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格.doc
5页试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格姓名:毛华飞 学号:2010501153总之,朱自清的散文对对后来的诸多文学爱好者的影响是极远的读朱自清的散文,要分创作时期,因为在他的早、中、晚期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早期的散文多为些叙事写景,抒情言志的篇目,注重了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语言清新隽永,凝练明净,细腻秀丽朱自清中期的散文创作,用笔朴实,更显口语化,抒写内心的真情,平淡中更显不平淡,字里行间渗透着真诚清秀之风,显示了很高的艺术功力到了后期,但其思想性却得以升华,主要表现为富有哲学意味,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共存,显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善良品质关键词】朱自清;散文; 朴实细腻;清淡自然;哲学意味 每当我听别人唱歌曲《荷塘月色》时,我会总会很自然地想到这样一位伟大的散文大师——朱自清因为在我心里,我真正懂事就是中学学了他的散文《背影》;因为在我心里,最爱读的散文作品就是他的;因为在我心里,他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20多年里,他的散文创作常盛不衰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创作原则,敢于对古代散文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无论写景、叙事,朱自清都饱含着浓郁的感情景中有情,景为情设,情从景出,以事写情,情事溶合,以情动人,其完美的散文意境,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如杨振声所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平坦大道总之,我认为朱自清早、中、晚期的散文创作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文学爱好者深入探究的一、早期的风格:朴实、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在这一时期,他的散文以朴实、细腻、清新的风格著称,被称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朱自清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的一个小官吏家庭,本名自华,号实秋,后来投考北京大学的本科,才改名自清,号佩弦朱自清自小接受私塾教育,而且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了“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性格上大学之后,动荡时代的暴风骤雨冲开了他的心扉,四年哲学的学习培养了他剖析现实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所以,这决定了他不可能像隐士一样消沉遁世,当面对社会的污浊、现实的丑恶的时候,他迸发出了强烈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鸣因此,他的挚友们称他为“积极的狷者”,狷介自守是指士大夫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性格朱自清一生的经历和作品创作都反映了他的这种个性 “五四运动”爆发时,朱自清正在读书,他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写了一些新诗;他的诗直面人生,风格伶俐明朗,收入诗文合集《踪迹》中后来,他谦称自己诗情枯竭,开始转向散文写作,其实,他是用散文这种更加闳宽大度的文学手段来更加缜密地描绘社会人生,更加酣畅地抒诉内心起伏的情感。
这段时间的散文有着突出的成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阿河》、《白采》、《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代表着朱自清散文的风格和特色 “朴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朱自清为人正直、淳朴,他的文章也散发出率真的气息朱自清有许多记人记事的作品,大多写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在朱自清朴实无华的笔下真实感人,催人泪下比如,《背影》里的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为“我”买桔子回来过铁道的时候,“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普通的老人的背影,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做儿女的人《儿女》里寥寥数笔就将小儿女天真可爱的憨态展现出来,表现了一个父亲在感叹生活艰辛同时的欣慰和乐观《给亡妇》是纪念早逝的妻子的,作者用极其平实的语言回忆了妻子为家庭任劳任怨的一桩桩小事,怀念之情溢于纸面类似的篇章还有很多,它们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正如文学史家赵景深所说:“朱自清在这一时期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诚然,作者很少直抒胸臆,而只是用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只为家贫成聚散”的窘苦处境和当时灰暗社会的日暮途穷。
“细腻清秀”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主要表现在他的描写文中,可谓情意盎然,充满诗情画意朱自清对景物观察细致,描写入微,而且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情感和景物交织揉合在一起,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心灵的共鸣秦淮河的素月、灯影、碧波以及小船上坐着的歌伎,让人追思六朝金粉画舫凌波的繁华,然而“历史的重载”又引起作者对沦落风尘的歌女的深切同情,“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荷塘月色》描绘的是一幅错落有致的水墨画,在朦胧清幽的月光下,荷花绽放,荷叶田田,流水脉脉,作者暂时抛开了俗世的烦恼,享受着独处的自由和宁静,但是内心深处郁结的激愤却终究是无法排解的;《匆匆》是一篇令人警醒的小品:“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这样的话语让人悚然惊栗,激励人们珍惜光阴、热爱生命 此外,朱自清笔下醉人的梅雨潭的绿、烂漫的春色、如影如幻的白水漈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他的这些早期作品,真的是犹如一股清泉一样,永远流水在人们的心里,洗礼着人们的心灵读罢,让人如饮甘露,终身难忘,百读不厌。
岁月的河流远去,然而,朱自清依旧,荷塘的月色不变,梅梅雨潭的绿还在,他的这些作品堪称经典其实朱自清在文坛开始是以新诗创作赢得声誉的,他与人合作创办了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写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1923年以后,他转向以撰写散文为主,当然诗的清新、含蓄,直接影响了他的早期散文创作风格细细品味朱自清的第一篇散文《歌声》,对比《毁灭》他的新诗完全用白话调的自然不少,诗行多长短不齐,有时长到二十几个字,又多不押韵,这就很近乎散文了自然的音节”近于散文而没有标准,除了比散文句短些、紧凑些,新诗的初期重在旧形式的破坏,那些白话调都趋向于散文化朱自清原是一个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其诗人本色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集·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他的早期散文作品,正是受其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颇有些“诗人的散文”味,这也丰富并扩展了散文表现生活实感和内心世界的能力,早期的诗歌创作对其后来的抒情散文和散文创作颇有影响 并且活像是真的叶绍钧在《朱佩弦先生》中也称朱自清早期散文真挚深厚、清幽,被视为“文体的完美”细读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作品,就让人真切体会到作者清幽、细密的艺术风格,其散文的诗情画意很浓,是抒情与纪实交融的结晶。
即在真实描绘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构成心物交映的美丽图画好的散文本身就是一首“诗”,抒情散文尤其如此所谓“诗”,在散文中当指真挚浓郁的情感及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所谓“画”,在散文中即指作家精心结构、精心设色、精心描绘出来的生动景观诗”与“画”的和谐统一,集中表现在缘情作文,“文中有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无论写景叙事议论,都须有作家真挚浓厚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语言再漂亮,也不过是蜡制美人朱自清主张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是求诚求真的不造作、不掩饰,真正做到了情从肺腑出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由歌妓卖唱引起的张惶、矛盾、怅惘、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月色冷清清的随着我们的归舟”,“森林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那烟一般轻、梦一般美的荷塘月色,则浸透着作家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疏朗的荷花,清幽的香气与淡淡的月色,同作家意欲摆脱人世烦恼而偷得片刻逍遥的情怀融洽无间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白话美文的动人力量之所在 在《荷塘月色》中,描写作者在一个夏夜独自到荷塘赏月的情景。
透过人化、情感化的景物,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及自然美的向往,又寄托着在黑暗现实中寻求暂时的超脱、安宁而终不可得的苦闷情怀幽静的小路、风致的荷叶、洁白的荷花、飘香的荷塘、脉脉的流水,不能朗照的月光与作者内心的愁绪,相交织组成一曲和谐的旋律不仅显示了艺术构思的缜密精巧,而且表现出写景抒情的工妙技巧结构凝练,意境幽美,语言清丽,文采斐然,唤起读者无限联想以清幽、淡雅的画幅衬出“颇不宁静”的心理状态表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出污泥而不染”的美好情操,更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了 《绿》描写了梅雨潭和它的绿色作者循着游踪,先写山岩、瀑布和梅雨亭,一路写来,层次井然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尽收眼底,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花碎玉船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点点杨花,如此描绘静观景物,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接着写梅雨潭的“绿波”朱自清采用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段,将潭水的颜色、涟漪、光泽以及柔嫩、纯洁诸种形态,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使人感到它有醉人的绿、迷人的美作者将倾慕、欢欣、眷恋之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中,以声情并茂、赏心悦目之景,表现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机和心头 无限向往之情。
文笔从容有致,情调逸雅婉曲,颇显清秀之美 《春》以极其自然活泼的笔调,运用生动的拟人和新鲜的比喻,细腻地描绘了烂漫无尽的春色作者观察细致,体味独到,融情入景,着笔工妙,以完整的构思与优美的意境,将春天的景色描绘得气韵生动,维妙维肖,堪称绘春、颂春的绝唱二、中期创作风格:清淡自然,抒写心声在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创作风格表现为在清淡自然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给人的感觉就是那样的真切切,那样的点点滴滴,而又那样的在无形中穿越了人的心灵和时空,特别是在细节的描写方面不得不让我们赞叹也许正是语言的口语化,促成了朱自清中期散文创作朴实无华的风格在《威尼斯》中描绘了意大利水上名城威尼斯的动人风光,以精细而优美的笔触,渲染了浓郁的异国情调一展这“海中之城”的明媚姿容,一叙威尼斯工艺名产的典丽、风华全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示威尼斯城市的风貌,视角依绘画式的空间转换,布局于严谨之中见自如作者正是出于对西欧文化艺术的热心了解和细致考察,以敏锐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和生动的描写,达到了清淡、自然的境界 朱自清因为在黑暗现实中看不见、找不到圣洁美好的东西,于是心理变得寂寞荒芜,而一心编织他的“梦”之国与“爱”之国,用它的笔倾诉人间朴实的亲情、友情。
李广田在《朱自清选集序》中称朱自清,这一时期文字风格虽各有所殊,皆诸于作者的真切见闻与独到感受在“五四”以后众多流派的散文中,从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奠定了朱自清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朱自清一贯坚持“写实”的文学主张,一贯坚持写作从生活出发,对事物作精细深入的观察、体验,要求“于每事每物,必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无论锱铢之别,淄渑之辨,总要看出后已”即通过观察、分辨与剖析,去同求异,把握特征他的散文写景往往是精雕细琢,紧针密线他最善于从多角度,以新颖贴切的比喻、比拟来尽兴地描物绘形所写物事不仅逼真,活脱,而且具有一种生动繁富的美感 对妻子的爱,在《给之妇》中也足可见一斑前妻武钟谦和朱自清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的,而朱自清对其仍十分关爱从《给之妇》中不难看出,朱自清是个极重感情的人作品中细数妻子生前一心抚子相夫,任劳任怨的种种往事,赞叹亡妻的牺牲精神和贤惠品德,抒发了难言的感激、内疚与悼念深情全文不避琐细,不加修饰,却以至情感人,诉说生活细节,却能于细小处见真情,以平实的叙述中掀起情感波澜 在《儿女》中则抒写了对女儿之爱作为五个孩子的父亲,作者深为负担之重而苦。
人到中年,更愧疚以前未能好好作父亲,深悔昔日对孩子的体罚和斥责,思索对儿女的教育之道,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为父者对儿女的无限挚爱只为家贫而成聚散”,作者愈是追悔自责,其骨肉至情则愈见深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