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doc
20页《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3、深入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借物抒情,借事抒情4、理解本文的主线是项脊轩的变化,对人物的追念贯穿其中教学难点】 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1、遵循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朗读原则”,反复朗读2、密切联系归有光的身世之苦,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本文深沉的抒情3、适当比较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情感与本文的情感的异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单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明清散文的发展脉络2、介绍归有光的家庭、仕途以及归有光散文的风格3、详细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内容】一、明清散文发展的简单脉络:明清两代散文数量很多,流派纷呈,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这个时期比较有名的散文作家,有明初的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刘基(《郁离子》、《卖柑者言》)和高启,明代中期的归有光(唐宋派:学习唐宋散文的文法和思想),明代后期的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公安派——湖北公安县人),明代晚期的张岱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安徽桐城县人)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登泰山记》二、解题: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志:名词,表示本文的文体是一种“记”属于杂记文的一种杂记文是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章,它包括较广,有人物记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文化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遗文遗事、社会风俗杂谈、读书杂记等这类文章手法灵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如《桃花源记》、《项脊轩志》《梅花岭记》等)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即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三、作者简介:(一)生平: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县)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现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可谓是家庭不幸、婚姻不幸、仕途不行8岁丧母;9岁能文;12岁祖母逝世;19岁嘉靖3年作《项脊轩志》;23岁娶魏氏,28岁魏氏卒;30岁娶王氏;35岁乡试中举,作《项脊轩志》补记;46岁王氏卒,47岁娶费氏;60岁中进士;66岁卒于任上附:参考资料1、归有光传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倅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参考译文: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本地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年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如果不便利,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亡而平庸的大人物王世贞觉得十分遗憾,但后来也对归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赞扬他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归有光在各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2、“有光”命名由来:母周孺人十八岁怀有光时,“家数见征瑞,有虹起于庭,其光属天”,故名 3、“震川”别号由来: “余性不喜称道人号,尤不喜人以号加己,往往相字(以字相称呼)以为尊敬一日,诸公会聚里中,以为独无号称不可,因谓之曰震川余生大江东南,东南之薮唯太湖,太湖亦名五湖,尚书谓之震泽,故谓为震川云其后人传相呼久之,便以为余所自号,其实谩应之,不欲受也今年居京师,识同年进士信阳何启图,亦号震川,不知启图何取尔启图,大复先生(何景明,前七子的领袖之一)之孙,汴省发解第一人(河南省推荐的第一人),高才好学,与之居,恂恂然(信实的样子),盖余所忻(同欣)慕焉昔司马相如慕蔺相如之为人,改名相如,余何幸与启图同号,因遂自称之。
盖余之自称震川者,自此始也,因书以贻启图,发余慕尚之意云 (引自《震川文集》)(二)作品: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归有光用五色笔读《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主要作品有《寒花葬志》、《先妣事略》、《项脊轩志》等四、第一段研习: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③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④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⑤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⑦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⑧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⑨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1、朗读全段,注意字音:阁(gé)子(zi) 渗(shèn)漉(lù) 修(xiū)葺(qì) 垣(yuán)墙(qiáng) 偃(yǎn)仰(yǎng)啸(xiào)歌(gē) 栏(lán)楯(shǔn)冥(míng)然(rán)兀(wù)坐(zuò) 斑(bān)驳(bó)2、词语识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式。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雨泽下注:雨泽,雨水下:向下,名词活用为状语每移案:案,桌案顾视无可置者:环视四周北向:向北,朝北日过午已昏:已,已经余稍为修葺:略微使不上漏:上,从上面名词活用状语前辟四窗:前,在(阁子)前面垣墙周庭:垣,墙垣墙,砌墙,名词用作动词省略句:垣墙(于)周庭 以当南日:以,用来,目的连词室始洞然:始,才洞然,明亮的样子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栏楯: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增胜:胜,美 借书:归有光世代书香门第,家道中落但不至于小孙无书可读借,古籍作“藉”,荐、陈列义全句可理解为“陈列的书堆满书架”另,中华书局出版的《震川先生文集》为“积书满架”,积,存也,存书摆满书架偃仰:俯仰,安居,休息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三五:一种倍数的表示方法,古文中表示倍数,以前数较小为倍数,后数较大为基数组合而成又如,二八佳人斑驳:斑,杂乱驳,马的毛色杂珊珊:美好的样子姗姗来迟,形容女子行走从容缓慢3、整体理解:(1)②③④分别描写了项脊轩的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概括明确:②:小2)⑤⑥⑦有描写了项脊轩的什么特点?明确:⑤:不漏⑥:明亮⑦淡雅(3)⑧中人的行为是什么?写鸟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读书,唱歌,静坐。
写鸟a是突出“静”,b是写出人鸟和谐,c是写出生机4)⑨中的写夜晚之景有什么特色?每月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映半边墙,桂树的影子疏密错杂,微风吹过,树影摇动,美丽的样子可爱极了a.所写景物:明月,院墙,桂影,微风b.动景:微风静景:明月,桂树,院墙静中有动:明月照墙,风中桂影c.顺序:从高到低,天空→→院墙→→地面d.色调:明亮而不耀眼,斑驳而不漆黑,清静而不冷清5)概括一下项脊轩修葺后的环境:明确:小巧,明亮,淡雅,寂静,美丽(6)简单谈一谈项脊轩中生活的情景:明确:白天读书、唱歌、聆听大自然的各种细微之声,静坐看鸟啄食,人鸟相宜夜晚赏月,心旷神怡生活自由愉快,志趣高雅,自然恬淡7)作者对项脊轩的情感是什么?明确:由衷地喜爱8)在这一段中作者如何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的?细节: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小鸟时来啄食,人之不去小结:板书如下附:科举考试简介考试时间:唐代进士科的考试基本上每年都举行宋神宗熙宁时仿周朝三年大比之意,定为三年一考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从此至清末成为定制考试级别:分为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地方考试称为院试考生须先参加县试和府试,取录后再参加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道(或称学政、学台)所主持的院试。
院试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即秀才秀才由学政每年考试一次,叫做岁考在大比之年的前一年,由学政主持举行科考科考成绩列为头、二和三等的前三名,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举人可于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考试 中央考试的第一步为在礼部举行的会试,逢丑、辰、未、戌年的三月举行会试取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凡贡士均参加殿试,殿试只考策问,依成绩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具体研习2-6自然段2、总结全文的写作特色3、指导检查背诵教学内容】一、课文2—6段讲习第三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