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的学科路径探析-基于对研究生院高校教师的调查分析.docx
9页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的学科路径探析基于对研究生院高校教师的调查分析 摘要:在普通招考方式的基础上,我国先后在不同的学科试行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如硕博连读、直接攻博和申请考核方式研究发现,最适合采用直接攻博方式的学科是理学和医学,但经济学和管理学也有强烈吁求;最适合硕博连读的学科是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但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呼声也很高;最适合试行申请考核的是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但教育学、经济学和法学也有较强的诉求因此,有必要在相关学科领域展开试点并深入研究关键词: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学科路径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委托项目(521z0204)自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以来,我国博士生培养单位以政府为主导、在普通招考方式的基础上对博士生招考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渐进式改革迄今为止,除了广泛采用的普通招考方式和教育部于2010年取消的提前攻博招考方式之外,我国博士生培养单位先后在特定学科范围内试点实施的招考方式主要有三种:硕博连读、直接攻博和申请考核三种招考方式的试点学科有所不同,硕博连读以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特别是医学为主,直接攻博以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或基础学科为主,申请考核以理、工学科或基础学科为主。
由于在吸引优秀的博士生生源、发挥学科专家的招生自主权和提升博士生的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试点学科的改革经验在培养单位内部逐渐向其他学科扩散然而,到底应该优先支持哪些学科进行改革试点,或者说,向哪些学科优先推行改革试点的经验会面临更小的阻力,目前还缺少相关的经验研究本文试图从回顾上述三种招考方式的改革历程及其主要试点学科出发,结合对我国52所研究生院高校教师进行抽样调查所得的数据,从各个学科教授的主观倾向性角度分析不同招考方式的受青睐程度,以此探析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的学科路径一、三种招考方式的改革历程及其主要试点学科回顾硕博连读、直接攻博和申请考核的招考方式改革试点分别始于1986年、1991年和2007年,优先在一些整体实力好、师资力量强、管理水平高、博士生培养经验丰富的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或基础学科开展,并不断向其他学科扩散1.以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特别是医学为主的硕博连读改革试点硕博连读指招生单位从本单位已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成绩优秀,且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的招生方式拟进行硕博连读的学生需根据招生单位的规定提出申请,并通过招生单位组织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或考核,被录取后才能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
[1]这种招考方式始于1986年的医学院校招生改革试点,90年代以后,因科研项目的实验周期较长,也开始在部分理工科专业进行试点1996年和1997年,国家教委分别在厦门会议和上海会议上明确提出将硕博连读作为博士生招考方式之一种[2]随后,教育部在《关于做好199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正式提出增加硕博连读的招考方式,并明确规定各招生单位可自行决定是否采用[3]在实践中,进行硕博连读的生源和入学时间节点有三种:一是在硕士生入学时的表现突出者,可直接转为硕博连读生;二是在硕士生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时的特别优秀者,可跳过硕士论文阶段直接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三是在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时的优秀者,可通过推荐免试的形式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4]具体形式因招生单位和学科而异硕博连读既是一种招考方式,也是一种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可直接跳过烦琐的升学考试环节,集中精力从事学习与研究,其突出优点在于缩短学制和保证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因此,比较适宜于培养周期较长的基础学科[5],不能无原则、无条件地推广,至于究竟哪些学科适合,哪些学科不适合,还有待研究者们根据各类学科的不同特点深入探讨[6]有研究者指出,实行硕博连读,应在整体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的单位和有条件的学科实行,一般来说,理科和医科较合适。
[7]迄今为止,相关研究开展得较为广泛和深入的也主要集中在医学和农林学科正如有研究者所言,硕博连读之所以首先在医学院校试点,是因为医学具有临床性强的特点,需要实现临床工作能力的充分训练,而在林科施行硕博连读的原因则主要在于其研究对象离不开林木,林木的生长周期长,有的树种完成其生长周期需几代人的时间,而且其实践性强,许多实验数据不可能在实验室完成[8]农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一般也需要较长的周期,因此也是试点硕博连读的代表性学科研究者在对我国6所“211工程”农业院校的硕博连读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大部分“211工程”农业院校都十分认可硕博连读生的质量,并将其作为招收博士生的主要途径[9]经过20多年的探索,硕博连读已经成为不少研究型大学招收博士生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武汉大学将30—50%的博士招生指标用于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招收,将硕博连读作为一种主要学制,而不仅仅是一种补充[10]不仅如此,相关改革试点已经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扩散到一些富有行业特色的单科性院校,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院校也已经开始尝试招收少量硕博连读研究生,尽管目前这些院校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有关硕博连读招考方式的特点、规律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以及存在硕博连读生源相对较少、科研与临床难以平衡等问题。
[11]2.以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或基础学科为主的直接攻博改革试点的招考方式改革始于1991年,当时全国普遍面临着博士生生源不足的突出问题清华大学首先进行了改革试点,其生源质量得到明显提高[12],从此,直接攻博成为清华大学招考博士生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1992—1994年间,清华大学直接攻博的学生人数连续三年占当年录取博士生人数的一半左右[13]2000年,北京大学也开始在数学系、物理系、地球物理系、技术物理系、电子学系、地质学系和信息科学中心等理工科院系开展试点经过两年的改革探索,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0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增加直接攻博的招考方式,并要求在特定的学科和专业实行[14]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一些高校的部分学科已经开始全面采用直接攻博的招考方式例如,北京大学化学院经过三年的试点后发现,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时间得到保证,导师可以更从容地安排一些难度和意义更大的课题,不少研究生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因此该院计划2004年全部招收直博生[15]同硕博连读类似,直接攻博既是一种招考方式,也是一种培养模式,二者都是将硕士生阶段和博士生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的培养模式,因此有研究者将其称为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相对应地,将两个阶段相对独立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称为分段式培养模式。
[16]贯通式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缩短博士生培养周期和保证科学研究的连续性,[17]而且有利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有研究者对其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就培养单位而言,必须具备丰富的分段式博士生培养经验,一般至少应该有三届以上分段式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就学科而言,一是适用于旨意高远、博大精深的文史哲和那些对深化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具有深远影响的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二是适用于实践性强且科研试验周期较长的大部分农学和生命学科以及一些工学学科;三是适用于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长期临床培训的医学和艺术学中的一些学科[18]经过20余年的改革探索,《2014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将直接攻博界定为“符合条件的招生单位在规定的专业范围内,选拔具有学术型推免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生入学资格的招生方式”,同时明确规定了招生单位及其试点学科的范围和招生人数比例:2010年以前已在教育部备案开展招收直博生工作的高校,招生专业一般为基础学科,招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本校博士生招生计划的10%;其他高校可在本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的专业内招收直博生,招生人数一般不超过本专业招生人数的20%。
3.以理学、工学或基础学科为主的申请考核改革试点国际上通行的申请考核这一招考方式在我国萌芽于2003年北京大学的探索,始于2007年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试点[19]近年来,国内不少知名研究型高校开始进行试点,有些高校称之为“申请入学”、“申请一审核一考核”或“申请一考试一考核”所谓申请考核,即先申请后考核的招生考试制度,有别于先通过统一笔试后才能进入面试的普通招考方式先申请”,指的是考生按照招生单位的基本要求提出入学申请考生申请时需向招生单位递交一系列个人材料,如专家推荐信、考生在本科和(或)硕士期间的课程成绩单、已发表的研究成果、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计划书、外语水平等可证明自身能力的材料,以便招生单位考察考生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学术伦理和学术潜力等后考核”,指的是招生单位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后,允许一定比例的考生无需通过统一笔试直接进入第二环节的考核阶段考核主要包括综合能力面试、外语水平测试、实验操作、试讲或笔试等,具体形式因学科和院校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一环节主要侧重考察考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质和综合能力,是决定考生能否被录取的关键尽管各校在考试方式和时间安排上存在差异,但面试成绩占考生总成绩的比重相当高,一般都在50%以上,这是区别于以笔试为主的普通招考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
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人才选拔方式,申请考核招生方式的效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博士生培养单位加入试点行列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70所院校不同程度地采用了申请考核的招考方式[20]各校在试点学科的分布上采取了不同做法,有的先从理学和工学开始试点,逐步覆盖到医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如复旦大学从化学系到历史系和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从机械工程学院到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从物理系到教育学部;有的将试点学科的范围限定在国家重点学科内,如厦门大学;有的从文学、历史学、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开始试点,如武汉大学正如研究者在对我国高校实施申请考核招考方式学科的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理科和工科是试点推行的首要对象,文科仅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部、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复旦大学的历史系等重点学科有此尝试[21]经过几年的探索,以申请考核方式入学的学生数量占高校年度招生计划的比例呈递增趋势,2013年在个别高校的占比已经超过15%例如,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公示了全校通过申请考核方式预录取的博士生名单,共有208人,[22]占该校学术型博士生年度招生计划的15.5%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11月公示了全校通过申请考核方式拟录取的博士生名单,共有164人,[23]占该校学术型博士生年度招生计划的16.7%。
同济大学2013年招收了904名博士生,招考方式及其比例分别为:普通招考(不含申请考核)409人,硕博连读117人,直接攻博263人,申请审核115人,占比分别为45%、13%、29%、13%[24]二、各个学科的教授对不同招考方式的倾向性比较分析1.调查设计与数据介绍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导师的指导是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博士生获得学位的首要因素导师在博士生资助[25]、指导方式[26]、指导频率[27]、师生关系[28]、学术氛围[29]、学术“志趣”的养成[30]、自我效能感和科研成果[31]、以及博士生就读体验和融入学术共同体[32]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与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的单一导师和导师小组相结合的集体指导方式不同,我国的博士生培养目前仍以导师负责制为主要方式,博士生的招收和培养与导师的声誉和利益密切相关,如招生名额的分配与导师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和已培养研究生的质量挂钩,博士生的科研津贴甚至生活补助要从导师的项目经费中支出等因此,采取何种招考方式来选拔博士生,导师最有发言权由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博士生导师都具有教授职称,而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也是潜在的博士生导师,因此,具体到操作层面,本研究以具有教授职称的研究生院高校教师作为调查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