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梁启超年谱长编-丁文江 赵丰田.docx

778页
  • 卖家[上传人]:兄***
  • 文档编号:297459387
  • 上传时间:2022-05-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8MB
  • / 77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目录梁启超年谱长编序 顾颉刚前言 赵丰田编辑说明〔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例言第一册第二册谱前一八七三年(清同治十二年癸酉) 一岁一八七五年(光绪元年乙亥) 三岁一八七六年(光绪二年丙子) 四岁一八七七年(光绪三年丁丑) 五岁一八七八年(光绪四年戊寅) 六岁一八七九年(光绪五年己卯) 七岁一八八〇年(光绪六年庚辰) 八岁一八八一年(光绪七年辛巳) 九岁一八八二年(光绪八年壬午) 十岁一八八三年(光绪九年癸未) 十一岁一八八四年(光绪十年甲申) 十二岁一八八五年(光绪十一年乙酉) 十三岁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丙戌) 十四岁一八八七年(光绪十三年丁亥) 十五岁一八八八年(光绪十四年戊子) 十六岁一八八九年(光绪十五年己丑) 十七岁一八九〇年(光绪十六年庚寅) 十八岁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辛卯) 十九岁一八九二年(光绪十八年壬辰) 二十岁一八九三年(光绪十九年癸巳) 二十一岁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甲午) 二十二岁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二十三岁一八九六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 二十四岁一八九七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二十五岁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二十六岁一八九九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二十七岁一九〇〇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二十八岁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第八册第九册第十册一九〇一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二十九岁一九〇二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三十岁一九〇三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三十一岁一九〇四年(光绪三十年甲辰) 三十二岁一九〇五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三十三岁一九〇六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三十四岁一九〇七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三十五岁一九〇八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三十六岁一九〇九年(宣统元年己酉) 三十七岁一九一〇年(宣统二年庚戌) 三十八岁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辛亥) 三十九岁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壬子) 四十岁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癸丑) 四十一岁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甲寅) 四十二岁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乙卯) 四十三岁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丙辰) 四十四岁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丁巳) 四十五岁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戊午) 四十六岁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己未) 四十七岁一九二〇年(民国九年庚申) 四十八岁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辛酉) 四十九岁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壬戌) 五十岁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癸亥) 五十一岁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甲子) 五十二岁第十一册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乙丑) 五十三岁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丙寅) 五十四岁第十二册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丁卯) 五十五岁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戊辰) 五十六岁 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己巳) 五十七岁梁启超年谱长编序康、梁两人为推动中国之变法运动者,其为历史人物,百世无疑也。

      顾未有综合当时文献为之勰理成书者,此非史家之大憾乎!一九二九年,予任教燕京大学,赵君丰田从予治古史,予察其资性适于治当代史,适康同璧女士以其父杂稿一箱畀予整理成书,遂以交赵君, 尽一年之力成《康长素先生年谱稿》一篇,载入燕大《史学年报》其文为丁文江先生所见,颇加赏誉时梁启超没未三年,其子女辈以其书籍及稿件悉数捐献北平图书馆,为丁先生所见,慨然以梁氏年谱自任然其所任职务弥众,梁氏稿件又繁,力不能胜,遂又商之于予,借赵君之力以竣其功自后日军侵华,人物毁乱,丁氏既没,予与赵君久不相闻,遂不知此稿之尚存与否?一九六二年,忽遇之于中华书局编辑部,时赵君正在编《梁启超集》,欲完康、梁之史迹与丁、赵之劳!,以竟一代之伟业也无何,“文化革命”运动起,此事完成与否又不可问,搔首问天,徒与奈何而已!去年赵君偕助手申松欣同志来京,访予于玉渊潭新居,告予《梁谱长编》正在修订,即将完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今后还拟整编《康氏遗稿》予喜其有愚公移山之勇气,在五十年离乱时间中, 不负康、梁两家之悬望与丁先生不能及身完成之憾也何意今年噩耗传来,赵君竟于岁初逝世是则告我以成书,即示我以永别之噩耗也,痛哉!顷知《梁谱长编》已由赵君助手申松欣、李国俊两同志修订完毕,并已转至沪上,出版有期,不独慰我无量,并康、梁、罗、丁诸家亦将欢喜无既。

      爰不辞病躯之孱弱,一吐五十年来之苦闷,后之览者倘亦与我有同感乎!顾颉刚一九八〇年六月二十六日前言《梁启超年谱长编》与读者见面了我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感到莫大的欣慰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戊戌变法时期崭露头角,以后活跃于历史舞台达三十年之久三十年中, 他积极参与了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过不同的作用,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而又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因此,国内外学术界都极为关注,从各方面对他进行研究,那是很自然的全国解放以后,随着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学术界对梁启超的研究也日趋活跃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学术界对于戊戌变法和康有为、梁启超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气象,取得了新的成果不少研究者从我早年所编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以下简称《初稿》)中引用资料,有的且将《初稿》全部翻印,供研究参考有鉴于此,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同志约我将《初稿》修订出版,以应学术界的需要这部《梁启超年谱长编》就是在《初稿》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初稿》的编辑工作,是在梁启超去世的一九二九年开始的当时,梁的亲属和朋友们为了纪念这位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给后人研究评论梁启超提供基本资料, 商议办两件事。

      一是编辑《饮冰室合集》,由梁的朋友林志钧(宰平)负责因为梁著述甚多,生前已刊行的《饮冰室文集》多达二三十种,但均收录不全,故决定编一部比较完备的集子,这便是一九三二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发行的《饮冰室合集》四十册二是编一部年谱,为梁启超传作准备,交梁的另一位朋友丁文江(在君)负责编辑年谱的计划确定之后,即由梁的子女梁思成、梁思顺(令娴)署名登报,并由丁文江和梁思成亲自发函向各处征集梁启超与师友的来往信札,以及诗、词、文、电等的抄件或复制件(原件仍由原收藏者保存)仅半年左右时间,梁家就收到了大量的资料,其中仅梁的信札就有两千多封,其他各种资料仍陆续寄来丁文江翻阅了这些资料,刚粗加整理,又因南京铁道部的邀请,于一九二九年冬率领一个勘察队前往云南、贵州进行地质调查,次年夏天才回到北平一九三一年秋,丁就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教授当时,丁既要写西南地质调查报告,又承担了北大的地质研究工作,实无余力再编辑梁谱因而丁就托朋友从北京高等学校中替他物色助手,帮他编辑梁谱这时,我正在燕京大学研究院学习,曾撰作《康长素先生年谱稿》的大学毕业论文,对康有为和梁启超作过一些研究燕大研究院院长陆志韦教授和我的老师顾颉刚教授乃将我介绍于丁,丁即到燕大研究院邀聘我助他编写梁谱。

      一九三二年暑假开始,我就在丁文江的指导下,到北京图书馆正式接手此项工作当时已经搜集到的梁启超来往信札有近万件之多, 这是编年谱的主要材料此外,还有梁几百万字的著作,以及他人撰写的有关梁的传记要把这么浩繁和杂乱的资料疏理清楚,并编辑成书,任务是比较艰巨的好在丁文江对此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意见,向我强调了下面几个主要之点:一、梁启超生前很欣赏西人“画我像我” 的名言,年谱要全面地、真实地反映谱主的面貌;二、本谱要有自己的特点,即以梁的来往信札为主,其他一般资料少用;三、采用梁在《中国历史研究补编》中讲的编辑方法,平述和纲目并用的编年体; 四、用语体文先编一部年谱长编这最后一点与梁家的意见不同梁的家属主张编年谱,并用文言文丁文江觉得重要材料很多,先编年谱长编,既可以保存较多的材料,又可较快成书他又是胡适的好友,很赞成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所以仍是坚持用白话文我根据丁文江的意见,草拟了详细的编例,经丁修改后定为二十五条现附于书首,借见当年编辑用意编例确定之后,我就进入了紧张的编辑工作首先是阅读和选定所需资料,交缮写员抄录并注明出处然后,我再将选录的资料按年分类连缀起来,定出纲目,加上说明性的或论介性的文字,显现谱主在有关年月中的主要活动。

      在此过程中,丁文江不定期地前来了解编辑情况,及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一九三四年秋编出第一稿,抄成二十四册,约一百余万字丁认为篇幅太大,要我大加削简后,再送给他审阅一九三四年六月,丁文江辞去北大教授职务,到南京就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我也于一九三五年初随往南京中央研究院,对第一稿进行删削这年十二月,丁因公出差湖南衡阳,不幸煤气中毒,一九三六年一月五日于长沙湘雅医院去世之后,由丁的朋友翁文灏接替主管梁谱编辑工作这时,我想早日结束此事,转往别的研究,工作加速进行,以致《初稿》的最后部分显得比较粗糙到一九三六年五月,我完成了长编第二稿,约六十七万字由翁文灏根据丁文江的原意,题名为《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油印五十部,每部装成十二册,发给梁的家属和知友作为征求意见之用我离开南京时,只带走手抄的第一稿二十四册,原资料都留在中央研究院翁文灏处梁的家属后来从我手里要回了第一稿,又托人转给我一部油印本长编《初稿》(编号为第11号)以后的四十多年里,我都忙于在大学里教书或作别的研究工作,没有继续从事梁谱的整理与研究直到一九七八年夏,才应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邀约,重新继续这项中断了四十多年的梁谱编纂工作《初稿》既是三十年代初期的产物,不免带有历史的局限。

      在今天看来,有些观点是错误的但既于几十年前已编辑成型,社会上又早有流传,这次重加修订,不妨保持原书的风貌经与各地学者交换意见,确定修订原则是:在基本保持原《初稿》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增补和删改增补侧重于信札和有关谱主活动的重大史事,特别是解放后发现的一些与梁氏交往的信札,如《汪穰卿先生师友手札》等;删改仅限于与谱主关系不大的极少量一般资料和原有的编述性文字此外,还对原《初稿》作些资料性的校勘和注释但一则因为许多信札原稿已经散佚;二则信札中用的代号隐语很多所以不可能作全面详尽地校勘和注释,有些只好留待以后再行补正了现在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有七十余万字,其中主要部分是谱主与其师友的来往书信,共七百余件,约占全书的十分之八因为书信,特别是关系密切的师友之间的来往书信,较之公开言论更能真实地反映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这对于我们研究梁启超,乃至梁所代表的政治派系与其他各种阶级力量之间的关系,是有用处的因之,有关书信,包括有些长达六七千字的书信,一般都全函照录,虽使本书各部分之间,不很匀称,但确是保存了很多有用的资料早年编纂本书时, 前后有一致的体例, 即“ 平叙、纲目两体并用”除最初几年谱主年幼事少无庸多述外,以后各年一般都有记述本年大事的综合性文字,然后按事情先后,分目辑述。

      这种体例,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它的局限这次限于时间没有作较大的修改,《初稿》中存在的类似缺点,也都承袭下来了另外,不少资料对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许多诬蔑之词,修订时均保持原貌,未予删节,借以反映梁启超这派人物的历史面目再则,本书各年之间资料详略不均,有的较周详,有的较简略这是由于资料限制,在目前一时找不到可供增补的情况下,只得一仍其旧这里,不妨顺便提一下,一九五八年台湾世界书局曾将《初稿》排印出版,书名仍叫《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胡适为该书写了序文,其中所记《初稿》编辑情况,与我的记忆大体吻合惟他提到后来梁启超家属委托林志钧修改《初稿》一事,似不可能梁的家属和朋友是一直重视《初稿》的修改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