挝、莫桑比克等国家承包了勘探项目工程,实现了我市对外承包工程零的突破,“走出去”发展战略取得初步成效宜宾丝丽雅集团在其产品外销主战场——印度和巴基斯坦设立了贸易代表处,成为我市大型国有控股企业走向国际的领头羊宜宾和久农业集团拟赴老挝投资进行农业开发,前期筹备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五、工业园区平台作用进一步显现产业园区从无到有,已成为工业发展主战场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有13个产业园区,园区开发面积达到44.1平方公里,已入驻企业317户,其中临港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省级开发区,并经省上规划为重装基地;五粮液、罗龙、阳春产业园区成功进入四川省特色产业园区成长型“1525工程”,五粮液产业园区还被国家工信部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阳春产业园区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罗龙、福溪、向家坝、长宁产业园区被省上列为重点推进园区13个园区入驻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5亿元、利税143亿元,分别占规上工业的54%和70%以上,园区的平台作用进一步显现六、口岸建设积极推进先后设立成都海关驻宜宾办事处、四川检验检疫局宜宾办事处,极大的改善了我市进出口企业通关的环境和条件。
2008年宜宾安阜水运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全省第2个对外开放的水运口岸,2010年宜宾港志城作业区开港试运营,宜宾对外开放形象不断提升七、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先后与云南省昭通市、山东省德州市、上海市杨浦区、山东省烟台市、云南省保山市和美国哥伦比亚市缔结成为友好城市,截止2010年,全市共缔结友好城市8个,与友城之间的城建、科技、教育、旅游、产业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发展形势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的形势,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挑战一、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向多元化转变,世界经济面临重新洗牌,跨国企业并购重组加速,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从国内看,“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将步入重大的战略调整期,国内创新能力增强、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区域市场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继续深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产业必然由东向西梯度转移,为西部地区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带来新机遇从省内看,随着“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将加快调整,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城镇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内生驱动力将极大增强。
从市内看,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市白酒、纺织、化工、能源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四基地强基建设效果斐然,特别是重装基地地位的确立,将进一步增强我市产业实力;川滇黔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初步确立,以开发区、产业园区、口岸为核心的开放载体建设不断完善,为“十二五”布局和发展开放型经济奠定坚实基础二、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我市属于典型的西南内陆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总量不大、人均不高、实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市建设滞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仍较短缺,且我市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规模尚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意识不强,竞争力较低,区县和部门普遍存在对发展开放型经济认识不深、信心不足、决心不够,全市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第二章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省委、省政府“三向拓展、四层推进”的开放合作路径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大开放型经济发展力度的要求,依托我市港、城、园综合优势,打造特色产业承接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和重点产业承接力度;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促进多元化外贸格局形成;着力构建开放合作平台和通道,积极开展多层次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加快“走出去”步伐。
牢固树立以开放促发展的先进理念,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开放型经济整体竞争力,提升开放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牵引力,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第二节 基本原则一、以开放促科学发展破除内陆保守思维,树立全方位开放观,主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外来技术、外来资金、外来人员以及外来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发展空间,谋求更多发展机会二、以招商促产业升级坚持把引进和承接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注重引进和承接产业链“链核”的龙头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发挥其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制造能力、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三、对内与对外开放并举统筹好对外开放与改革创新,扩大内需与优化外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内贸与外贸、出口与进口、离岸服务外包与在岸服务外包、“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的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内外贸融合对扩大内需、稳定出口的促进作用,利用外资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推动作用,“走出去”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中的牵引作用,实现内外联动,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向纵深发展四、以竞争促合作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和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紧盯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依托宜宾综合区位优势,立足成渝经济区一体化战略,积极参与实施四川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及长江流域经济开发战略,不断提升宜宾开放型经济的区域竞争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将宜宾打造成四川南向开放的重要桥头堡,长江上游的重要开放门户,川南片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一、招商引资力度继续提高继续发挥产业承接在壮大我市产业规模,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引擎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十二五”期间,全市引进市外资金累计超过27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二、对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到201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 13亿美元,年均增长15%左右三、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利用外资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力求在规模上上新台阶力争实际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长20%,“十二五”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和2015年当年实际利用外资均超过“十一五”和2010年2倍以上四、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深化大力构建开放合作平台和通道,积极融入和开展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金沙江下游、长江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等区域合作交流,构建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经济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外向型发展的空间五、“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鼓励多种类型企业创新境外投资方式,积极到境外发展;扩大对外劳务合作,外派劳务年均增长10%以上。
六、开放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加快全市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临港开发区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功能建设,将临港开发区建设成为四川沿江开放和南向开放的桥头堡、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全力申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千亿元产业园区加快口岸和保税物流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全面完成港口整合工作第三章 加大招商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第一节 突出招商重点方向依托我市区位、资源比较优势及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