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头程式理论.ppt
21页口头程式理论口头程式理论n一、主要的理论成果n二、理论提出的背景n三、口头程式理论与故事形态学n四、口头程式理论的不足与反思一、理论提出的背景n口头程式理论诞生于20世纪,是西方发展起来的为数 不多的民俗学理论流派之一该流派的理论创始人美 国学者米尔曼﹒帕里和阿尔伯特﹒洛德从20世纪30年 代起,以古希腊荷马史诗为主要研究对象,且通过田 野作业来验证文本分析的结论,从而共同创立了比较 口头传统研究的新领域,揭示了口头史诗传统的创造 力量,确立了一套严密的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n口头程式理论的创立源自于对荷马问题的关注.在帕里 生活的20世纪20年代,对荷马史诗有两种说法:一是 分辩派的观点,认为它是汇聚而成的作品,要想解释 它,必须对它进行分析;二是统一派的观点,认为它 出自某位大师的个人创作帕里对两种观点都不赞同 ,n他认为荷马史诗源自于一个流传久远的演 唱诗歌的传统,并受传统的培养和滋养, 为了验证他的理论推测,他和其高足洛德 在南斯拉夫进行了活态的民族志田野考察 ,把众多演唱史诗的文盲诗人与荷马史诗 予以对比,进而创立了口头程式理论二、主要的理论成果:《故事的歌 手》口头程式理论受到学界重视是1960年洛德《 故事的歌手》出版,在本著作里,洛德全面 系统地介绍了他们对史诗成型、史诗演唱等 一系列问题的看法,采用对荷马史诗和南斯 拉夫比较的方法,对史诗结构和演唱模式进 行分析。
在本书的引言中作者提出:这是一 部关于荷马的书,荷马士我们故事的歌手, 而在更大意义上,荷马也代表了从洪荒时代 到今天所有故事的歌手……n本书关注的仅仅是歌手艺术的一个方面, 我们最直接的目的是要弄清楚歌手们创作 、学习、传递其史诗的方式本书研究的 目的是口头叙事诗创编的各个环节和过程 故事的歌手 《故事的歌手》一共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理 论,后一部分是应用,我们今天主要看一下它 的理论主张口头史诗歌的界定:在导言里,洛德就分析:口头史诗是叙事诗, 它的创作手段涉及到许多代的歌手,口头史诗 包括程式或程式化的表达手段来建构一行诗或 半行诗,包括运用主题来建构一部史诗歌1)这里“口头的”,不仅仅意味着口头表述、口头表演 ,更重要的是口头表演中的创作他们还认为,口头 诗人以口头的形式学歌,以口头的形式创作,以口头 的形式传唱给别人,这是正确的,但前提是对“口头的 ”理解是从技巧的意义上去理解的,口头史诗的传递是 一个很特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口头学习、口头创 作、口头传递几乎是重合在一起的,是一个过程的不 同侧面。
2)对于“史诗”这个词的界定有时认为史 诗就是”高雅文体“的长诗,但事实上长度并非史诗的 一个标准;也有将史诗定位为英雄的诗,然而口头叙 事诗中绝大多数是传奇的或历史的而不是英雄的程式n帕里认为程式是“在相同的格律条件下为 表达一种特定的基本观念而经常使用的 一组词”程式化的表达是指以程式的模式 来建构的一行诗或半行诗n口头史诗的是的语法是而且必须是以程 式为基础,这种语法是关于排比的,经 常使用的很实用的词语和语法n程式的象征意义,其声音其模式是为了魔术般的 创作效率而诞生的,而不是为了美学上的成功n在一位歌手的演唱生涯中,一部史诗的传递在早 期和晚期是不相同的……经年累月积累而来的经 验,使得歌手成为一个善于聆听别的歌手演唱的 人在真正天才的歌手那里,听歌和学歌是同一 过程的主题n在引言中,洛德指出主题指的是诗中重复 出现的事件、描述性的段落 在第四章中,他又说:“在以传统的、歌的 程式化文体来讲述故事时,有些经常使用 的 意义群,我们称之为诗的‘主题’n我的理解是:主题在本书中有两个意思, 一是指母题或情节单元,二是指故事型式n对于较小的主题来说,它一般是指史诗故事中 一个情节单元;而较大的主题一般都是一个故 事型式n歌手凭着对一些主题的掌握,再加上程式化的 语词,他就能很快创编一首新歌n主题是用词语来表达的。
但是它并非一套固定 的词,而是一组意义在歌手的日常积累中, 一个重要的主题可以采用多种可能的形式,当 他在歌中唱到这种主题时,他便易于依据自己 业已储备得材料重新创作这一主题一般意义的歌和特殊意义的歌n这是理论部分的第五章,我的理解是这部 分主要讲的是故事范型的稳定性和故事中 语词结构的替换n对于歌手来说,歌就是故事本身,歌是不 能变的但是,他专注的稳定性并不包含 语词对他来说,语词也从来没有稳定过 他把自己的表演或我们所认为的歌建构 在稳定的叙事框架上n一部史诗并无“作者”,只有多重的作者每一 次演唱都是一次床在,每一次演唱都有其 自身的一位“作者”n故事的细节变了,但它的核心并没有变 ……这些变异遵循着我们前面讨论过的规 律那就是,在学歌当中,在演唱的细节 上,歌手所依据的是也已形成的主题的表 现书写和口头传统n这是本书的第六章内容主要是书写文本对南斯拉夫口头传 统的影响作者说书面文学传统发展的契机并非起子于口 头传承,它的产生来自于外部的激发然而书面文本特别 是由那些歌手背诵记录而印刷成的文本,在二战之后的南 斯拉夫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们能够阅读,他 们开始背诵印出来的歌。
他们仍从长辈那里学艺,演唱那 些来自口头传承的歌,但是他们渐渐脱离传统,靠记忆来 记住一些歌,他们呢觉得应当将口述本记牢正确”的文 本出现了,口头过程的丧钟开始敲响n口传史诗携带者之间,开始流行固定文本的概念,这是口 头阶层和过渡到书写阶层的一个方面三、口头程式理论与故事形态学n口头程式理论和故事形态学有着比较亲密 的关系1)它们都是对文本结构的深层 思考,都属于形式主义个结构主义的研究 范围它们有着共同的理念:一个结构性 的空位是可以被某一相关的系列性填充物 填补上的口头程式理论中程式和主题的 语词是可以替换的,故事形态学研究中各 种功能也是可以选择的n(2)口头程式理论和故事形态学在不同程 度上都涉及神话---仪式,好像都有一些象 征意义普罗谱相信其民间故事的结构顺 序映射的是某种成年礼的仪式;而同时洛 德也认为被他称为归来歌的故事结构也与 某些植物的成长仪式有关他们的“故事”都 是以“缺席”开始而以“婚礼”告终四、口头程式理论的不足和反思帕里洛德的口头程式理论是一种比较便于操 作的理论,他对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史诗 研究提供十分有意义的参考系(例如王靖 献对《诗经》的研究就采用此理论方法) 然而任何理论都有它自身的局限,口头程 式理论也不例外,它的不足在于:(1)忽视了表演的语境内涵 (2)正如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缺陷一样他 们从史诗中找出传统程式所展示的正是一 个过于机械的过程 (3)帕里洛德理论中也重视表演,重视听众 的作用,重视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新的创 作。
但是为什么又忽视了对语境的作用?(4)对口头程式理论的置疑:这一理论是否 适合口头传承中那些纷繁复杂的众多样式 ?比如一般 的民间叙事歌(非史诗性的) 的研究?还有谚语谜语是怎样按这一理论 来分析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