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而优则仕孔子.doc
8页论“学而优则仕”王炳照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人常常把“学而优则仕”作为批判的重点,说它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教育路线的核心;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的人也常常批判“学而优则仕”,把它说成是封建教育的灵魂;在“”中,林彪、“四人帮”又把“学而优则仕”说成是所谓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精神支柱之一林彪、“四人帮”的阴谋及恶果已为人所共知,然而,“学而优则仕”被视为没落的、反动的教育思想,似乎仍然是一种定论但是,这个定论是否正确,很值得研究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本文对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谬误之处,欢迎批评一、“学而优则仕”不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学而优则仕”一语直接出自《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他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这句话的解释历来有争论,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优”字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优”即悠闲、空余,意思是说,做官有余力者则去学习,学习有余力者则去做官;另一种认为,“优”即优秀、优良,意思是说,做官成绩优秀者则去继续学习,学习成绩优秀者则去做官争论的双方都做了大量考证,但终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我认为,从研究孔子的全部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二种解释比较合理,通常人们也往往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学而优则仕”这个命题。
其实,两种解释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就是做官要经过教育和学习我想这恰好是这一思想的基本含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同孔子“举贤才”的政治主张是完全一致的,他认为国家的存亡兴衰,取决于有无“贤人”执政他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因此,他积极主张统治者要“礼贤下士”,要“举贤才”不言而喻,这里当然包含了他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但是,孔子认为,这样的“贤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不是由出身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而要看个人的品德和才能所谓“学而优则仕”就是要通过教育造就一批贤良之士这个思想还可以从《论语》所记载的其他材料中得到佐证例如孔子曾说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他认为先学习礼乐而后取得官职的人,被认为是野鄙之人;先有官职而后学习礼乐的人,被称为君子如果选用人才,我将任用那些先学习礼乐的野鄙之人有一次子路想让子羔到费那个地方去做官,孔子说:这是戕害人家的子弟子路辩解说:做了官管理政事就行了,何必先读书,才算学习呢?孔子责斥子路说,这简直是狡辩孔子想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表示自己还未学习好,对做官感到信心不足,孔子听了很高兴这说明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必须先学习,并且应当学习成绩优良才能胜任一定的官职,学习是做官的准备,同时也是能否做官的必要条件。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统治阶级选拔、任用人才的原则,用现代话来说,它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干部路线或组织路线但是,它对培养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选用人才的原则和标准都影响着培养人才的方针,这恐怕算是一条规律判定“学而优则仕”究竟是属于哪个阶级的教育思想,主要要看它反映了哪个阶级的利益,代表了哪个阶级的要求和呼声,同时还要考察它实际上起了什么作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奴隶制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其主要标志是“学在官府”,就是指官守学业,私门无著述文字,因此,教育也非官莫属,居官之人也即教民之人这样,必然形成官者恒为官,民者恒为民,根本谈不到“学而优则仕”春秋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社会的变革,奴隶制日渐瓦解,封建制开始萌芽在意识形态、教育领域,就产生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深刻变化私学的兴起正是“学在官府”开始动摇的产物原来的“官”降为民正是私学兴起的必要条件;“民”可以上升为士,士又可以做官,又是私学进一步发展的直接动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学而优则仕”相号召,进一步促使“学在官府”的瓦解,促进私学更蓬勃的发展。
继续维护“学在官府”的局面,还是发展私学,是春秋末期以来奴隶主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在教育领域内斗争的核心问题因此,当时宣扬“学而优则仕”显然是违背奴隶主阶级利益,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对私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孔子不仅提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而且通过办私学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这一思想的实际影响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奴隶制教育的猛烈冲击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四处奔波,始终不被重用,恐怕这也是原因之一尽管孔子到处表白“吾从周”,然而奴隶主阶级敏感地意识到,孔子的思想和行动中包含着破坏奴隶制的危险因素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冲击了“氏以别贵贱”、“氏以别智愚”的旧传统,提高了智能的地位在奴隶制度下,社会阶级的贵贱、智愚是以血族传统为标志的奴隶主阶级把“血统论”作为不变的信条,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天生高贵,庶民及其子弟天生低贱,高贵者必然聪明,低贱者必然愚笨,这是奴隶主阶级的反动逻辑学而优则仕”正是向这种思想提出了挑战,它强调人的高低贵贱不决定于血统,而决定于本身的品德和才能,而人的品德和才能不是先天的,只能是环境影响和教育、学习的结果孔子有时也承认有“生而知之者”,甚至说过“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但他更强调“学知”、“困知”,鼓励人们积极好学,赞扬那些勤奋好学的学生。
孔子充分相信“性相近,习相远”《中庸》一书中还记载了这样的名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子多次说自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这并非自夸,而是世所公认的孔子的三千名弟子、七十二贤人中,有不少社会地位低下的,通过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和自己勤奋学习,成为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在实践中否定了“氏以别贵贱”、“氏以别智愚”的旧传统,提高了智能的地位,冲击了腐朽的“血统论”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条件下,维护还是否定“血统论”,是奴隶主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斗争的重要课题之一血统论”是保持奴隶主阶级的特权和尊严的护身符,封建地主阶级在当时不冲破“血统论”就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对“血统论”的冲击恰好不利于奴隶主阶级,而支持和帮助了封建地主阶级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就是提倡“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毛泽东同志说过:“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度就是靠“亲亲”来维系的,其培养和选用人才的基本原则就是“任人唯亲”,也就是普遍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
奴隶社会的统治机构中的大小官吏,几乎都是世袭的从三卿到大夫都是子孙相继,代代相传,孔子所谓“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正是对这种情况的微妙的揭露结果形成当时的一个明显的社会矛盾:一方面存在着仕而不学和不学而仕的现象,另一方面却大量出现学而不能仕的现象这自然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一个尖锐问题,然而对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无疑也是一个严重的危机在这种制度下,庸庸碌碌、不学无才之辈反而身居高位,贤良之士得不到发挥和重用孔子之所以提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极力反对“举枉错诸直”,而主张“举直错诸枉”,主张“从先进”、“举贤才”,正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而提出来的而要实行“唯贤是举”,就非冲破世卿世禄制度,反对“任人唯亲”不可孔子说“学也,禄在其中矣”,也正是反对不学而高官厚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正是力图改变仕而不学、不学而仕的现象这显然是不符合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有人说,提倡“学而优则仕”就是召唤没落奴隶主阶级通过受教育而重新上台,因为奴隶主阶级具备这方面的有利条件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推测事实上处于没落阶段的奴隶主阶级总是企图依仗固有的特权来维护和扩大既得的利益,不可能丢弃安逸舒适、奢侈腐化的寄生生活而去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只有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地主阶级才有这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的是个人,对于一个阶级同样如此:奴隶主阶级已经在“安乐”中走向死亡,封建地主阶级却要在“忧患”中获得新生春秋战国时期,“学而优则仕”是一个历史的潮流,因此,提倡“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并非孔子一人,也非儒家一派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他认为“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一个人要想“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他极力主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任用人才应当“不恤亲疏,不恤贵贱,唯诚能之求”,“虽王公大人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不是更明确地主张“学而优则仕”吗?墨子反对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度和“亲亲”原则更为激烈他主张各级执政者,都应由人民选举的“贤人”担任,才能达到“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治”他认为当时的执政者都是靠亲戚关系和长相好坏,未能重用贤能之士,“逮至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者则使之夫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岂必智且慧哉?”而骨肉之亲,面目佼好这是“非可学而能者”。
他明确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人的贤能自然是非学而不可能达到如果按照墨子说的这样,仕而不学、不学而仕者必然被淘汰,“学而优则仕”者自然取得了合理的地位法家同样提倡“学而优则仕”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说:“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不以功伐决智行,不以参伍审罪过,而听左右近习之言,则无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处官矣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间的分歧,不在于是否“学而优则仕”,而主要是学的内容和方法,优的标准和要求有所不同韩非主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主要是为了“举事实,去无用,不道仁义”,并非全部否定教育和学习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各家都主张“学而优则仕”,都反对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度,反对仕而不学和不学而仕,只是学的内容和方法不同,优的标准和要求不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总体上看是相当保守的,但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不仅不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且不断冲击和削弱着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因此,断定“学而优则仕”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教育思想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二、封建社会不能真正实行“学而优则仕”人们常常说“学而优则仕”是封建教育的灵魂其实,这个结论并不全面前面说过,“学而优则仕”是统治阶级选拔和任用人才的原则,它对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但是选用人才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却有很大不同,培养人才的制度和措施也随之而变化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两条不同的路线,它们之间进行着长期的斗争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这种斗争仍在继续,并且有了新的发展,不过斗争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阶级坚持“任人唯亲”,以封建地主阶级为首的其他社会阶级或阶层提倡“任人唯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分化为世族地主和庶族地主两个阶层或集团,世族地主希望维护“任人唯亲”的路线,庶族地主则要求实行“任人唯贤”的路线,他们之间进行着反复的斗争封建统治者经常采取多种办法来分配政权,瓜分经济利益,其基本原则是:一方面要使庶族地主有参加政权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要使世族地主保持一定的特权这样,才能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同时又能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所以,封建统治者一方面讲“任人唯贤”,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任人唯亲”;一方面实行“学而优则仕”,另一方面又不可能排除“不学而仕”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