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步练习B卷.doc
11页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 选择题 (共20题;共20分)1. (1分)如图漫画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欧洲列强头戴钢盔、口吐利牙的德意志猎犬将矛头对准了西线跟在德意志后面的奥匈杂种狗只能以狂吠助阵英国斗牛犬的后脚还在自己家里,前脚已跨到法国,帮助法国狮子狗对抗德意志猎犬如图漫画反映出( ) A . 德意志帝国要成为欧洲霸主 B . 英国的目的是控制整个欧洲 C . 英、法、德形成了军事集团 D . 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2. (1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纹肉机”之称的战役发生在( ) A . 欧洲东线战场 B . 欧洲南线战场 C . 欧洲西线战场 D . 欧洲此线战 3. (1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意大利加入同盟国集团;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一方作战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 意大利反复无常,不讲信誉 B . 协约国方面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C . 协约国集团一开始就稳操胜券 D .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一切以利益为前提 4. (1分)20世纪初,大国结盟让整个欧洲笼罩着战争的阴疆,按当时的形势推测,如果德国去进攻俄国,那么下列哪个国家有义务全力去帮助俄国( ) A . 英国 B . 意大利 C . 美国 D . 中国 5. (1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次世界大战中,英、法、美都是为正义而战,德国是非正义的 B . 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C . 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都属于战胜国 D . 两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分别是凡尔登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 6. (1分)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留给我们的教训是( )①恐怖活动会威胁世界和平 ②刺杀行动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③恐怖主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④个人英雄主义能够拯救民族危亡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7. (1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双方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这对全人类而言都是一场浩劫和灾难,值得后人深思!其中,有一场战役更是被称为“绞肉机”,用以形容战争之残酷这场战役是( )A . 萨拉托加战役 B . 约克镇战役 C . 偷袭珍珠港 D . 凡尔登战役 8. (1分)“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奥匈外长叫嚣:‘到了该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德皇威廉二世兴奋地高呼:‘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材料中的“事件”是指( ) A . 萨拉热窝事件 B . 凡尔登战役 C . 莱克星顿的枪声 D . 克里米亚战争 9. (1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组成三国协约军事同盟的国家是( ) A . 英法俄 B . 英普奥 C . 英普俄 D . 英法美 10. (1分)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交战国有三十一个,包括十五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二十亿人口的四分之三.交战双方动员七千万人,入伍士兵占有劳动能力男子总数的30%.”这段材料可以佐证1914﹣﹣1918年的战争( ) A . 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 B . 是一场具有世界规模的战争 C . 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的矛盾 D . 给协约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11. (1分)自开展“双创”活动以来,创业者、创新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和偶像。
一百多年前,曾有一位清末状元积极创业,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他是( )A . 张謇 B . 魏源 C . 侯德榜 D . 詹天佑 12. (1分)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 . 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 . 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C .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D . 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13. (1分)下图为某老师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板书图中①②处应该是( ) A . ①德国进攻波兰;②斯大林格勒战役 B . ①来克星顿枪声;②萨拉托加大捷 C . ①萨拉热窝事件;②凡尔登战役 D . ①攻占巴士底狱;②滑铁卢战役 14. (1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组合正确的是( )A . 三国同盟:德国、日本、意大利 B . 三国同盟:英国、日本、俄国 C . 三国协约:德国、塞尔维亚、意大利 D .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15. (1分)资本主义国家的后起之秀德国在大陆的主要竞争对手是( )A . 英、法 B . 俄、法 C . 英、意 D . 俄、意 16. (1分)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召开巴黎和会,有27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会议,讨论成后安排。
这次会议( ) A . 由苏、美、英三国燃纵人是量受国际联盟 B . 方图遏制日本扩张 C . 允许德国扩充军备 D . 确定建立国际联盟 17. (1分)下列三幅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 ② ③ A . ①②③ B . ③②① C . ①③② D . ②①③ 18. (1分)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 . 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C .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 . 德国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19. (1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场战役结束已经百年,被炸过的地表仍旧凹凸不平据统计,双方总共投射了至少2000万发炮弹,损失近百万热,因此这场战役有“绞肉机”、“地狱”之称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 A . 来克星顿的枪声 B . 攻占巴士底狱 C . 凡尔登战役 D . 诺曼底登陆 20. (1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由此可见,一战( ) A . 解除了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 B . 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 C . 造成了欧洲的政治危机 D . 使美国成为世界的霸主 二、 综合题 (共2题;共6分)21. (3分)当今世界的主题仍旧是和平与发展,然而当今天下并不太平:钓鱼岛争端、朝鲜核试验等战争阴霾依然笼罩着人类,警醒世人珍惜和平,勿忘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重温战争历程】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简表战争名称一战二战导火线A__________/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开辟第二战场:B_____性质C____________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探究战争根源】材料二1919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迫使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根据条约,德国交出了1/8国土、1/10人口和300万平方公里的全部殖民地,承担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废除德国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地区50公里内,德国不能设防材料三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德国经济急剧下滑,工业生产下降40%,外贸减少了69%,7万多家企业破产,失业人口高达800万面对困难,国会没有能力组建新的政府,导致了德国政局的极度混乱再现风云人物】 材料四如下图所示【感悟战争启迪】材料五“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材料六 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1)写出材料一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 (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挑起的。
分析材料二、三,归纳导致德国发动战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两点即可) (3)请写出材料四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或图片中第一排自左向右三个人物的名字(任答一问) (4)材料六的内容出自哪部文献?该文献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5)结合材料五、六及所学知识,分析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2. (3分)忘记战争,就意味着背叛和平一直以来,人们不断反思战争的灾难,不断探索防止和消除战争的途径,并作出了不懈努力阅读下列有关战争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1914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战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的欧洲年轻人的生命……——(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三:2016年12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到访的日本首相安倍共同参观了夏威夷亚利桑那号纪念馆,并一同向死者献花在随后的讲话中,安倍对……事件中阵亡的美军战士和其他二战遇难者表示“衷心和永久的哀悼”,但没有道歉安倍称美日同盟将“走向新高度”材料四:二战结束后,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峙,世界呈现出“不战不和”的冷战局面1)材料一图中③是战国中的哪个国家?依图及所学知识归纳这一过程的特点 (2)材料二中这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是指哪次战争?此次战争交战双方是哪两大军事集团? (3)材料三“……事件中阵亡的美军战士”中的“事件”指什么?这一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有何重大影响? (4)根据材料四写出冷战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具体表现 (5)结合上面四则材料,谈谈如何维护“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的发展趋势。
第 1 页 共 1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0题;共2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二、 综合题 (共2题;共6分)21-1、21-2、21-3、21-4、21-5、22-1、22-2、22-3、22-4、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