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皖南的山水人文.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73336349
  • 上传时间:2022-10-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皖南的山水人文早听说皖南名胜多国庆长假,朋友叶君、包君推荐我到休宁和绩溪看看网上一查,休宁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有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有“徽州四大古镇之一”的万安古镇,有被朱熹称作“江南第一村”的呈坎,还有⋯⋯至于绩溪,龙川名胜、紫园景区、仁里古镇、徽杭古道、徽菜文化园⋯⋯,可选择的地方也很多只有三四天时间,且走且看,皖南的山水人文,让人难忘 1 山水悠悠齐云山,位于休宁城西 15 公里处,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 9 座山峰组成山上峰峦隐现,山下河水蜿蜒,村庄绿色融入,八卦图形嫣然⋯⋯,这山水与乡村的组合,美在虚实相间,本是天人合一登临齐云山半山腰, 回首北望, 对面那云遮雾罩莽莽苍苍的,竟然是闻名天下的大美黄山!在黄山、齐云两大胜景佑护下,村庄被晨雾笼罩,农舍在晨光中醉美一路攀爬,双膝酸懒,山上的丹霞地貌、摩崖石刻、道教文化和山光水色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乐而不疲难怪,当年乾隆皇帝赞曰: “江南无双盛境,天下第一名山” 远处的“月华天街” ,香火与炊烟相聚,道观和农居毗邻,形象地诠释着“修行在尘世,尘世即修行”的道家理念龙川景区一河相隔的浒里村,仅有百户人家,夜晚灯火阑珊,清晨薄雾萦绕,静谧,自在,悠远⋯⋯。

      村不在小,有才则名当年掌管中国民政和财政大权的绩溪显赫人物,明朝的户部尚书胡富, 就是浒里村人 休宁的木梨硔村, 地形独特,地处山脊, 三面悬空, 仅南面和名为 “苦竹岭” 的山体相连,是“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 2 古镇幽幽休宁的呈坎村,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已有 1800 多年历史,曾被理学家朱熹赞誉为: “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呈坎地名和八卦有关 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 天人合一” 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 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村内古老的龙溪河呈“ S”形由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古村处在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空间环境里古宅大院前,红艳艳的灯笼、辣椒,黄橙橙的玉米、南瓜,铺满晒场的小米椒、茶子,让人享受着丰年稔岁,不由得心旷神怡以程朱理学观念规范村落建设的一个因素,与古代“风水理论”有关 “风水理论” ,是古人在选择居住地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种建筑环境因素,以及对建筑体中的某些技术和禁忌的一些思维判断风水理论起源于徽商的甲骨占卜,形成于秦汉,成熟于唐宋,明清时已形成非常完善的体系了风水理论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其一为形势派,着眼于山川形胜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

      另一为理气派,注重于建筑方位朝向和布局唐宋以后,全国的风水文化中心已逐步由山、陕转移到江、浙、闽、赣一带元代以后,风水文化中心逐步由江西赣州转移到了皖南徽州一带这大抵与皖南山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依次推向山脚的马头墙,和汩汩流淌的龙川河在远处交汇,在奔涌而去的视线延长中,实现了“枕山、环水”的完美组合— —这是绩溪龙川,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胡姓聚族而居已有千年的历史古村我们到时,天色已经暗下来了龙川水街上的胡氏宗祠水街上的奕世尚书坊,是盛明时期的石牌坊,徽派石雕的经典代表 这是有着“近村随地有烟霞”之誉的绩溪仁里此地山环水抱,巷陌深深,自古以来人文气息浓厚,名人辈出历史的必然,由若干偶然组成没有仁里村,也许,胡适、胡雪岩“成不了”中国的泰斗级人物当年胡适在上海求学,一心想赴美深造,苦于囊中羞涩同窗好友——仁里的大徽商程松堂得知后,慷慨资助五百大洋胡适留学归来, 中国才有了这位文化巨匠 胡雪岩的家,在仁里村沿河而下二里路的湖里村少年胡雪岩每天到仁里读书上学,村上繁华的商业氛围深深感染了年少的他一代商圣的经商细胞,在仁里得到激发,继而走向杭州,联袂政商,纵横捭阖,成为绝世“红顶商人” 。

      仁里村依山傍水,建村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让人感慨的是,幽幽深巷已历经世代更迭,斗转星移带不走血脉承袭,全村人大多程姓的家族,竟是当年理学大师程颐、程灏的后人程朱阙里” ,古风浩荡,物华天宝,沁人心脾 3 古训谆谆行走在皖南乡村里,庭院,祠堂,旧居,碑廊,处处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遗存的千古魅力只可惜,经历了“文革”和市场的双重碾压, 美文美字限于文字, 谆谆古训止于古人总体来看,今日中国,理论自信可言,制度自信可信,道路自信可行,唯文化自信可忧⋯⋯绩溪仁里村程氏祠堂家训绩溪紫园楹联:“传家有道惟存厚, 处事无奇但率真” ,“律己宜带秋气,处事须挟春风” 绩溪紫园右侧,民间碑廊上的古训: “有书声,有织声,有孩儿声,才是人家 ” “无富色,无贵色,无学问色,方成士品紫园的方圆门,又称规矩门,寄寓”思方行圆“的儒家思想紫园承泽堂楹联: “守古老家风惟孝惟友,教后来恒业日读日耕紫园后院全景 4 徽人孳孳“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这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徽州地区的一句俗语徽州境内古来山多田少,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唐宋后随着外来人口增多, 出现收不敷食的情况, 徽州人无法养活儿孙,男孩子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学徒,学不成不能回家,这是古代“徽商”起源的历史背景。

      今天的徽州人,利用山多水清的自然地理特点,从事植茶、制墨、制砚、竹雕多种经营,形成徽州土特产丰富和手工业发达的工商特色悠悠河水,窄窄栈桥,匆匆行人,一大清早,徽州人不知又去哪儿忙碌了齐云山上,中年男子斜倚门框(旁边是姐姐) ,和外甥女聊着“手抓饼”营生两个漂亮的外甥女忙里偷闲,不时看着交流着什么在龙川村水街,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泽亮(艺名醉黟人)的竹雕工艺,让我们驻足观望,爱不释手这幅《报春图》 ,是他在全国博览艺术展上获得的金奖的作品姐姐姐夫买了一件雕刻精美的水街风光“臂搁”送我作品刀功精细,轻重讲究,黑白灰三色清晰可见,立体感极强看看大师模样,就知道是位个性鲜明执着、干活用心用力的人仁里村有家徽墨老厂,姐姐给我又买了盒徽砚说“留着做纪念”仁里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全村 30 多位 80 岁以上的老人能歌善舞, 曾代表宣城市在央视 《欢乐中国行》 精彩亮相 我们在仁里村的下祠堂,看到了这几位老妈妈, “客人多,上午已经表演了 9 场了”正逢国庆,我请姐姐用美声给老妈妈们回敬了一曲《我爱你中国》 ,老人们开心的脸上堆满了笑意龙川村水街上的小女孩儿,盯着我的 70—200 长焦镜头,非要“让我也照照” 。

      一问,才六岁什么都想试试手,看来,是徽州人与生俱来的的天性龙川人养在登源河里的鹅群,长幼有序,结伴游弋,怡然自得 5 刀刀哈哈 ⋯⋯久居闹市的刀刀, “十一黄金周”到乡村躲个清净,别提多开心了!远远地,给我扮了个“造型” 好大好大的天地,刀刀东看看,西瞧瞧,两眼顾不过来了!“得意忘形,尾巴都快要翘到天上去了” ,就是说刀刀呢刀刀累了想“收工”了?刀刀身后,收割了的稻田里,依然金色粲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