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发生学解释上.pdf
6页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发生学解释——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理论地位的判别(上)2012 年 08 月 14 日11:14 来 源 : 《 区 域 与 城 市 经 济 》2012 年 第 1 期作 者 :陆 玉 麒董 平字号打印纠错分 享推 荐浏览量 124 摘 要:从发生学角度试图证明,区域空间结构模型由区位论、双核论、海 港论 3 大理论所组成,分别基于内生型、过渡型、外源型的区域发展背景具体 而言,均质平原是上述 3 个理论共同的假设条件, 其实也是所有区域空间结构模 型提炼的必要条件, 但充分条件则各不相同 区域发展过程的不同, 衍生出不同 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态及相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型由此, 至少从发生学角度而言, 这 3 个理论模型构成了区域空间结构模型的基本理论体系框架区域双核结构模 式的理论地位也得以科学地确立关键词: 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区位论,双核论,海港论自古典区位论提出、开创地理学中的四大学派之一的空间学派以来,古典区位论尤其是中心地学说一直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原因在于,中心地学说以均质平原为假设条件,从空间角度构建起了地理学的理想模型,并从演绎角度进一步推导出了六边形的空间结构体系。
其它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型也不同程度地加进了区域因素,可以看作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对中心地理论(加进区域因素后)的修正但区域因素加进以后,该区域空间结构模型会不会由量变到质变,以至于最后不能被中心地学说所包容?通过对塔夫和万斯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从发生学的角度得出结论: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1 塔夫模式与万斯模式及其启示对现有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系统分析表明,塔夫的海港空间作用模式的地位和意义至今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应该说,通过对万斯模式的深入分析重新认识了塔夫模式的价值所在1.1 塔夫的海港空间作用模式1963 年, Edward Taaffe,Richard Morrill和 Peter Gould等人根据加纳和尼日利亚的资料,提出了一个表示发展中国家以海港和铁路系统的扩展为主导的空间结构演化模式该模式分为以下6 个阶段:①由殖民者占领时在沿海地区出现的分散的居民点和小港口组成虽然这些居民点发挥着贸易职能,但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它们的腹地非常有限,除传统的捕鱼业和偶尔出现的商船贸易外,这些居民点之间很少有相互联系②伴随着贯穿内地铁路的缓慢伸展,在内地矿区形成比较重要的居民点这些贯穿内地的铁路往往以条件最好的港口作为起点。
③交汇于主要港口和内地中心的铁路支线有了显著发展,相当数量的居民点在通往内地的铁路支线上出现④在铁路的中心点上形成支线网络,主要港口、内地中心和中间居民点之间的横向联系发生,为数众多的内地城镇相继出现⑤完善的内部联系开始显露出来,围绕港口、内地中心和中间节点的铁路迅速增长并逐渐联系起来⑥区域经济日趋发达,并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大大小小的中心地由纵横交错的铁路系统联系在一起,最高等级的干线联系着更大、更重要的经济中心(图1a)1973 年,郝莱( Hoyle )在对东非进行非常详细的实证分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东非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实证模型(图1b)比较而言,塔夫模型的理论性和通用性更强一些,而郝莱的模型则更符合东非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于塔夫模型的价值,目前的认识主要限于以下2 点:①这是一个以前殖民地国家为原型而提炼出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型,主要适合于对具有这类区域发展过程的国家或地区的解释②这是一个海港空间结构模型,所揭示的是发展中国家以海港和铁路系统的扩展为主导的空间结构演化模式该模型解释了一个海港城市与其周边腹地空间结构的产生与完善过程据此可以判断,目前海港空间结构模型仅仅限于区域空间结构的一种类型,而没有分析出塔夫模型与其它区域空间结构模型的内在有机联系。
1.2 万斯模式塔夫等人所揭示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型以非洲等前殖民地国家为原型,但由于美国的区域发展过程与非洲发展过程类似,塔夫以东非前殖民地国家作为原型来进行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可能并不是偶然的万斯模式的出现,则充分地揭示出了这种内在联系1970 年万斯提出中心地的动力学可以用来描绘欧洲的居民地模式,但却并不适合于北美的情形原因在于,克里斯泰勒所提到的南德的一些地方在封建时代的中期,经济上在彼此之间是完全孤立的万斯认为,中心地理论过于狭隘,仅能满足于用来解释一个区域贸易模式的结构,即只解释了在区域内部顾客与货物的出售者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不能解释与区域相关联的批发贸易的情形万斯指出,看待殖民地的历史时,不仅仅要根据当地的贸易模式(中心地模式),还要根据长距离的贸易联系,而北美大范围的殖民地必须要根据长距离的贸易来考虑殖民地城市,如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查尔斯顿,同时也都是贸易城市在它们的内部贸易区开始扩展以前,是货物分配和聚集的可以拆分的点内部的商业城市继续发展为运往东海岸的海上运输资源的主要的集聚点,如芝加哥、辛辛那提、孟菲斯、明尼阿波利斯、圣路易斯、堪萨斯城、奥马哈等(图2)万斯模式也被称为“商人模式”,其从商业贸易角度揭示出了北美与欧洲区域空间结构不同的产生根源。
换言之,万斯揭示出了与中心地学说不同的另外一种类型的空间结构,即基于欧洲大陆隔大西洋这一主要外力影响的外源型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过程从图 2 可以看出: ①欧洲呈现出比较典型的中心地体系原因在于,欧洲基本上都是没有受到外来力量干预的背景下发展的,属典型的内生型区域发展过程②北美的区域发展过程与欧洲截然不同,属外源型或殖民地型北美与欧洲隔大西洋相对,当欧洲殖民势力跨过大西洋时,首先登陆定居于北美的东海岸地区,以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的港口作为据点,向内地进一步推进③图 2 中的 5 个图式事实上演示出了外源型背景下北美地区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港口主导型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换言之,北美地区的区域发展过程与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可以由塔夫模式得到满意的解释正是由于北美的特殊的区域发展背景,美国学者更为关注港口城市的研究,强调港口城市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万斯(Vance )和温贝尔( Whebell )共同发现,当时的北美地理学家大都致力于探讨中心地理论的各种变体,却忽视了内生过程仅仅发挥了填充作用,塑造大局的是大西洋和圣劳伦斯河带来的外源发展,区域的外生发展是主要动力伯哈德特(Burgharddt)则针对北美的内陆城市,综合分析了港口城市的门户功能。
2 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发生学角度的透视北美与欧洲区域发展过程的不同导致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不同,这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思路上的重要启发:应当从区域发展过程角度或从发生学角度来研究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不同2.1 两种极端类型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对塔夫模式和万斯模式的深入分析引出以下问题:北美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是中心地理论的变形还是已经超出了区位论的解释范围?对于中心地体系的假设条件,一般都归结为以下几点:①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而均质分布的平原;②人口均匀分布;③人们的收入,对物资和服务的需求,以及消费方式相同;④有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和距离成正比;⑤消费者都利用最近设施,减少运费;⑥任何中心地提供的物资和服务价格相等,消费者购入的物资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售价加运费上述 6 个条件中,核心是均质平原的假设条件均质平原的假定使得空间这一要素能从区域要素中剥离开来而成为独立的变量,进而构建出了以中心地学说为代表的地理学的四大学派之一的空间学派现在看来,均质平原的假设条件虽然是中心地学说所必需的(这里称其为必要条件),但却还是不够的中心地体系的建立事实上还隐含有一个假定的条件,即内生型的发展环境或发展过程。
具体而言,在某一区域中,区域以外的因素对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基本不起作用因此,将内生型的发展过程,称为中心地学说建立的充分条件从模型建立过程中不予考虑外在因素影响的角度看,目前几乎所有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型,都可归为内生型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这样,塔夫的海港空间结构模型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型,与中心地学说基于不同的区域发展过程而形成,他们分别处于两个极端上,一是内生型的,一是外源型的换言之,在中心地体系的框架中,包容不下塔夫的海港空间结构模式基于均质平原背景而构建出的理想的六边形在运用于区域实证分析时,可以进行多方面的修正中心地学说提出以后,这方面的探索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以中国为例,中心地学说的检验,最早由美国学者施坚雅于 20 世纪 40 年代在四川成都平原开始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西方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大量引进,杨吾扬、牛亚菲等人在华北平原对中心地学说进行了检验近年来,出现了用新技术、新手段检验中心地学说的趋势王心源博士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进对地观测技术机理分析与信息提取”时,基于雷达卫星图像对黄淮海平原的城镇空间结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他依据水文、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将黄淮海平原划分为5 种类型,并分析出了相应的空间结构模式。
如果说上述区域发展过程决定了北美洲形成了与中心地学说完全不同的海港空间作用模型,那么,在欧洲大陆并不完全是中心地体系对此,法国著名地理学家阿·德芒戎在《法国北部与美洲的联系:商业地理概要》一文中指出:敦刻尔克、勒阿勿尔、安特卫普以及英国的一些港口城市得益于与北美洲的贸易,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显然,这样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欧洲中心地体系的变形2.2 过渡型区域发展过程与双核结构模式的产生根据两者不同的区域发展过程,构建出相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型,生成研究谱系这个谱系至少包括3 个不同的状态:即两个极端,和至少一个过渡状态中国就处于这一过渡状态中国区域发展过程与欧洲和北美都有所不同,既不是完全内生型又不完全是外源型,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型具体而言,中国的区域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明显的2 个阶段: 1840 年以前,典型的内生型的区域发展过程; 1840 年以后,以外源型为主的区域发展过程中华民族的起源从区位上分析,分布于山地、丘陵近水之处即使中石器时代的遗址依然处于中国大陆地形的第一、第二级阶梯的山地、丘陵地带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后农耕文明的发展造就大平原的开发,夏商周得以在中原建立早期国家,其后秦朝完成了以平原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统一大业。
在平原的开发过程中,中国早期城市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及淮河上游地区,以晋南、豫北和豫东等地到魏、晋、南北朝以后长江流域发展成为全国主要经济基地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经济水平逐渐超过了其它流域,成为全国首富的农业地区长江水运网包括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如赣江、湘江、汉水,以及郁水(今珠江水系)和大运河的水运网也共同构成了中国南方及东部发达的水运系统,将众多的城市联结在一起1840 年以前, 内生型区域发展的特点非常典型,唐末即形成的以沿运河和沿长江两条城市发展轴线为核心的中国城市体系地域空间结构,一直维持不变;从元朝开始虽然海运线路逐步成为中国南北部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通道,但东部沿海地带的海港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自北而南虽发展了一些河口港城市,但沿海地带的开发仍处于孤岛式开发时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才进入了外源型力量越来越重要的区域发展阶段此时,东部沿海地带由于特殊的自然、经济、交通地理位置,具有天然的水上通道和优良港址,遂成为西方列强经济入侵,近代交通设施(尤其是港口、码头)建设首当其冲之区,由此至今,形成了以沿海港口城市为重心的沿海城市轴线中国区域开发的空间轨迹为山区→平原→临水(河→江→海),即由内陆走向海洋。
这一过程奠定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与区外尤其是国外交往的扩大则促使位于江、海处的港口城市,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其地位日趋提高,双重力量的综合作用,就成为双核结构形成的坚实的历史基础1840 年以前的以内生力量为主导的区域发展过程,推动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1840 年以后外源力量的介入及影响的日益深化,使得以海港城市为核心的港口城市得到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