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pdf

10页
  • 卖家[上传人]:j****9
  • 文档编号:47146367
  • 上传时间:2018-06-3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31.3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3吴联生 王亚平内容提要: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它已 经成为会计乃至金融、 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要研究在经济上具有意义的盈余管理, 其前提是估计盈余管理的程度本文对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方法及其相应的经验证据进 行评述,文献评述结果表明,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能够估计出单个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但它无法估计经济上具有意义的盈余管理程度;盈余分布法是目前估计盈余管理程度的 核心方法,它能够估计出整体上的盈余管理程度,但它假设真实盈余分布是光滑的盈余 管理程度估计的未来研究,需要剔除盈余指标选择以及标准化方法选择等因素的影响,解 决在同时存在多个阈值情况下不同阈值之间相互关联的影响问题,并放宽模型的假设或 者给假设提供直接的证据关键词:盈余管理 非预期应计利润 盈余分布 投资者保护 会计准则3 吴联生、 王亚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电子信箱:wuls @gsm.pku. edu. cn ,邮政编码:100871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研究”(项目批准号:05BJY016)的研究成果。

      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伍利娜教授、 岳衡教授、 罗炜教授和张然教授的宝贵建议,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一、 概述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Healy and Wahlen , 1999) ,它 是一个既与投资者保护紧密相关,又直接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问题Shleifer and Vishny (1997) 以及LaPorta , Lopez2de2Silanes , Shleifer and Vishny (2000)证明了投资者保护是一个影响公司政策选 择的关键性制度因素,而Leuz , Nanda and Wysocki (2003)则发现投资者保护是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的重要决定因素,公司对投资者保护的重视程度越低,控制权收益越大,那么,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就越高可见,盈余管理是投资者保护在现实经济中的具体体现之一另外,对于会计准则制定机 构来说,会计准则制定不仅是要解决技术性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确定会计准则到底应该给公司管理 层提供多大的判断空间,因为不允许管理层判断存在的财务报告,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是最优的; 而包含无限管理层判断的财务报告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它可能导致太高的盈余管理(Healy andWahlen , 1999) ,从而使投资者利益遭受重大损害。

      可见,盈余管理直接影响投资者保护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也正因如此,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会计乃至金融、 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已有盈余管理文献主要关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并且已经得出了具有相当证明能力的证 据总体上的研究结论表明,公司管理层为了影响股票市场对公司的理解、 提高经营者的报酬、 降 低违背贷款合约的可能性以及避免监管部门的干预,往往会运用具体的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Healy and Wahlen , 1999)显然,研究公司是否发生盈余管理以及在哪些具体应计项目上进行盈余管理,它能够说明公司在哪些情况下以怎样的方式损害投资者利益,从而有助于明确会计准则应 该在哪些具体规定上给公司管理层提供多大的判断空间但是,仅仅研究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无法揭示投资者利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损害,无法回答会计准则是否有必要进行相应的修订,因3412007年第8期为统计意义上显著存在的盈余管理,并不等同于经济意义上需要予以考虑的盈余管理要研究在 经济上具有意义的盈余管理,其前提是需要估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即有多少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盈余管理频率)以及将盈余提高了多少(盈余管理幅度)本文第二部分评述基于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的盈余管理程度估计,第三部分介绍运用盈余分 布法来估计盈余管理程度的三个模型,第四部分介绍运用盈余分布法来估计盈余管理程度所得到的经验证据,第五部分评述盈余分布法的贡献并讨论盈余管理程度研究的未来发展,最后为简要结 论。

      二、 基于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的盈余管理程度估计盈余管理程度方面的研究结论,最初并不是出现在专门的研究盈余管理程度的文献中,而是在研究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时作为研究结论之一而得到的Teoh , Wong and Rao (1998)发现IPO公 司在IPO当年的非预期应计利润的中位数为资产总额的4 %—5 % ,大约有62 %IPO公司的非预期 应计利润比配对样本高,如果正常比例为50 % ,那么,有12 %的IPO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Ericksonand Wang (1999)则发现收购股票公司在股票收购季度的非预期应计利润为资产总额的2 %Sweeney (1994)发现违反贷款合约的22家公司中,只有5家公司通过会计变更而延迟违反合约1个季度或者1个季度以上Collins , Shackelford and Walhen (1995)发现,近一半的样本银行为对付监 管而运用5种及5种以上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Adiel (1996)将1980年至1990年间1294家保险 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有1.5 %的样本保险公司运用再保险金额进行盈余管理以通过监管部门 的检查另外,Cahan (1992) ,Jones (1991)以及Key (1997)也报告了为避免监管而进行盈余管理的 公司比例。

      从估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方法论上看,以上研究以估计单个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为基础,然后再 从整体上确定有多少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幅度有多大的问题其中,估计单个公司 的盈余管理,主要采用非预期应计利润(unexpected accruals)模型,即将总应计利润区分为预期的应 计利润和非预期的应计利润,其中,预期的应计利润是企业正常的应计利润,而非预期应计利润则 是企业出于某种动机而进行的盈余管理当然,不同文献估计非预期应计利润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最为主要的方法为调整的Jones(1991)模型(Dechow , Sloan and Sweeney , 1995) ,它估计 得到的可操控性总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total accruals)即为非预期应计利润①该方法对可操控性总应计利润的估计过程如下:(1)计算总应计利润总额(T otal accruals ,TAC) :TACj,t=Ej,t-CFOj,t(1)其中:TACjt为第j个公司第t期总应计利润;Ej,t为第j个公司第t期净利润;CFOj,t为第j个公司第t期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2)计算非操控性总应计利润(Non - discretionary total accruals , NDTAC) :分行业分年度地对方程(2)进行回归,并将方程(2)的回归系数代入方程(3)得到非操控性总应计利润NDTAC。

      TACj,t TAj,t- 1=β01 TAj,t- 1+β1ΔSALESj,t TAj,t- 1+β2PPEj,t TAj,t- 1+εjt(2)441吴联生、 王亚平: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①在各种非预期应计利润的估计方法中,Jones(1991)模型和调整的Jones(1991)模型(Dechowet et al. , 1995)的估计效果最好(Dechow et al. , 1995)与调整的Jones模型不同的是,Jones(1991)模型不考虑应收账款变化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由于业绩与公司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相关性,K othari , Leone and Wasley (2005)发现将每个公司的可操控性总应计利润与同行业业绩相近公 司的可操控性总应计利润之差作为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可以提高盈余管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NDTACj,t=^β01 TAj,t- 1+^β1ΔSALESj,t-ΔARj,t TAj,t- 1+^β2PPEj,t TAj,t- 1(3)其中:TAj,t- 1为第j个公司第t- 1期期末总资产;ΔSALESj,t为第j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第t期相对于第t- 1期的增加额;PPEj,t为第j个公司第t期期末固定资产总额;NDTACj,t为第j个公司第t期非操控性总应计利润;ΔARj,t为第j个公司应收款项第t期期末余额相对于第t- 1期期末余额的增加额。

      3)计算可操控性总应计利润(DTAC) :DTACj,t=TACj,t TAj,t- 1-NDTACj,t(4)相对于长期应计项目来说,流动应计项目更易被用于盈余管理,因此,Teoh ,Wong and Rao(1998)从可操控性总应计利润中分离出可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current accruals) ,这样,可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也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替代指标可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的估计过程如下:(1)计算流动应计利润总额(Current accruals ,CA) :CA=Δ(流动资产-现金) -Δ(流动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5)(2)计算非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Non2discretionary current accruals ,NDCA) :分行业分年度地对方程(6)进行回归,并将方程(6)的回归系数代入方程(7)得到非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NDCACAj,t TAj,t- 1=α01 TAj,t- 1+α1ΔSALESj,t TAj,t- 1+εjt(6)NDCAj,t=^α01 TAj,t- 1+^α1ΔSALESj,t-ΔARj,t TAj,t- 1(7)(3)计算可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DCA) :DCAj,t=CAj,t TAj,t- 1-NDCAj,t(8)根据(4)式和(8)式,可以得到每家公司的可操控性总应计利润和可操控性流动应计利润,通过对这两个指标的分析,即可以得到有多少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的幅度有多大的估计结果。

      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估计出单个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因而它能够广泛地被用于研究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但是,它不太适合于从整体上估计盈余管理程度,其原因在于如下三方面:(1)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要求用大量没有进行盈余管理公司的数据来估计某一具体公司的正常应计利润,因此它往往只能运用于估计某一特殊事项下的公司盈余管理,这决定了相应的研究结论不具有普遍性意义比如,Tech , Wong and Rao (1998)发现IPO公司在IPO当年的非预期应计利润的中位数为资产总额的4 %—5 % ,大约有12 %的IPO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显然,这个结论只适用于IPO公司,而不能适用于非IPO公司,而IPO公司在所有公司中所占的比例则很小2)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的可靠性值得怀疑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分行业分年度将公司的应计项目与销售、 固定资产折旧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估计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并进而推断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在此过程中,存在如下几个重要问题:① 影响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因素,除了销售和固定资产折旧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如果有但没有予以考虑,它必定会影响估计结果;② 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构成项目很多,它们与销售和固定资产折旧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而将众多不同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项目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平均的方法进行估计,估计结果显然也5412007年第8期会存在偏差;③ 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虽然采用分年度分行业的方法进行估计,但是,同年度同行业的不同公司,它们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与销售和固定资产折旧之间的关系也并不相同,而将同年度同行业的不同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地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必然也存在偏差。

      3)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只能估计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而无法估计不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比如公司通过安排真实交易并以现金的方式进行交易,它影响了盈余但并不影响应计项目,这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