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魏大从军.docx
3页送魏大参军陈子昂〔唐代)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译文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参军保卫边疆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 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注释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匈奴”一句:前句使用了汉代骡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魏绛”句:魏绛(jiang),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 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从戎,投军戎(rong), 兵器,武器怅(ching)另ij:充满惆怅地离别三河道: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 域中段平原地区六郡雄:原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 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雁山: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狐塞(sai):飞狐塞的省称在今河北省涕源县,北跨蔚县界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云中:云中郡,治所在即山西大同。
燕(yan)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 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勿使”两句:用窦宪典故《后汉书•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 然山,刻石纪功而还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武那么天当政年间,是诗人在长安任职期间所作,时间大约在垂拱(唐睿宗年号,685—688年)前后赏析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 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鼓励出征者立功沙场, 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令人震撼,借此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 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剧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骡骑将军霍去病“匈 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 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 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并希望友 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 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 假设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 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 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 十分雄壮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参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 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 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 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 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 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 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鼓励友人希望 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这在语意上,又 和开头二句遥相照应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发奋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 遇•本为贵公子》)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 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陈子昂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 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 其诗风骨峥峡,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 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 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