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国是诏史料分析(姚晓璐).pdf
3页《定国是诏》史料分析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姚晓璐,研究生,2012级,31252012 一, 《定国是诏》原文数年以来,中外臣工, 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迩者诏书数下, 如开特科, 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 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 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 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 兵乎?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 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 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 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 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 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 尤应首先举办, 着军机大臣、 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 检、各部院司员、大门 [ 内] 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 职、各省武职后裔, 其愿入学堂者, 均准其入学肄业, 以期人才辈出, 共济时艰, 不得敷衍因循,循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
将此通谕知之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58 年 12 月出版)二, 《定国是诏》翻译这几年来,内外臣民一致讲求时务, 大多主张变法以求自强 近日我屡次下 诏,如开经济特科、 裁减冗兵、更改武科、创立大小学堂等, 都是经过再三思考, 详尽筹划以后,才定议施行的但是风气还没有开放,各种议论仍旧莫衷一是, 有的人习于故常,过于忧虑,认为应该墨守成规,排除新法;众口纷纭,都是无 济于事的空谈 时局已到今日的地步, 国势如此的衰微, 如果还是用没有经过训 练的军队、有限的粮饷;读书人没有实用的学识,工匠没有优秀的师傅;像这样 强弱分明,贫富悬殊的情形, 难道我们还真的靠木棍就可以击败敌人精良的武器 吗?我认为国家的政策若不及早订定,就无法发号施令, 弊病恶性循环, 一定会 产生门户纷争,势如水火的情况,重蹈宋、明二代的覆辙,而对实政没有丝毫的 帮助即使以中国传统的各项有价值的制度而言,五帝和三王的制度不相沿袭, 正好像冬天穿皮裘,夏天披葛衣一样,是决然无法并用的因此我明白地宣示, 你们这些内外的大小臣民, 自王公大臣到普通老百姓, 都应该各自努力向上, 发 愤图强除了接受圣贤的义理之学, 奠定基础之外, 还必须采用西方学说中切中 于时务的,实地讲求研究,以挽救空疏浮夸、迂腐荒谬的弊病,专心致力,精益 求精,不要只学到一点皮毛就倡言高论,这样才可以化无用之学而成为通权达变 的人才。
京师大学堂是各省办学的范例,更应该优先开课, 在此命军机大臣及总 理各国事务的王公、 大臣会同研议, 妥善而且迅速地拟出细则上奏凡是翰林院 的编修、各部各院的司员、朝廷侍卫、候补选的道、府、州、县各官员、大官子 弟、八旗世守其职的官员、武官的后裔,若有愿意入学堂就读的人,都准许他们 入学,以求人才辈出,共同挽救艰难的时运千万不可敷衍了事,因循怠惰,或 迟疑不决、互相攀援,因而辜负了朝廷谆谆告诫的美意! 特颁此诏告知天下臣民三, 《定国是诏》分析第一, 《明定国是诏》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 务,多主变法自强换句话说,光绪皇帝一开始就指出:数年以来,清廷的王 公大臣、封疆大吏和各级官员中的大多数人,都积极主张变法自强 第二, 《明定国是诏》明确地指出,在此次颁发《明定国是诏》之前,光绪皇帝 已经陆续颁发了一系列改革变法的诏书, “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 大小学堂” 等等改革诏书, 这些改革是经过深思熟虑, 认真讨论后才颁发要求各 级官员认真贯彻“施行” 第三, 《明定国是诏》明确地指出,已经陆续颁发的改革变法诏书,遭到了抵制 和拒不执行诏书上说“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就是朝廷内部意见 不统一。
光绪怒斥抵制者打着“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的旗号,肆意 诋毁、阻挠和破坏改革变法! 第四,下面光绪皇帝开始生气了厉声质问反对改革变法的王公大臣们:“至今日 时局如此,国势如此国家局势这么艰难,每况愈下 “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 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如果还不变法图强, 因循守旧, 那么强弱贫富就很明显, 怎样提抗外敌入侵打败 敌人? 第五,光绪皇帝指出了“国是不定”带来的后果“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 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实政毫无裨益因 此明定国是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光绪皇帝还以三皇五帝的史实举例为变法辩护,指出不能因循守旧 暗示 了变法与守旧不能共存, 就像夏天不能穿冬天衣服一样 “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论, 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 第七,光绪皇帝重申“变法自强”是“国是”,是大清帝国治国的基本方针,各 位王公大臣、 封疆大吏和各级官员都必须贯彻执行,不允许再加阻挠, 不允许再 说三道四、横加指责! 《明定国是诏》 重申: “用特明白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 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 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 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其中特别 强调: “博采西学”是大清帝国的国是!同时指出了变法的方针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还强调了要不要浮夸,要行之有效,化无用为有用 第八,光绪皇帝在《明定国是诏》 中,把创建和办好京师大学堂列为特殊的问题, 特别地加以强调, 并进行具体地部署 光绪命令大清帝国的最高官员 “军机大臣、 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 ;还明确规定京师大学堂的招生标准,要求 “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各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 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说明光绪皇帝非常 重视人才的培养四,史学大家对《定国是诏》的评价1,胡绳先生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评论说:“四月二十三日( 6 月 11 日) ,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这可以说是一篇政治宣言,在这里,说 到了‘变法自强’,并有肯定‘西学’的话 ”胡绳先生没有把《明定国是诏》看重,他说:“在四月二十三日的明定国是诏以前,光绪皇帝已经颁发过若干属于 所谓‘行新政’的诏书在这以后,这一类的诏书又陆续不断地大量发出,甚至 一日数令,倾泻而下。
” (二)历史学家汤志钧先生在其研究光绪变法的专著《戊戌变法史》 一书中引用 梁启超的评论说:“这是以皇帝的名义‘定国是’的诏书,它的目的是‘以变法 为号令之宗旨, 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 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 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而此后‘一切维新,基于此诏,新政之行,开于此日’ (三)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栻先生遗著《维新运动》一书评论说:“这个下定 维新变法最大决心的‘国是’诏书,又是何等含糊懦弱!他以旧的封建的‘圣贤 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只不过‘博采’西洋资本主义国家的‘西学之切于时务者, 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而已在诏书中,不敢提出君主立宪或国会政治 的主张,也不敢提出其他政治上及经济上‘民主’倾向的主张五, 《定国是诏》总结从以上分析可得出《定国是诏》的主要内容 第一,变法是大势所趋,在此之前已有变法尝试很成功 第二,历责那些不同意甚至阻碍变法的王公大臣,让他们支持变法图强 第三,指出了变法的方针与措施, 方针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方针是“博 采西学” ,向西方学习 第四,强调京师大学堂,重视人才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