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深谙韬略的学者魏禧.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263953389
  • 上传时间:2022-03-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4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深谙韬略的学者魏禧 魏禧,一个忠于明王朝而又无力复明的读书人,一个不曾带过兵却又写下了不少军事著作的军事理论家拂拭尘封的历史,去熟悉“易堂九子”中的这位首要人物 魏禧(1624—1681),字冰叔,号裕斋,是清初出名的文学家,清人把他和河南商丘侯方域,江苏长洲汪琬并称“国初三家”管见所及,人们对魏禧的关注多集中在他的文学成就及教导思想等方面,其实在明末清初那个“天崩地解”的混乱年头,魏禧还是一位深谙韬略的军事理论家,他对军事谋略有深入的研究,从《魏叔子文集》中一系列关于战役的论述以及《兵迹》、《兵法》、《兵谋》等军事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军事思想 少年时代的魏禧 明熹宗天启四年正月十三日(1624年3月2日)魏禧出世在江西省宁都县城的一个富有家庭父亲魏兆凤,字圣期,号天民为人乐善好施,急人之难崇祯初,学使陈懋德推举兆凤,诏举孝友廉洁不久,又推举他为师儒,通过巡抚叶成章上奏朝廷,天子遂下诏征聘兆凤“以时方重资格,朝廷多党人,虽出,志不得行,俱不就”当时学者称兆凤为“征君”魏禧出世之时正是明代后期,各种社会冲突繁杂尖锐首先土地高度集中皇室贵戚及地方豪绅疯狂掠夺和兼并土地。

      在江南富庶地区,“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什九”到天启年间,全国的王府庄田竟达50万顷有的省份土地半入藩府,有的州县土地那么多被豪绅所兼并,农人无立锥之地其次,赋税苛重地主豪绅千方百计转嫁赋役于劳苦百姓身上,正赋之外,又有各种名目的加派其中最害民的是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又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加练饷第三,政治黑暗腐朽皇帝深居宫中不理朝政,造成宦官专权,党争不息,整个统治机构无法运转经济在阉党的操纵盘剥下趋于崩溃,致使民不聊生 魏禧从小体弱,随父读书,就学乡里,他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才气过人,“十一岁补邑弟子,冠其曹他性格大气自信,乐于为人排忧解难,而且还热爱与人谈论军事孙静庵在《明遗民录》中评价他“善擘画理势,事前决成败,悬策而后验者十常八九他的这种预见性和洞察力不仅赢得同伴的信任和崇敬,而且为以后容身立命,谋划隐居翠微峰打下根基少年时代的魏禧有过远大抱负,十四岁时求学于同里杨一水先生门下,致力于科举考试,梦想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据杨墓表记载:先生诸弟子中,禧最晚进,事先生以诤子自任,常面诤先生,先生大悦,奇之,自是无大小事必尽言然而1644年甲申之变使他的科举空想破灭,此时他年仅二十一岁。

      他深痛国亡,把甲申之变归罪于科举“不得实用之才,有负朝廷”于是弃科举,跟从姐夫邱维屏研习古文,此后走上了另一条治学之路 隐居翠微峰 顺治二年(1645)七月,由于南明降清将领引兵进入江西,江西人民的抗清斗争蜂拥而起江西北部早在北京陷落前即遭张献忠部队的劫掠,因而军事气力削减,地位动摇,在左良玉军持续过境以及清军自武昌举行追击时,那么几乎完全瓦解顺治三年,江西北部诸郡相继被清军攻破,战事移到赣南地区江西南部南安、赣州二府是抗清斗争最强烈的地区魏禧曾说:“赣州十二属邑,皆负山依阻,地迫闽粤,故昔称多盗,而天下稍稍有事,那么蚁聚蜂起,揭竿假名义者,不成胜数因此这一带农人具有猛烈的抵挡精神清军进占江西以后,他们大胆的担负起抗清使命,组织各种武装,抗清起义大小数十处,广泛瑞金、石城、兴国、龙南、赣州、宁都等地,这些队伍同福建、广东的农人抗清斗争遥相响应,声势很大 顺治三年十月,经过半年的围城之后,赣州的战事奇怪惨烈清军攻入赣州后,南明隆武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廷麟督乡勇巷战,兵败投塘自尽宁都一带饥民和抗清武装并起,他们占据城乡,斗争强烈 宁都地处赣南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明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传到宁都时,魏氏父子“日往公庭哭临,食不甘味,寝担心席”。

      随后,清兵入关夺取了北京政权魏禧与原兵科给事中曾应遴等当地官绅一道,积极筹划起兵勤王,其父魏兆凤首先破产相助,招募兵丁维持宁都地方社会秩序社会的混乱担心,盗贼蜂拥而起,使大量有识之士梦想通过团结互助结寨自保宁都城西郊四十里有座金精山,周边数十里奇峰林立,出名的有十二座而翠微峰居其首翠微峰是由大量壁立千仞的巨大石柱组成,由于数千年的风化,周围悬崖绝壁“削起百十余丈”,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是一个避世隐居的梦想之地于是“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思患豫防,见几于早”的魏禧,选中了这远离尘嚣的“金精山第一峰”变卖家产,雇人开凿石级阶梯,直通山顶,然后在山顶辟平地筑屋,挖池蓄水,种植蔬菜、谷物他的同乡曾灿、邱维屏、李腾蛟等人也出资相助顺治三年,清军进击赣南,宁都局势陡然慌张起来,为避战乱,魏禧和几位友人举家隐居翠微峰魏禧还派人在险要处置闸守望,并制订了严格的入山规约,如目生人须由山寨人员陪伴且不得带刀上山,黄昏后紧闭寨门等,使山寨更为安好,不受战乱兵灾的侵扰其后宁都数次遭遇战乱,1650年清军攻下农人军占领的宁都县城后,竟屠城,而翠微峰得以独完营建翠微峰确定程度上显示出魏禧作为军事谋略家远见卓识的军事才能,《赣州府志》评价其“最辨古今得失,指陈时事,廉利透闻,独出手眼”。

      交友、治学与游历 明末大儒顾炎武曾说过:“独学无友,那么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那么习染而不自觉……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那么是面墙之士,无济于天下”性大气,尚气节”的魏禧深知交友的重要,他与兄祥、弟礼互为师友,三兄弟以文章有名海内,人称“宁都三魏”他姐夫邱维屏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古文,无师自通西洋算术除此之外,他在隐居前就已结交了一批志趣相投人士,像“有儒者风,性诚厚爱人”的李腾蛟;“性情豪迈,性命肺腑之交”的同学曾灿;“重道义,有胆识”的彭任;政治阅历丰富,气宇非凡,“遇事感慨昂扬”的南昌士人彭土望;“结交甚广,慨然有当世之志”的明宗室林时益(原名朱议滂,字确斋,明亡后更姓林),隐居翠微峰后他们经常围坐在一起读史,议论《易经》,并把读书之地命名为“易堂”人们称他们为“易堂九子”魏禧所交的契友,有以谢文存为首的程山七子,宋之盛为首的髻山七隐,陈恭尹为首的广东北田五子,还有方以智、屈大均、姜宸英、恽日初、顾祖禹、施闰章、汪琬等他交友的宗旨,一是在治学上能“相互切磋”,以便采他人之长,集思广益;二是在政治上还有隐秘深远的意图,即多方结交那些“他日可为国家受大任,为生民匡大厄,足以济天下事”的挚友,一朝天下有变,时机到来,便可团结起来实施复国的大业。

      魏禧把见到彭土望、林时益比作“发醯鸡之覆而见天,取眢井之蛙而投之江河也而且他梦想借助于林时益明室后裔的影响力,以翠微峰为基地建立一个机要的反清复明团体 明末清初社会混乱,人生际遇弥漫了变数在变幻莫测的社会现实面前,如何应变便成了一个务必解决的问题《易经》在传统经典中最具有“变易”的精神,作为明遗民的魏禧在寻求明清鼎革之际的“变易”和“处世之术”时,通过读史向书中探索寄托,进而又与《易经》“顺时而变”的思想见面通魏禧要通过研读先秦古文经世济民,《左传》是必读经典之一从戎事思想进展史的角度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战役史,后代名将都从中摄取阅历教训《左传》中关于繁杂的军事外交斗争和波澜壮阔的战役场面的描述深深地吸引了魏禧而他更加留意的那么是其中“当国家之任,执大事,决大疑,定大变”的经世实用的道理与策略魏禧早年兵书《兵迹》辑录的资料特别丰富,上至先秦,下迄明代,这是一部介绍我国古代将帅机敏用兵的战史文集这部书继承了《左传》谈兵的传统方式,用战例的分析研究来阐述战略战术理论原那么,说明他有较高的军事素养与丰富的历史学识,对先秦军事史有过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研究,魏禧身为布衣,却志在匡济,治学论文提防经世致用。

      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引起大量有识之士的忧虑,魏禧分外忠于明王朝,不甘心于清朝统治,但对明末的腐败,尤其是南明朝廷的昏庸无能极为不合意明朝覆亡的现实,使大量学识分子熟悉到宋明理学,尤其是王学末流的空疏本质是明朝亡国的祸根东林学派的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倡导“事事关切”的经世致用之学,对于兵家的重视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兵家之学在当时维护国家安好时最为重要明末清初时,军事问题已成为提防实学的人士所共同关切的焦点,他们深感书生空谈误国,提倡一种与传统理学不同的新学风,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匡世济民”的社会改革方案魏禧对于兵法战略的研究,就是在当时传统和社会风气影响下举行的念念不忘复明的魏禧特别自然地将兵学作为其一生治学中不成或缺的内容,他留心军事之学,于康熙六年(1667)编成《兵谋》、《兵法》魏禧在《兵谋》中将《左传》用兵谋略概括为32种,各用一个字命名;在《兵法》中将《左传》用兵之法归纳为22个字他在对每一种兵谋、兵法作简短的解释之后,例举《左传》中若干战例逐字加以说明,由于篇幅较短,没有分篇、章细致论述魏禧军事著作中包含一些简朴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用兵之道,与《孙子兵法》是一脉相承的他把研究兵法和复兴古文结合起来,看法写有用于世的经世文章,魏禧写出一批经济世务的政论性散文,如《制科策》、《限田策》、《奄宦策》对当时的科举、田亩、官宦制度提出了革新看法。

      当时天下讲学,独易堂以古人实学为宗旨,提倡读书经世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到翠微峰时慨叹,“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 清初变乱蜂起,清政府于顺治二年下了“剃发令”,男子不剃发者,“杀无赦”这时魏禧等易堂九子只好隐居翠微峰自保,但时日一长,他们醒悟到僻居赣南,终不为人所知,“闭户自封”,难免会“封己自小”魏禧认为学问务必通过阅历和实践,深感足不出户,难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为了更广泛地结纳各地的抗清志士,考察江浙一带的地理形势,以谋求恢复明朝的根据地,举行深入隐秘的反清斗争魏禧在三十九岁后先后四次到吴越等地交游考察他每到一地必定访问名士,拜谒忠烈遗迹与徐枋、金俊明、李天植、槁木等明遗民交结往来,颇得海内学者赏识,时称其“有古宰相才度”魏禧的江淮吴越之游既是为了向社会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又是一种含有隐秘反清意图的举动我们从他所写的《大铁椎传》中可以看出魏禧反对消极避世,梦想在分外之时求得大铁椎式的英雄人物以任天下难事经过一番游历,魏禧慨叹天下人才萎靡鲁莽,溃散无成时指出“方今之士,志弱者以天下事作对为,而吾非其人;志强者易视天下之事,不自知其缺乏魏禧以布衣交天下贤士,他所情况遇是困难而繁杂的。

      康熙十七年(1677),严沆、余国柱、李宗孔等举荐魏禧上京应试为博学鸿儒,他坚辞不就,不愿出世仕清,表现了对故国始终不渝的感情由于清朝统治趋于稳定,民族冲突已开头转化,阶级冲突又在趋向缓和,全国反清形势转入低潮,因此他的活动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魏禧于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病逝于江苏仪征游历途中,终年57岁 (单位:广东湛江二中) — 9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