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kdh.pdf
3页榜样教育的谓榜样教育, 即是以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 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行为, 使人们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迪和鼓舞的一种教育活动 楷模法亦称示范法, 它是以展示正面人物的事迹, 使学生形象地感受榜样的高尚品德可亲可敬, 从而在思想感情上产生模仿和学习榜样的愿望的一种方法 在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榜样教育的过程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甚至出现零效应或负效应, 是令人担忧的一、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归因就榜样教育的过程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在榜样的选择上, 存在榜样的泛化和掺杂过多人为因素(如仅凭个人的好恶树立典型等)的现象, 使榜样不具代表性、 说服力和科学性; 二是在榜样性格塑造上, 存在精神内涵模糊(主要原因是对榜样精神缺乏提炼、 教育内容不集中)、 榜样缺乏可信性(主要原因是对榜样人为拔高、 过度渲染榜样的事迹)等问题, 这会严重影响受众对榜样的认知和态度; 三是在榜样教育的内容、 方式上, 没有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等等而就教育效果而言, 榜样教育尽管从总体上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以下两种情况仍然相当普遍: 一种是由于榜样形象过于完美或经人为拔高而使受教育者对榜样产生怀疑, 使榜样和榜样教育的形象同时受到损害; 另一种是人人赞扬榜样, 但无人将榜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支配自己的行动, 最终使榜样教育归于无效。
这是戴锐教授就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现象的一种总结, 也是迄今学界最全面的表述 但是,包括戴锐教授在内学界对问题背后的原因挖掘时, 都侧重于科学、 理性分析而榜样教育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感性、形象化———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理性与感性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教育效能的发挥榜样教育之所以存在上述各种问题, 最为根本的原因是———榜样的塑造、 宣传过程中对审美规律的漠视, 榜样性格挖掘之不足, 为了席勒忘了莎士比亚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把人物当作图解思想的工具,“你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 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具体而言有以下原因1 .个性蒸发榜样应该是“这一个”, 有我们需要的时代精神、美好品行, 又有不同个性 不同于一般群众的品行, 又不同于其他榜样的性格特征不能千人一面, 只注重“共性”, 任意突出、 拔高其“优秀”品德而忽视“个性”, 忽视了“把各个人物要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忽略了人的性格是人的形而上与行而下的双重欲求 常常有意无意地把人物形象的个性蒸发掉 “总是强调把现实中的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作集中描写, 写英雄就把现实中的各种英雄的性格集中于英雄一身, 写美人就把现实中各种美人的美集该文为安徽师范大学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德育、 美育的融通与德育艺术化研究”的成果之一%《教学与管理》2 0 0 7年6月1日榜样教育的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赵平!所问题与对策%4 3··中于美人一身”。
人物变成了某种观念的容器很难从性格上把握这些榜样们、也就更加难以准确区分、记忆这无数英模!榜样的性格应是多样、 发展的他们是活生生的人, 而非抽象“神”人无完人, 有缺点的英雄才更可爱虽然, 不能各打五十大板, 但也不宜“一好遮百丑”雷锋1 9 4 0年1 2月1 8日生, 汉族, 出身于贫农家庭7岁就成了孤儿, 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建国后, 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 才被送入学校读书那么是谁教育出来的呢?是万恶旧社会锻造了他的美好灵魂?而事实上, 内心世界的审美化, 并不是要求我们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都是至善至美的 应当有一个广泛的真善美的标准任何一德育内容, 都应当是真实与真诚的, 都有益于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 有益于社会的进步的, 都应当给人以审美享受的但这并不是说, 德育内容不能反映假恶丑, 不能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卑劣与丑恶的东西, 如果这样简单的理解, 把人的内心世界变成纯粹的十全十美的世界, 那就是一种虚假的审美化真实的内心世界的审美化, 是让受众看到真实的人的情感, 真实的人的内心世界, 看到人的内心世界中善与恶、 美与丑两种心理能量的互相撞击, 互相转化, 即看到任何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都是一种矛盾状态, 它的活动形式, 都是一种双向逆反运动,都是一种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着的二重合运动。
在这种图景中, 我们可以看到榜样的灵魂深处, 善与恶、 美与丑、 悲与喜、 崇高与滑稽、 圣洁与鄙俗、 伟大与渺小、 天使与魔鬼, 光明与黑暗等的激烈拼搏, 便成为人物性格多样和复杂性的内在机制榜样、 英雄正是在这种冲突、搏斗中显出高大这样不仅使人感到真实、 动人, 更让人觉得榜样和自己一样, 有喜有乐也有苦, 从而预见到自己的成功2 .真实细节的片面强调细节真实典型的细节是能够体现事物本质规律、 时代精神实质的细小的生活片段焦裕禄座椅磨平的把手, 雷锋的破袜子⋯⋯但真实的细节不一定是典型细节弄不好反会弄巧成拙 “抽屉里的厚厚一叠子医生开出的病休条”, 绝大多数的榜样都有这一细节是想突出其忘我奉献之精神, 然而, 既然是不记名利、 不记得失地默默奉献, 你不休息便也罢了不随手把所谓的病休条甩进垃圾箱, 干吗整整齐齐地把它们摆在抽屉里?就是等着今天让记者发现、 好受表扬吗?孔繁森去世后, 他留下的遗物仅有8 . 6元钱和三个纸箱,他是1 9 9 4年1 1月2 9日,在赴新疆考察途中, 因车祸不幸以身殉职的本意是为了说明其廉洁奉公的且是真实动人的, 然而, 却使人奇怪他作为国家干部出差居然不带钱要白吃白喝“腐败”吗?3 .“福斯塔夫背景”的忘却“福斯塔夫背景”是典型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即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问题。
雷锋出身于贫农家庭1 9 5 6年高小毕业后, 在乡人民政府和中共望城县委会当通讯员和公务员, 吃千家饭、 穿万家衣的他, 报恩情结是其奉献社会真实的心理根据阶级爱憎情感、 节约朴素都是时代精神的印记 各种先进、 标兵称号接踵而来, 他的奉献是快乐的, 是在鲜花和掌声中进行的 真实可信的 相对而言, 乔安山是痛苦中的奉献, 没有鲜花和掌声, 有的只是讥讽、 误解忏悔、 赎罪是其心理背景, 在日趋功利的时代、 在雷锋离开我们的日子里不仅是真实的, 更是深刻的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要求榜样的性格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百废待兴、 艰苦创业时代, 作为一个普通战士的雷锋给困难的人们捐上几两粮票、 给几元钱是可贵的 时代不同了, 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今天, 赋予援藏干部职责是带领边民脱贫致富 要的是胆识和才干, 要他拿出具体的政策、 措施 而孔繁森也只是杯水车薪的给几个贫困孩子送些钱且到了卖血才能挣钱的地步, 精神可贵但容易让人怀疑他到底有没有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能力和水平知识经济、 信息时代, 榜样就不能单凭热情、 勇气行事, 还应靠智慧、 知识, 表现出对知识的尊重2 0 0 2年冬, 中央电视台报道: 某大学一个班的同学, 游玩公园, 突遇一个儿童在湖面滑冰而不幸掉进冰窟。
许多同学见义勇为, 湖冰不堪重负, 更多的人落水于是,又更多的同学“冲上去”, 于是, 更更多的同学下去了, 有的同学上岸后, 发现同学又掉进去了, 于是, 又跳进去⋯⋯儿童没有得救,1 0余名大学生牺牲了精神自然可贵, 然而, 前前后后这么久, 这么多人竟没有人想到拨打1 1 0、1 1 9?薄冰载不动许多人?用裤带连接不就是一条绳索⋯⋯若是小赖宁们也就罢了, 可是一群大学生呀!他们是英雄, 却不宜做榜样学习榜样的形式也须变化3月里雷锋来, 学生不上课、 去扫马路了, 马路清洁工去医院照顾病号去了,医护人员到工厂献爱心去了⋯⋯乱了!有的还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千里迢迢造访雷锋故乡⋯⋯轰轰烈烈一个月,4月雷锋又悄无声息的离开这就显出了李素丽的伟大、 可贵!岗位学雷锋, 是时代精神的方向二、榜样教育科学化的有效路径榜样教育要想克服现状中的种种弊端, 使教育不流于形式, 而是产生包括认知度、 理解度、 认同度、 情感共鸣度和践行度在内的有效性, 必须使榜样教育的赵 平: 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4 4··过程全面走向审美化真理的力量是无穷的” 然而, 那是在群众掌握之后的事 紧箍咒的威力是在孙悟空自己把它戴在头上之后才发挥出来的。
人们首先接受的是榜样这个“人”,然后,才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亚里士多德说“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要多注意一些“莎士比亚化”, 就是借鉴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 莎士比亚创作经验, 有以下几方面可资借鉴和汲取1 .真实的揭示现实的某些本质方面 马克思在 《1 8 4 4经济学哲学手稿》 里谈到货币的颠倒黑白的力量时, 引用莎士比亚剧作《雅典的泰门》中的语句, 并说: “莎士比亚把货币的本质描写得十分出色”; 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 要注意避免用事例典型代替本质典型具体事例反映本质, 但并不等于本质以往我们树立榜样时, 往往比较注重典型事例的宣传, 而较少从本质是否典型上去把握, 结果就出现事例典型而本质并不典型的情况本质典型, 就是典型的时代性、 真实性比如在宣传某一位学生时, 说他如何如何认真, 如何如何一心扑在学习上, 成绩优秀, 关心班级, 顾全大局等等单就事例来说, 也许是很典型, 但从本质上看,却并不典型, 因为这一事例不具有时代性失去本质典型, 也就失去本质真实, 树立的榜样就没有多大意义2 .比较广泛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新中国成立后, 崭新的社会主义生活开始了, 那是一个颂歌的时代。
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人们普遍接收, “为人民服务”是感恩、 奉献的幸福表达, 是时代主旋律这是雷锋精神形成的深厚土壤后来, 在雷锋离开我们的日子里,价值多元化冲击是其被人嘲讽的背景,但主流价值观依然存在,普通民众依然怀念雷锋, 需要雷锋, 这是他痛苦英雄、 英雄痛苦的社会生活环境不突兀、 不孤高, 不是0 0 7个人英雄主义所以, 成功的典型塑造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基础3 .在人物塑造上, 坚持个性化, 反对类型化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榜样教育的具体策略在榜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榜样的接受 这些个体差异包括年龄、 阅历、 知识范围、 职业特征、 已确立的价值观念体系等等人物形象伟人化、 职业类型单一化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如初中一年级教材出现的榜样统计发现, “著名人物7 6 %,少年名人6 . 4 %,普通百姓1 7 . 6 %; 选入教材的人物职业类型存在两种偏差: 一是少数几种职业出现频率较高, 如科学家和政治领导, 二者分别占2 1 %、2 2 %; 这种职业形象是凤毛麟角不利于学生体验; 二是涉及的职业种类不够全面, 尤其是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职业现象涉及较少。
作为学习、仿效对象的榜样应该属于多种类型如社会价值型、 生活型、 兴趣型、 职业型等, 不同的榜样有不同的追求虽然都有崇高的一面, 毕竟是活生生的单个人, 不是抽象物作为同一类型的榜样也应该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不然, 只需要一个榜样就够了当然不同的榜样类型之间具有交叉和渗透性,一个人可能会同时属于不同的榜样类型(比如, 一个人可能既是事业上的能手, 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范),这往往是其所秉承的某一核心价值观的辐射作用的结果作为教育者, 必须对榜样所属类型进行考察, 确定需要传导的核心价值观, 才能在教育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改进榜样的呈现方式据调查 “4 6 . 4 9 %的青少年认为榜样教育的方式单调陈旧, 强硬的灌输不易被接受;1 9 . 8 8 %的青少年认为榜样形式单一, 内容刻板, 与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不符”真理也需要再包装, 美丽是最好的介绍信每个人都是一本儿动人的故事, 何况是英雄榜样塑造榜样是不可以太理性化、 原则化的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