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关诗歌鉴赏.doc
20页出关诗歌鉴赏 篇一:徐兰《出关》高考诗歌精读 徐兰《出关》赏析 古诗鉴赏 01111330 出关① 清˙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赏析: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前两句,有版本“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其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
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的启发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将前两句改成“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但“凭山”句将所出之 “关”,明白写成了山海关,这与诗人此次随军出征的路线不合,是不应该当作徐兰的创作来欣赏的,故为本文所不取 考题链接: 【试题解析】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案: 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篇二:2019届高考诗歌鉴赏之技巧题 2019届高考诗歌鉴赏之技巧题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旌旗 (1)“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衬托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①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①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爱怜亲人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一首边塞诗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第一次远赴西域,正值34岁,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 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①谪仙②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拂金徽:弹瑶琴②谪仙:李白 这首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用典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表现了自己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马诗二十三首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注】①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②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
③若个:哪个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案】《马诗》借物抒情,写出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得重用的感慨,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南园》直抒胸臆,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痛快淋漓 【解析】《马诗》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际,正是藩镇极为 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龙脊贴连钱》里说:“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其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南园》由两个反问句组成,前两句用反问语气,“何不”直贯下句,从语法结构看,两个诗句连接起来是一个完整句子: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后两句又用反问语气,“请君”直贯下句,必须一口气读到底: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结合两问,看起来这位“书生”不再想当书生,而是投笔从戎,谋求以“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军功封万户侯了这里面,当然有削平藩镇、实现统一的责任感但对作“书生”没有出路的愤激之情,也表现得很强烈在那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岁月里,一般地说,拿笔杆子不如“带吴钩”何况李贺这位书生连考进士的资格也都因父亲的名字中有个“晋”字而被剥夺了呢?然而要立战功也并不容易他反问道:“何不带吴钩?”那么,究竟“何不带吴钩”呢?以两问成诗,声情激越,为七绝创作别开生面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 【答案】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等,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谐而富于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解析】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似乎 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漂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掩着的柴门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读者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暮春即事 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运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这是动景,并以此来映衬“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景这样动静结合,以静意观动景,表现了环境的宁谧,给人以悠闲喜悦之感 【解析】这首《暮春即事》,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