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华传统文化,今世所必需.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898220
  • 上传时间:2017-08-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华传统文化,今世所必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构成亦本自多元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便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为辅助东汉初年,佛法传入中国,很快便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而又互助互补的文化格局以至于明代末年的佛门高僧憨山大师便感叹说:「不知《春秋》,不能处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憨山大师说,儒、释、道三家把治理天下和超越俗世的学问都讲到极致了,假如三家学问有一家没有学到,他的见解就会偏激;假如三家学问有两家没有学到,他的思想就会狭隘;若是三家学问都没有学,那他只是表面上像人的样子而已中国清代文学家龚定庵有这样两句名言,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刻在心上: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定庵先生说,想灭掉一个国家,必须先灭掉他们的历史;想要灭掉一个族群,必须先灭掉他们的文化可见不懂自己国家的历史,不能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是亡国灭种的征兆!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曾倍受世界各国的欺凌,也使中华民族彻底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

      有许多从西洋留学归来的学者,便武断的说中国之所以落后,全是由于科技的不发达,而科技的不发达又是因为受传统文化的束缚所致,于是便提倡完全向西方学习,狠批自己的老祖宗而于此同时,也有一些到日本留学的学者,他们惊奇的发现,日本之所以能够国富民强,原来竟是靠中国的儒家经典,于是便回归祖国试图恢复传统道德教育只可惜东风终究没能压倒西风正当那些热血青年吵嚷着要扔掉旧文化,废弃文言文的时候,佛门高僧印光大师便预言说,我们若抛弃了传统,不出百年,社会病态必将现前印祖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距今不过八十年「孔家店」被打倒的「罪状」之一,便是说孔子歧视压迫女性;说「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五伦十义」都是封建糟粕,是用来束缚女性的精神枷锁于是乎「一犬吠影,百犬吠声」,许多人根本一点都没有去了解,便也跟着喊打,致使孔子沉冤莫白数十年「纲」字,原是指提渔网的总绳子,因为它在网捕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后来就用「纲」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读过《三字经》的朋友就知道「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其中的「君臣」是泛指一切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使领导人和被领导人之间充满恩义;父子之间充满亲爱;夫妇之间充满和顺,这是治国的三个纲要。

      这有错吗?怎么能是糟粕?「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所谓「常」,即是永恒不变之定理《左传》的作者,孔老夫子的好朋友左丘明,便说过:「人弃常则妖兴」佛家有五条根本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和儒家的五常恰恰不谋而合,「不杀生」即是「仁」;「不偷盗」即是「义」;「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语」即是「信」;「不饮酒」即是「智」可见,「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正如战国列子所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三从」出自《仪礼.丧服》,指女子「未嫁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或夫死从子」后世一些半吊子学者,将其中的「从」字解释为服从,所以麻烦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假如「从」字真是服从的意思,我们中国还会出现孔子和孟子两位圣人吗?请不要忘了,他们两位可都是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教养出来的!「从」字,在古汉语中有「追随」的意思「三从」的本来面目是,女子未出嫁前追随父母,由父母负责教养;出嫁后追随丈夫,由丈夫负责生活;老年追随子女,由子女负责赡养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说判断一个妇女是否优秀,一要看她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这个最为重要;二是看她讲话是否有口德,并非注重口才;三要看她仪容是否端庄,并非注重美貌;四要看她处理家务,相夫教子的能力。

      就即使现代社会,以这四个标准来选择太太,也同样是错不了的,因为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标准就包括男同胞也应该具有这种最基本的教养  《孔子家语》中记录了孔子这样的一句话:「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欤?」夫子说,妻子是一个家庭的主要角色,怎么敢不恭敬?还说:「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其中的「闺阃」,便是指妇女居住的地方近代高僧莲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非常赞叹这句话,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母教他说,治国平天下的大权,女人家着实操持了一大半汉儒马融在注解《易经.家人卦》时写到:「家人以女为奥主」汉武帝时的名将卫青曾说:「男儿无室家无梁」您还敢再说,中国古时女子没地位吗?「五伦」是指「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这五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五种关系之间,各自尽好自己的本分,便为「十义」,即「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正所谓「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释净空老教授便曾经感叹,当今社会,夫妻反目,父子相夷,兄弟阋墙,朋友相诈,自相残害究其根源是因为五伦不明,道德全废所以说,时代虽有变迁,伦常之义绝不能改变在疯狂的反传统运动中,被砸得最烂的是孝道却不知这个「孝」字正是为人之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一切德行学问的开源。

      在《孝经.谏诤章》中,曾子向孔子请教:「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意思就是说,请问老师,儿女完全顺从父母的要求,这可以称为孝顺吗?我们注意看夫子是什么反应,孔子听了曾子的提问,连声训诫他说,这叫什么话呀!这叫什么话呀!父母若有敢于劝谏的儿女,就不会做下不合道义的事情所以若遇到不合道义的事情,为人子女者,不可以不规劝父母;为人臣子者,不可以不劝谏君王所以儿女若遇到父母做不义之事,一定要善加规劝假如只知道一味的盲从父母的要求,那又怎么能称为孝子?由此可见,圣人何曾教我们愚孝了?孝顺父母何罪之有?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值金值玉的文化瑰宝指为糟粕,而自唾自弃?现代那些不懂中国古典文化的人都会说,古人说话「之乎者也矣焉哉」的,多费事!而其实古人说话也不是那个样子的,那是古时的文体至于语体,是随着时间和地域空间的不同,在不断变化的比如我们现在看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白话文,其中某些名词已不知是什么东西了我们中国老祖宗是最有智慧的,他们将语体和文体分开,无论语言如何变化,文体始终保持不变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文化传承了下来,奥祕恰恰正在这里现在我们直接用语体写文章,知识是普及得快了,但老祖宗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也被一刀斩断了,这实在是得不偿失!我们中国已故的前政协副主席赵朴初老人,曾经痛心疾首的说,传统思想和价值观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经典是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

      这些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据,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屡遭灾难而不会解体的凝聚力假如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灭,我们将是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大家拿着线装书不认得,对不起我们的列祖列宗,对不起世界人民,对不起人类一九七O年代,英国大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他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种种社会问题,只有靠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若不是具有大智慧的圣人,断难做出这样准确的论断中国儒家倡导的王道政治首重教育,教育的宗旨在于变化气质、提高人性,最终达于至善,而探讨自然、创造工具、改进民生之事还在其次其实只要人性提高,可达于至善了,则和平、亲爱、互助,自可顺应自然而改进生活故而教育应以德行教育为本位德备而思想正,思想正而后智慧生身强体健、合群团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行动有则、婚丧有礼,人生美满、社会安宁、文化发达,其根源都在德行教育学是觉路,觉悟天理、人理、物理教育是助人觉悟,以善道觉悟蒙昧,化导愚顽自己觉悟叫通达,助人觉悟叫化导,通达是智慧,化人是仁爱,智慧与仁爱兼备则名为圣人可惜当前世界各国教育,仍然都是以科学知识为教材,以功利为基础,无论哪一门学问都可以视为贩卖的商品,其最后的效用是满足人的物欲然而物欲无穷,不能满足,愈不满足,愈去追求,愈求则人品愈下,终必使人堕为物质的奴隶,然后为物欲所驱,作奸犯科而不以为耻。

      这种教育不是文化教育,可说是一种物化教育,是好是坏,可由每天的犯罪新闻来说明,不必多加解释中国清代大儒张伯行先生有治学联语曰:「圣贤教学,总是一条正路,倘舍此路,必常行荆棘之中矣;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心,则人去禽兽不远哉」所以,传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实在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  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机回望中国一百多年的苦难历史,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教育,丢掉了自己民族的精金美玉,而去追求那些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所致而在今天,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终于觉醒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终将成为现实!二OO二年,我们的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时,在哈佛大学对中国留学生们有一番精彩的演讲,老人家语重心长的勉励后辈说:回溯源头,传承命脉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话,我们说出来是大话,做出来是大事就在二O一四年的三月二十七日,于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我们敬爱的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庄严的告知全世界同胞:「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的讲话是真诚的、负责任的,因为中国人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当中,都是崇尚道德、崇尚和平的「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我们慈悲、智慧的先祖,留给子孙的教育一直是善良的教育,一定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及到别人的亲人;爱自己的国家,然后推及到别人的国家所以汤恩比博士说,中国人是最有资格领导全世界的,因为中国人的胸怀是装着整个天下我们坚信汤恩比博士的话说得一点不错,但是我们理解他老人家说的「中国人」,应该是广义的,是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因为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你照着孔子的教诲去学习,你就是圣人的弟子;你照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去学习,你就是佛陀的学生所以说,中华文化不单单是中国自家独有的私产,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儒家说人人可以成为圣人,而佛家也说人人皆可成佛,他们所说的「人人」,当然有你有我,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在内然而,无论学习任何学问,都是必须要先具足诚敬心的,否则绝不可能有所成就释净空老教授的老师李雪庐老人,当年对他的弟子们说:「我们这一辈跪着把圣贤的经典接过来,到了你们这一辈,要跪着把圣贤的经典送出去」老人家所说的「跪着接过来」,是教我们求学的态度,要对经典、对古圣先贤心存敬畏;所说的「跪着送出去」,不是真正的跪下身子送出去,而是教我们放下身段,假如遇到真正愿意学习的人,一定要全心全力帮他成就,不能摆老师的架子,不能吝法。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下面末学就为大家做一个概略的路线规画首先是蒙学经典的学习,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之根,应当高度重视《小儿语》是明朝大儒吕近溪为教蒙童学习说话而作的儿歌,后来其子吕新吾又为之做了增补虽是儿歌,却不可轻看了,其实它是用最通俗的语言,把深奥的经典给诠释了出来,可谓话俗而理不俗《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初大儒李毓秀依《论语.学而》篇第六章经文为纲要,仿照《三字经》的格式编撰而成后经山西儒生贾存仁多次修改,才定名为《弟子规》全书共计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所列一百一十三件事真可谓千锤百鍊,一字千金经文言简意赅,读起琅琅上口,堪称童蒙养正的最佳教材!《三字经》是宋朝大儒深甯居士王应麟所作,其中常识和历史统系的部分是经过后人增补的尤其重要的是经文中为我们明白的列出了修学次第:「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其实小学经典是教孩子由此契入的;大学经典,则是教我们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明其理所以,我们万不可好高骛远、渴求速成,将本末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