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换热站知识点.doc
6页集中供热换热站知识点1换热站总体设计工艺需求、工艺设计时应优先选用换热机组;2、当采暖用户二次系统有不同的用热温度要求时,宜分别设置换热系统;当用热系统所需资用压头差别较大时,可考虑采用二次泵系统;3、对于水-水换热站,当采暖系统一次回水温度高于60°C时,在合理经济的前提下,可考虑利用温度梯度对低温水系统进行预热,以充分利用一次管网输送的热能2换热站加热介质侧的设备设置要求1、根据用户要求装设热量计量装置;2、对于加热水需要设增压泵或混水泵的水-水换热站,水泵应根据外网水力工况分析的结果来设置,以不影响其它用户的水力工况为原则;3、当用户系统有2个或2个以上时,宜设置分集水器或分汽缸;4、当加热介质为蒸汽时,站内主蒸汽管上应设自动切断阀和安全阀,每组换热器的蒸汽入口须设切断阀和调节装置;5、加热介质调节装置和计量装置前应设过滤器;6、当加热介质为蒸汽或高温水时,加热母管和分支阀门宜选用焊接阀门;7、汽-水换热站应设置凝结水回收系统;8、管壳式换热器上应设置安全阀3换热站的规模和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换热站的位置宜选在负荷中心区;2、换热站的供热半径不宜大于150m;3、换热站的供热规模不宜大于20万m2(供热面积),单个供热系统的供热规模不宜大于10万m2(供热面积);4、换热站的站房可以是独立建筑,也可设置在锅炉房附属用房或其它建筑物内;既可设在地上也可设在地下,但应优先考虑设置在地上建筑物内;5、当换热站的热源为蒸汽或水-水换热站的长度超过12m时,应设置两个外开的门,且门的间距应大于换热站长度的1/26、换热站应考虑预留设各出入口;3m。
7、换热站净空高度和平面布置,应能满足设备安装、检修、操作、更换的要求和管道安装的要求,净空高度一般不宜小于换热站热负荷的计算,应遵循以下的原则1、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的热负荷,宜采用经核实的建筑物设计热负荷;2、当缺乏建筑物设计热负荷数据时,应按照《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要求,并根据建筑物的围护结构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3、生活热水热负荷,应根据系统的卫生器具数量、类别和使用要求,并结合换热设各的特性进行计算后确定;当生活热水换热设备采用快速换热器时,设计热负荷应按卫生器具的秒流量计算;4、换热站的总热负荷,应在各系统设计热负荷累计后根据用户的用热性质和要求乘以0.6~1.0的同时使用系数5热水采暖系统水平管道的敷设坡度及坡向设置原则1、供、回水水平干管的坡度,宜采用i=0.003,不应小于0.002;坡向应有利于空气排放和管道泄水;2、与采暖立管连接的散热器供水支管,i±0.01(坡向散热器);3、与采暖立管连接的散热器回水支管,i三0.01(坡向立管);4、当受条件限制,供回水干管(含单管水平串联的散热器连接管)无法保持必要的坡度时,允许局部无坡度敷设,但该管道内的水流速度不得小于0.25m/s。
6散热器的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散热器应明装,并宜布置在外窗的窗台下室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朝向的外窗时,散热器应优先布置在热负荷较大的窗台下;、托儿所、幼儿园、老年公寓等有防烫伤要求的场合,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3、有外窗的房间,散热器不宜高位安装进深较大的房间,宜在房间的内外侧分别布置散热器;4、散热器暗装时,应留有足够的气流通道,并应方便维修;5、门斗内不得设置散热器;6、片式组对散热器的长度,底层每组不应超过1500mm(约25片),上层不宜超过1200mm(约20片),片数过多时可分组串联连接(串接组数不宜超过两组),串联接管的管径应±25mm;供回水支管应采用异侧连接7换热站应设置如下报警装置1、加热介质超温超压报警;2、被加热介质超温超压报警3、水泵故障报警;4、水箱超低、超高水位报警5、换热站环境温度超高报警补水泵设置要求1、补水泵扬程应保证补水压力比系统补水点压力高30~~50kPa;2、补水泵总小时流量宜为系统水容量的5%;系统较大时宜设置2台泵,平时使用1台,初期上水或事故补水时2台水泵同时运行;注:系统较大时补水泵流量过大,会使膨胀水箱(或膨胀罐)调节容积过大;当采用变频泵时,水泵长期在低转速下运行效率较低。
因此,建议设置2台补水泵3、当按上款规定的总流量设置1台补水泵时,采暖系统、空调热水系统、冷热水合用的两管制空调系统的补水泵宜设置备用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