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火中的文脉播迁-从文化迁移视角看乐山战时故宫.docx
8页战火中的文脉播迁——从文化迁移视角看乐山战时故宫 [摘要]抗战中,故宫文物受到战火威胁,在守护民族文化血脉和国家认同的高度共识之下,各阶层勠力同心,一起完成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迁徙本文意图从文化迁移角度,就故宫南迁中线的乐山安谷战时故宫入手,探讨战火中文物从重庆迁往乐山后对传统文化存续、西南文化发展、民众主体意识带来的文化影响,再次说明乐山战时故宫在故宫文物保护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关键词]文物播迁;乐山战时故宫;文化迁移;文化影响关于抗战中故宫文物南迁问题是抗战文化史的大事,以往学界探讨颇多但就个体研究现状,特别是对于乐山安谷战时故宫的专门研究尚少且从学界已有研究看,学界研究多侧重对故宫南迁过程和概况,对战时故宫本身文化意义的探讨尚不多本文拟从文化视角看乐山战时故宫,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口述史等方法从而意图分析故宫文物从重庆迁到乐山后所产生的文化意义,以探讨其乐山战时故宫的文化含义一、文物播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狼子野心初显,故宫南迁讨论即发轫但受国民政府整体战略的影响,迁避尚无施行条件[1]1933年元旦,日军突袭山海关,占领榆关,平津危急。
故宫博物院院长马恒认为:“亦主张迁出为良”[2]1933年1月8日,行政院训令:文物运上海保管故宫博物院决定“一周之内,将首批文物迁至上海南京保存”[3]2月,文物南迁开始经历月余,至3月迁避南京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南京文物受严重威胁,被迫三路西迁,本文论述重点为中线,即乐山安谷二、乐山战时故宫的建立(一)文物迁徙1、区位因素1938年,日军为达到“以炸迫降”目的,对重庆展开大轰炸,一般称为“重庆大轰炸”1为保证文物安全,政府命令文物“限于1939年4月中旬前(从重庆)运清,万一有困难,务必将文物运离重庆20公里以外[4]此时,文物迁徙讨论已发轫,经讨论,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确定“精品勿集中,照疏散原则就近分存”[5]的方针,最终确定宜宾为中转站、乐山安谷、峨眉、巴县分别为文物的三处储存地其中路终点“乐山安谷”为本文论述重点乐山县安谷乡(今乐山市市中区安谷镇)作为文物存放地,有区位优势安谷的相对区位条件据河流近、有公路途径,有利于水、陆接转乐山县城所运文物此外,其时政府正筹建第二陪都西昌,修建乐西公路,文物存乐山同样也系战略上长远考虑的一着2、人事因素安谷士绅和乡民在故宫博物院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士绅在战时故宫落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乐山县商讨文物南迁事宜时,安谷乡长刘钊“鼓起勇气站了起来,介绍安谷的情况,他因做贩煤生意也熟悉乐山周边的河道,分析运输可行性,并保证全力协助”[6]刘钊积极协助马衡、欧阳道达等到安谷勘探库房、码头,聘请劳务工人,协调地方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当地乡民在文物迁徙过程亦作出重大贡献在安谷,各阶层积极参加文物保护工作乡民直接受雇办事处,帮助卸运抵达渡口文物,或从事木工、晾晒等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故宫文物迁徙这一规模浩繁的工程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中得以达成在故宫文物迁移乐山过程中,当地士绅、乡民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当地政府、文化名流亦在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各阶层民众同仇敌忾、共同奋斗,成为战时故宫在乐山得以落地的重要原因3、战时故宫落成故宫文物在历经空袭、撞车、翻覆等种种迁徙后,在安谷艰难落地该批所迁移9361箱文物初存储库房中,经故宫乐山办事处研究后决定:“按一寺六祠,由西向东”分布,经过笔者在安谷镇的实地调查,确定了选用古佛寺、朱潘刘三氏祠、宋祠、赵祠、陈祠、梁祠、易祠,依次作为其第一至第七库房,其中宋祠作为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驻地[7]示意图如图2在故宫文物迁移乐山的过程中,当地士绅、故宫职员、当地乡民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当地政府、文化名流亦在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各阶层民众同仇敌忾、共同奋斗,成为战时故宫在乐山得以落地的重要原因三、文化作用探讨(一)保留传统文化命脉故宫对中国不仅是皇家宫殿,更多是文化符号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平津沦陷、南京丧失,文化血脉从江南迁西南地区乐山偏于西南一角,为文物免遭战火,典守文化命脉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大后方文化维持和日后文物东迁提供了必要条件战时故宫历时之长、迁徙范围之广,在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血脉认同下的文化奇迹二)推动西南地区文化发展抗战期间,战时故宫对西南地区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战时故宫所储文物在当地焕发文化光芒,促进了文化事业发展成为当时文化版图上斯为之胜的“文化高地”文物储乐期间:其一,故宫文献、珍宝为学人从事研究提供了机遇:学人根据藏书,尽心校勘,编成《武编》、集部《眉庵集》、《颐山诗话》、《荆山集》、《李文公集》五种书目,对典籍校勘,发扬传统文化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其二,存乐文物展览丰富民众文化生活1946年文物蓉展为典型例证1946年11月12日至12月5日,故宫文物共计100件历代书画精品于成都展出,吸引观众5500余人次,盛况空前,各项收入达到2200多万元。
因盛况空前,其后被誉为“八年抗战文化史上一大盛世”抗战时期,文物西迁等使当时西南地区出现斯为之盛的文化盛况,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促进了西南文化发展改善了中国东西部文化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四、结论故宫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精粹,文化符号意义已超本身价值抗战中,乐山安谷是文物西迁重要一站历尽艰辛,战时故宫落地,对抗战时文化保护产生重要意义:文物的落地、保护存续了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增强了西南乃至全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凝聚力;推动了大后方文化发展其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打败日寇,建立新中国的强大精神力量参考文献[1]刘忠福:《烽烟南迁》(上),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131页[2]肖伊绯:《民国学者与故宫》,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年,第136页[3]《故宫古物移京沪,铁道部派古物专车到平》,《益世报》1933年1月15日[4]徐婉玲:《触摸历史的印记:故宫文物南迁史迹调查录》,《四川文史杂志(增刊)》总第198期,2018年,第110页[5]郑欣淼:《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与文物西迁》,《四川文史杂志(增刊)》总第198期,2018年,第6页[6]欧阳道达:《故宫文物避寇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12345671 5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