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专题:道尔顿教育计划.doc
138页道尔顿教育计划2000年10月,美国道尔顿学校的理查德·布卢姆索(RichardM.Blumenthal)校长应北大附中赵钰琳校长之邀,参加了由北大附中主办的“世界著名学校长论坛”,作了题为“道尔顿计划在21世纪中的角色”的主题报告报告介绍了道尔顿学校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发展历史及成就,认为道尔顿计划对于21世纪仍然具有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译者有幸获赠《道尔顿教育计划》英文原著一本(1994年重印版),深为书中的内容所触动,邃于工作之余进行翻译美国道尔顿学校创办于1919年,是由海伦·帕克赫斯特女士创办的一所12年一贯制私立学校长期以来,道尔顿学校是美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是美国当前最负盛名的学校,也是一所颇具国际影响的学校它创造了连续20多年其毕业生全部被哈佛、耶鲁等名校录取的奇迹,其毕业生具备高度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意志力等优秀素质,深受美国父母的赞许和美国社会的欢迎美国权威杂志《时代》周刊盛赞延尔顿学校为“哈佛熔炉”,美国权威主流媒体《今日美国》称其为“天才教育的殿堂”道尔顿学校曾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典型但它所遵循的原则又不同于后来受到较多批评的进步教育运动的极端原则−−即所谓“儿童中心论”原则。
儿童中心论”对传统教育一味摈弃,否认学生有被正确引导的可能及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主张对学生放任自流道尔顿学校对传统教育采取“扬弃”的态度,即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又有所保留因而,道尔顿计划除了充分体现当时的新教育思潮以外,还是一种具体的“较稳健的、较少冒险性的”教育改革方案道尔顿学校声名卓著的奥秘在于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训练方法道尔顿学校遵循的基本理念是自由与合作所谓自由,是指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相对自由地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科目、选择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速度等,但这种自由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组织有纪律前提下的自由;所谓合作,亦可称之为群体生活的互动,指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善于与他人共处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合作,也包括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助手和朋友,这种合作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均得以提升和发展道尔顿计划正是立足于激发学生身上的自立和主动精神,便于学生个性的塑造,便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道尔顿学校的训练方法包括三根独具特色的支柱:实验室、研究课题或叫目标明确的功课任务和教室后者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概念有所不同,是指学生分成小组的系统,在这里,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孩子们可以一起讨论学校中或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事情。
这是一种方式,与在实验室解决问题的小组协作方式一道,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公民概念,以弥补道尔顿计划中强调个人主义的不足与其他许多改革者一样,海伦•帕克赫斯特强烈反对刻板、专制、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这种旧教育模式是从19世纪传承下来的她的计划中最惊人的革新是用她之所称“实验室”代替传统的教室在她提出的系统中,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接受和承担较为长期的学习任务,主要体现为每个科目一个月的学习任务她认为,当学生了解一个月要完成什么任务后,他们将会很快学会安排他们的时间,根据他们的个人兴趣进行学习学生不再需要听铃声按课表上课,他们可随他们的兴趣进行某门课程的学习,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进入他们最感兴趣的实验室,在老师的帮助下与其它学生一起学习一个实验室就是一门学科的博物馆,从每个年级的教材、教辅材料到教辅工具等应有尽有主持实验室的教师必须是专家型教师,他(她)必须具备该门学科深厚而广博的知识基础,并能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提供教学学校采用学分制来标示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任何时间、以适合自己的速度来取得某一门功课的学分在某种程度上,道尔顿计划是建立在动机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帕克赫斯特认为,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的和好学的,当他们天生的好奇心被激发的时候就是他们学习的最好时候。
她认为他们的兴趣不能也不可能被时钟牵着走她认为,从学术或者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当学生在学习任何吸引他的科目的时候,必须让他自由地继续他的学习而不被打断,因为当他感兴趣时,他就会头脑敏锐、思维更加活跃,更有能力征服在他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任何难题在新方式下,不会有铃声在指定的时间勉强将其拉开,根据教学的要求,强加给他另一门课程和另一个教师在道尔顿计划之下,学生可以自由地在学校里追求他们自己的爱好,但到月底,学生应该完成教师布置的每门学科的学习任务,并用卡片标出完成任务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情况此外,帕克赫斯特在学科领域还保留了传统的规则,并保留了课程的权威性她认为,应当把学习中的问题直接放在学生面前,并指出必须达到的标准,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解决问题,只要他们觉着合适学生对结果的责任心不仅会发展他们潜在的智力,还会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和个性这样,除了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增加其活力和兴趣提供基础,道尔顿计划还欲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通过学习安排时间和与其他学生在实验室环境中相互合作,孩子们将学会自我约束此外,学校环境还将试图复制真实的生活体验,任务的重点将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指导下的死记硬背她认为,在孩子开始面对青年和成年的各种问题之前,在童年时代就必须加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当教育被设计为给予他这样的自由和责任,并允许他为了自己而独立地处理这些问题,他才能达到这一步经验恰恰就是这种东西没有它就谈不上个性的发展,没有个性,任何年龄的问题都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孩子受到我们教育体制规章制度的桎梏和阻碍,将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经验他既学不会控制自己的困难也学不会控制与自己同伴的接触中产生的困难她认为,经验对于孩子的价值简直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较之其他方式,它也能够测试个体的道德和智力结构它塑造和锤炼孩子的思想,使他的判断力增强且更为敏锐,同时,当个人和其他个人发生联系时,教给他最最重要的课程——自律群体意识产生于这种社会经验只有把这种经验引进到我们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恢复学校生活曾经失去的热忱、追求和兴趣她的最终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让学校变得像游戏一样吸引人,让教育像游戏一样寓教于乐最终是为了造就无畏的人类,使他们拥有最宽广而敏锐的理解力,这是我们的理想海伦·帕克赫斯特著有《道尔顿教育计划》一书,此书全面阐述了道尔顿学校所遵循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也是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总结与概括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此书已被译为10多种文字。
早在1924年,我国也出版了一个中译本(只翻译了部分内容),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教育实验但由于我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领域是一潭死水,由于既不具备相应的社会文化基础,也不具备经济基础,加上效仿者的生搬硬套,实验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这么说,真正触及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改革,我国比美国至少晚了60年,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与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改革有着十分相似的背景和内容道尔顿学校的前途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校长在“道尔顿计划在21世纪中的角色”一文中指出,明天的学校将与20世纪20年代的学校截然不同,但奇怪的是,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与当年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希望,一些20世纪初创造的基础概念和原则仍然是21世纪学校的指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道尔顿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的确能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论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缘由:第一,道尔顿计划产生的背景与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举的背景极其相似!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经济、文化飞跃发展,教育变有较大发展,但教育的滞后与弊端也有目共睹:刻板、专制、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使学生只能静坐听讲,呆读死背,造成了学生能力的低下与创造力缺失。
然而,国家要面对迅速工业化和人口都市化快速增长所引发的实际问题,人们普遍感到要新型学校以新的教学方式满足新时代对公民素质和人才的要求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必然对教育提出新要求,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越来越依赖于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大量的创新人才,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的教育仍然积弊重重,主要表现在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改革势在必行既然两国不同时代的教育改革具有极其想念的背景,那么,别国已经卓见成效的教育理念、方法及经验就必有可以借鉴之处第二,道尔顿计划所倡导的教育目标与我国素质教育倡导的目标几乎一致:强调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与生动活泼地发展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然而,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目标是行为的方向或指南,既然目标近乎一致,那么行为方式就必然可以借鉴第三,道尔顿计划的亮点与素质教育的重点正巧吻合道尔顿计划的亮点在于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正如作者所言:“我所贡献出来的,不过是发展教师和学生创造能力之教育的初步道尔顿学校不仅能使资质优秀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也能使资质平常的学生得到超水平发挥,甚至成为天才学生其秘密就在于他们注重发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自信,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无可替代、充满创造力的人总之,道尔顿教育计划是一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在这个计划之下 ,学生能自由翱翔于知识的海洋,能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能具备一定的合作精神当您阅读《道尔顿教育计划》一书的时候,一定不会觉得它是遥远的和空洞的,它所述说的思想和事件就在您的身边,无论您是校长、教师或是家长,您一定会从中受到诸多启迪甚至恍然大悟的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来说,道尔顿教育计划必定是一种可资借鉴的、颇有成效的思路与方法第一章 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的起源在美国思想家中,爱默生是最早认识到并指出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失败的人之一,因为建构教育其上的教育理念已经失去了其意义我们是词语的学生”,他写道,“我们在中小学和大学以及朗诵室里关了10年到15年,最终出来学会了夸夸其谈,记下了一堆词语,但实际上什么也不知道托马斯·爱迪生仅有的正式教育是“母亲的一些教导”,他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响应了这一控诉。
他说:“人类大脑发展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但重要的是不要让小孩子去学习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如果学习不如玩耍有兴趣那就变成了一种伤害 我并不确切知道下一个孩子的头脑在哪个年龄开始衰退,但应当在11-14岁之间如果你让个孩子学习他不喜欢的东西,并且一直持续到14岁,那他的大脑就被永久地伤害了孩子天生喜欢学习他们怀有巨大的好奇心,但他们必须对学习对象感兴趣我们的教育方法未能这样做改变这些方法,就会产生许多富于创造力的所谓‘怪人’我自己就是一个‘怪人’因此,在每个人都能靠国家出资受教育的美国,人们说大学中失败者的比例在今天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大得多,难道还奇怪吗?从前,受教育面比今天狭窄得多,只有少数人被选送上大学这些人在家里是智力优秀者,他们被选择是因为人们认为他们合乎条件享有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因此,甚至在他们进入教育过程之前,他们就被评价并贴上上了优秀标本的标签结果,他们从学校回家时,多多少少也像进去时一样在那时,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特权,受教育者也自然成了远离或者免于批评的一个阶层学校只是在强化他们已经定型的观念,这使得他们脱离较为朴素的人们,而他们是这些人的后代他们怎么会分担使得他们可能享受这些好处的父辈的奋斗和牺牲呢?即使会,他们承担这种共同责任的能力也较差,他们已用他们朴实的特点换来了知识分子脱离行动的状态,而这种脱离行动使得他们在家庭中还是在一般意义上都对社会毫无用处。
那是昨天的美国今天,教育的真正含义已经变了人们不再认为教育本身就是最终目的,如果说过去从事教育研究的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