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老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及其治理智慧.doc
20页黄老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及其治理智慧[关键词]黄老道家;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治世学说;治理智慧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无疑是儒家,但儒家及儒家政治思想却也并非一成不变,因而也就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儒家及儒家政治思想可以作为一个永久典范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始终存在着一个思想主流和多种思想元素之间的互动时代的思想主流中总是存在着思想意义特别突出的其他思想元素,这些思想元素在独立发展完成后往往反过来融人思想主流或被主流思想吸纳了它的主要成分儒家之外的其他思想元素既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概念、命题及判断等即使没有被主流思想完全吸纳,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道家思想从老子开始就在世界观及方法论上与儒家等迥然不同,从而得以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大厦的建构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它自己也在进行着自己的思想综合,在诸子百家合为一的思想潮流中,创造了自身的较为综合的政治思想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思想流派,这就是形成于战国后期展示于西汉初期的黄老道家黄老道家自身如同战国末期的儒家一样,已经是一个融合诸子思想的新体系,虽然道家的色泽及色调很明显,但是其他诸子的政治思想无疑已成为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彼此之间已消除了原先的逻辑紧张,“融各种思想为一炉”①,形成一个较为和谐的思想体系。
黄老道家在政治价值、政治秩序等方面吸纳了儒家、法家等的思想成果,在世界观及方法论上则吸纳了阴阳家的一系列判断,但 其主要的思想基调及色泽等仍然完全是道家的,其治理的理念一言以蔽之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行权原则与策略以道法自然为依据,实际上不仅坚持了政府的作用范围应该局限在其“能够适当而且成功地承担”事情上,这样才符合伍德罗?威尔逊科学行政的原则,而且还给了万事万物各遂其性提供了成长的自主空间,通过节制权力的作用范围,给事物的自由、自然和自在留下了充足的空间,万物各得其所既减少了需要处理的复杂或棘手问题,也提高和改善了世界的存在状态,达到了管得越少就越好的治理效果 ① 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7页 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完全雷同老子的最优选择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无治,萧公权形容“老子近乎放任主义”①,可以说是点到了要害黄老道家则是在坚持政治治理必不可少的前提下,将无为而治作为了一种理想的统治与治理方式作为治世学说,黄老道家首先肯定了统治与治理的必要性,突出了必要的政治制度建构,这就使得黄老道家要在思想逻辑上容纳儒家及法家的制度建构主张,肯定一个君主集权的制度体系。
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试图以道家的自然等概念为基础,针对强秦迅速崛起和快速灭亡的惨痛教训,主张简政放权,提倡轻徭薄赋,力争清心寡欲这就为统治及治理者设定了诸多行为边界,不仅杜绝了统治者的多为、妄为和胡为,而且也防堵了统治者的情欲及志愿等诱发的政治多动症,从而有利于社会有机体的自然发育人类需要政治权力处理的事物具有自身的本质规定性与运行法则,政治权力对它们的强制干预,只是在它们出现病症的时候才必须,政治权力面对它们的最佳态度,应该是允许并且尽量使它们处在自己的自在、自然和自由状态这既是政治权力进行统治和管理的最经济的方式与状态,也是政治权力治理对象的最佳状态,秩序以自然生成的最美,除非它明显处在病态,否则政治权力就应尽量让他们自己来管理自己,让他们的本性自然生发出其最经济的秩序状态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是在社会相对简单的状态下尽量实现治理对象的自管与自治,而哈耶克等则是在现代复杂社会的背景下试图约束政府权限及其对自身理性的自信,而让其治理对象按照其本性在习惯中自然滋生出最佳的秩序来,两者灵犀相通,都强调“只有统治者‘无为’或者社会管理者遵守‘自发秩序’才可能达至社会长治久安的目的。
② 一、简政无为: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法天地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统治与治理的思想,不同时代的思想流派及学派都基于不同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提出了不同特色的治理思想先秦时期儒、墨、道、法、阴阳等学派的治理思想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看,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儒家与墨家,较为关注人类相对于其他事物的独特性,强调治理要从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性出发,不论是治理的起点,还是治理的过程及目的等,都集中关注人的独特的人文属性,儒家与墨家的治理相对比较注重政治价值理念及必然的政治本体秩序;第二类是道家及法家、阴阳家等,较为关注人类与其他自然事物相同的共性,强调治理要从人与其他事物相同的自然共性出发,不仅要遵循万事万物普遍的自然,而且也要首先关照人身上的普遍自然,将人看作一种拥有普遍自然本性及自然规律的存在,强调政治及统治只是要遵循普遍的自然性,并以实现万事万物的普遍自然性为根本目的实际上,不论儒家还是道家,他们首先都肯定人类政治的最好状态是不需要治理的,但由于人自身的原因,人类政治的最好状态维护不了,从而违背了人所以为人的本性,于是统治和治理就成了一个不得已的次优选项儒家把人偏离其本性作为一个普遍化的现象,将政治定位成少数没有偏离人的本性的圣人强制拉扯芸芸众生回归人的本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干涉主义的方法取向。
道家在总体上则把人看作一种自然的存在,统治和治理是一项迫不得已的选项,其目的只是要让万事万物包括人都处在自然而然的自在状态,而统治与治理的方法取向就是法自然老子的“无为而治”属于纯道家,但是也奠定了道家治理思想的基本世界观与重要方法论基础,“无为而治”的方法论基础就是“法自然”黄老道家是老子思想吸纳和消化诸子之后的产物”黄老道家是在继承先秦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基础上,吸收儒、法、名、墨等诸家的思想成分,治国理念上倡导‘任性当分’的政治理想,坚持‘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强调重民爱民,重视仁义礼法,而构建出的一套以道为主,杂之以儒、法等家的兼收并蓄的治国理论体系①然黄老道家对儒、法、阴阳等流派政治思想都有吸收,但在治理的方法论上却仍然坚守“法自然”,而具体的提法则为“法天地”所谓“法天地”主要是取法天地所体现出来的“自然”的形式、程序及方法等,“自然”在形式、程序及方法等上的特点就是“无为”黄老道家的“无为”实际上就是追求“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史记?太史公自序》),其表现在统治术上就是“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汉书?艺文志》)黄老“无为而治”对统治者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能静,“至正者静,至静者圣”(《黄帝四经?经法?道法》),第二个要求是能柔,“重柔者吉,重刚者灭”(《黄帝四经?经法?明理》),第三个要求是无执无处以应万变。
②①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页②汤鸿:《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哈耶克“自发秩序”理论之比较》,《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黄老道家的“法天地”不仅仍然强调“道是世界之源”,“道”是万事万物的“自然”与归宿,而且还把“天地”看成是一个模范地践行“道”的实体,“天地”因物之自然,强调驾驭策略上的“无为”,是把治理当作了一个辅助性的力量,因而强调整个政治系统都要尽量恢复治理对象的自然自在,尽量让事物处在最接近其自然自在的状态,这既是最省力的治理,也是最有效的治理它与法家强调的君道无为迥然不同,后者的无为只是君道,而非政道与治道,法家的君道无为是一种纯粹的驭臣术,而在政道和治道上则仍然以臣道有为的思维突出了驭万物的气势如果说儒家、墨家和法家都倡导一种积极有为的政治观,试图以治理调动全社会资源,履行再造或重造秩序世界的使命,并在政治制度及政治程序建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突出了儒家、墨家及法家在政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力;那么,黄老道家则主要是在制度及程序要件建构完成的情况下,寻找一种合适的治道③与儒家、墨家及法家提倡集权政治的积极干涉主义不同,黄老道家提倡一种简政放权的治理模式。
汉初黄老道家治理中的简政放权原则,一方面固然是吸取了亡秦的教训,从而在治理模式上,倾力与苛政密法重罚的秦政反其道而行,另一方面,君主的简政放权也是仿行天地之政,而天地之政的实质在黄老道家看来就是顺道无为顺道就是顺“天地之恒常”(《黄帝四经?经法?道法》),日月星辰等自然世界都有其自然的客观规律,而阴阳、四时、动静等也均有法则,恒常有“七法”,即“明以正,天之道也”,“极而[反]者,天之生(性)也”,“必者,天之命也”(《黄帝四经?经法?道法》)统治者执政和治理,务必要“法天地”,顺天合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治国理政“毋先天成,毋非时而荣”,“先天成则毁,非时而荣则不果”(《黄帝四经?称》) 黄老道家的治理理念讲求循理用当,强调要“虚静公正”、“得名理之诚”,发现蕴含在万事万理中的普遍的“道”,循理就是要把握物中的“道”,并以合乎“道”的方式来行事,人遵循道而行为就是用当循理用当的核心思想就是合道而治,不妄为,简政无为的宗旨实际上就是不妄为不妄为首先要求统治者要充分关注和尊重治理对象的自在性,强调作为治理对象的社会及民众等有其自然的规律性,切忌夸大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在治理对象及其规律面前保持一份谦卑的心态,减少对治理对象的过多过滥过深任意干预。
简政放权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要求统治者一方面要向其治理对象适度放权,让其尽可能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达到自己的最优,相信自然而然的状态也是治理对象不断优化自己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统治者实现向治理对方的放权就必然要减少治理的政令及制度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简政改革汉初几十年,社会在多年的战乱之后物质条件相当贫乏,而亡秦的教训又沉痛地摆在面前,统治者在治理社会的过程更多地是一个社会恢复的过程刘邦作为楚汉战争的胜利一方不仅恢复重建了秦朝大一统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而且也顺应天下民情民心,“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史记-萧相国世家》)汉兴之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网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宴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俗《汉书?循吏传》)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自己的再生体系与康复能力,这是统治者在处理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过分扩张的统治者能动性急干预或许能立竿见影地达到直接的政策效果,但却会在根本上伤害社会有机体的再生及康复系统,从而在治理结果上造成饮鸩止渴的尴尬局面黄老道家“追求的与其说是一种自然而自由的理想模式,毋如说是一种在坚持德化和若干治理规则基础上的‘物任其性、事称其能’,一种以‘顺民情而用之’为前提下的各当其分。
①西汉初年,黄老简政无为的治理理念及治国措施,客观上保留并发挥了社会有机体自身的再生及康复能力,在统治者自我约束的治理条件下,造成了一个社会繁荣、经济发达的结果汉初贯彻黄老简政无为的政治家,与历代试图依托行政权力对社会经济等的强力控制来追求富国强兵的改革者相比,前者的治理效果无疑更值得肯定 ① 国良:《黄老道家的政治思想与汉初的治国实践》,《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②程维荣:《道家与中国法文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4页③陈博:《从正统道学到黄老思想》,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64-65页 二、清心寡欲: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君心术 黄老道家的政治思想本质上也是君王统治术,这其中就包含着君主个人的心术君主个人的心术说到底是一个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有意地自我修炼在中国传统的政治体系中,政治上能否真正简政放权的关键是君主,因此无为而治的理念中就必然包含着对君主统治心理等的要求黄老道家对君主统治心理的要求归结起来就是清心寡欲人的欲望往往随着政治地位的上升而膨胀,历史经验反复验证着统治者的欲望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一般来说,统治者欲望总是给社会带来较为广泛的政治干涉或资源汲取,或者带来社会资源过分集中在统治者手里而导致民穷财尽,或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