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屋建瓴博观约取-初中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法探究.docx
8页高屋建瓴,博观约取-初中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法探究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主导作用,引导作为课堂主体角色的学生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从传统的"独白"走向"对话",这"对话"的形成有赖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的架设,有赖于问题的设计真正的提问不是满堂追问,也不是碎问碎答,而是要少而精,问题设计应该是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博观约取的本文将从文眼、主旨、语言、体裁、写法五个方面入手,结合初中教材中具体篇目的教学设计,来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法的具体策略关键词:主问题 提问 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往往取决于充分的备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既要对文本精读细读,也要对学生认知水平、学习状况进行具体分析,从文本出发,从学生出发去做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设计则应该做到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让学生愿意去思考、解决问题问题的预设,必须熟读文本,然后抓住关键,形成主要问题主问题教学法,就是设计教学思路,提炼主要问题,然后围绕主问题组织教学主问题设计法有很多,本文将从文眼、主旨、语言、体裁、写法五个方面来探究。
一、抓住文眼,解读文本文本的文眼,往往最能涵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升华文章意境一篇课文的文眼,可以从标题中找,也可以从文章中提取Key词文眼可以从标题入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5课《童趣》一文,可以抓住标题中的"趣"来进行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文章"我"观察哪些事物体会到了"物外之趣"?文中的"我"为何能够体味这物外之趣?这两个问题像一张网一样,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理解了文眼也可以从文中的关键词入手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30课《湖心亭看雪》一文,可以抓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中的"痴"这一关键词进行主问题设计: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教师可以就这一问题带领学生字斟句酌地去寻找透露张岱之"痴"的"蛛丝马迹",概括出以下三点:痴行;痴景;痴人从这三方面对文章进行赏读,于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了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抓住文眼来设计主问题,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疏通文本的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用意二、把握主旨,聚焦文心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文章的主旨,有的是显而易见的,它会在文本的开头、中间或结尾的某句话或某个语段中展现;有的则是深藏不漏的,需要熟读文本,认真体会才能发现。
主旨可以在原文中直接找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3课《散步》一文,主旨句就在原文,"我背上的同她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就是主旨由这句话可以引出教学的主问题:在散步的过程中"我"和妻子为什么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发生了什么事?事件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和带领学生解决这三个问题,学生也就基本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主旨可以通过熟读文本后进行概括如人教版八年级上第8课《台阶》一文的主旨是: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要理解这一主旨,可以进行如下主问题设计: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台阶低?父亲如何改变我们家台阶低的现实?新台阶砌好了,父亲的身体、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解决了这几个主问题,也就理解了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了文章的主旨牢牢围绕主旨来设计问题并进行主问题教学,往往能从全局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用意,抓住了主旨,就如同抓住了一把钥匙,进而能开启解读文章的大门,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三、品读语言,欣赏文辞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露载体作者不同,语言的风格也各有差异,有的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有的文辞华丽,有的通俗易懂,有的风趣幽默。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的语言进行品读赏析,有时也可以开辟一条解读文本的路径语言可以从修辞美入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第17课《安塞腰鼓》一文,文章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反复的修辞,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品读这些排比、反复的语句,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安塞腰鼓那粗犷豪迈、气势磅礴的壮美语言也可以意蕴美入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5课《孔乙己》一文,鲁迅先生用字简练传神我们品读本文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语句,设计主问题为什么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窃"和"偷"有何区别?为什么他起初买酒给钱是用"排",后来买酒给钱却用"摸"呢?"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却又是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自命清高且迂腐执着从"排钱"的动作和窃书的辩解不难得知"大约"是推测,因为孔乙己事隔多年,音讯全无,但从他的不幸遭遇和社会处境来看,他是必死无疑的可见作者用词讲究,意蕴深刻,只有通过仔细揣摩,才能领悟揣摩语言的之美,可以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准,继而"窥一斑见全豹",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四、分析体裁,巧设问题体裁是文章依其写作的目的及写作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若干类型,亦即所谓文章的体裁;通常把文章分为议论文,记叙文,抒情文,应用文等四种类型。
在教学设计上,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来设计主问题,往往能更清晰地理解文章内容,更明细地理清文章的脉络如人教版七年级下第16课《社戏》一文,可以从小说的体裁特点来设计问题:小说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小说的人物及其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小说中运用了哪些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把这三个主问题设计好后,引导学生跳读、精读、赏读语段,可以引领学生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品味语言之美,并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为理解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用意做好铺垫又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中国石拱桥》一文,可以从说明文的体裁特点来设计问题: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从文章的哪些语句可以分析出来?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本文的语言严谨科学,符合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文中有哪些语句可以体现这一点?解决这三个主问题,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也就解决了,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关于说明文阅读的主要方法此外,像诗歌,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人物形象等角度来设计主问题;像议论文,我们可以根据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角度来设计主问题;像散文,我们则可以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体裁特点来进行主问题的设计五、研究写法,体会借鉴文章的写法,即文章的写作手法,常常称作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方法或技巧。
初中阶段常见到的有借景抒情、细节描写、先抑后扬、烘托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相衬、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可以从借景抒情入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下第22课《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通过描绘景物,展现了一幅清丽秀美的山水画,写景语句多运用对偶,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令人身心舒畅,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对这山川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又如杜甫诗歌《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融情于景的写法,令人感叹作者感时伤事之深切,读之令人心生"天地亦与人同悲哀"的感慨我们通过对这一写法的探究,可以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写作手法也可以从人物细节描写来入手如人教版七年级年级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一文,对韩麦尔、小弗朗士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进行如下主问题设计:在上最后一课时,韩麦尔先生的哪些动作、语言等细节特别令你感动?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表现和以往有什么不同,从文中的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人物的细节描写进行赏读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最后一堂法语课对所有法国人民的重要意义,更好地理解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去挖掘文章的主旨,可谓水到渠成,学生不用费多大功夫就能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用意。
在教学设计中,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设计主问题,在课堂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反复多样的写作手法有较深刻的认识,同时能帮助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指导,若学生能把这些写作手法运用于平时的写作训练,做到活学活用,那可谓一箭双雕结语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可以从文眼、主旨、语言、体裁和写法五方面入手在教学中,每篇课文其实都可以"量体裁衣",没有绝对的突破口,只有合适的切入口,采用哪种设计法可以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具体分析文本和学生,寻找最合适的方法即可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品质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我们在教学中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能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做到厚积薄发,博观约取,从而形成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而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课堂仍避免不了过多的设问,广种薄收,学生所学只是零星片段,课堂效果并不太理想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探究也是较为拙劣粗浅的,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设计更是层出不穷,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仍能不断对此教学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Reference[1]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中学语文2011(3)[2]汪慰红高效课堂确立有效问题的对策[J].中学语文2011(3)[3] 余映潮、王世发、杨晓梅、祝中清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 [J].中学语文2007(9)[4] 任明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中学语文2007(8)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