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的模式化弊端及变革路径分析.doc
12页央视春晚的模式化弊端及变革路径分析央视春晚的模式化弊端及变革路径分析摘要:央视春晚作为除夕之夜全民关注的文娱盛事,二十余年来已成为百姓年夜饭的精神佐餐,因其强烈的庆典功能和仪式属性,远远超越一般意义的综艺晚会近些年来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本文从春晚所陷入模式化的尴尬境地分析在主题、串联、内容、编排等方面所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相应的变革路径关键词:央视春晚模式化弊端变革路径经过 20 多年演变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国最重要、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综艺晚会,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艺术化发射和呈现它曾在 80 年代初期取得万人空巷的收视高潮,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观众的审美取向和一大批电视综艺栏目的创作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地方卫视春晚节目竞争及网络春晚出现带来的观众流失,央视春晚的收视率江河日下春晚的开场歌舞、拜年、倒计时等约定俗成的节目规则套路, “符合‘春节’ 、 ‘联欢’ 、 ‘晚会’和‘电视’的内在要求,同时,加入了‘模式’外在指向性所必须的时代内容。
”但是,模式不等于模式化,模式本身具有生命力,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但是如果将模式中的所有成分加以框定,使其死板化,不能有新鲜血液注灌入其中,那么就成了“模式化” ,显然模式化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二十多年来,春晚节目套路思维定势僵化与沿袭,无论在晚会主题、环节、串联、内容上创新突破都不够,弊端已然呈现一、央视春晚的模式化弊端分析1、主题提炼刻意拔高,同质化形式化现象严重其“亲身参与变成了实时旁观,自主体验变成了被动感受,民众对家庭的期望变成了对国家的想象这种国家意识也在改变春晚的理念,比如将团圆变成团结,家庭富裕变成国家繁荣,亲人祥和变成民族复兴,亲情爱情变成了爱国之情 ”由此,春节晚会染上了浓烈的政治色彩,成为公共语境下对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宣告与祷祝,这在二十余年来的主题词中可见一斑(如图 1)在 80 年代,每届“春晚”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主题,如“团结” 、 “欢快” 、 “奋进” 、 “向上”等主题词出现,可以说“团结、奋进、欢快”是其一贯的基调90 年代以“团结、欢乐、祥和”为主题词的居多,但是沿袭雷同率高,甚至出现了 1990 和 1992年完全重复的主题词。
进入 2000 年以后,春晚的主题词虽然多了些人性化的喜庆与祝福,但是仍然呈现“家国一体的‘虚饰化’建构” ,例如“和谐”这个代表治国理念的词汇在 2006 年后的频繁出现,春晚成为必须拔高到国家主流话语的传媒镜像春晚节目多为歌颂式的叙述,这种表达贯穿在语言类、歌舞类和主持串联中例如诉求“中华一家亲” ,叶凡演唱的《亲爱的中国我爱你》(2001 年)、宋祖英《爱我中华》(2000 年)等;还有表达“爱国情怀,展现民族精神”的,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1986 年)、 《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支歌》(1986 年)等在一些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中,结束语和主题也常常有意拔高,如《三姐妹当兵》 、 《真情 30 秒》等,使人有造作突兀之感而主持人在节目开始结束和衔接处多以“普天同庆、繁荣昌盛、合家欢乐、万事如意、大吉大利、国泰民安”等作为喜庆祝福的话语,不免有“年年岁岁‘话’相似”的视听疲劳2、偏向观照主旋律社会热点,过度渲染主流价值观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是最能凸显社会现实热点和弘扬道德风尚的,历届春晚都对当年受人关注的新闻人物和事件进行回顾,把热点人物、焦点事件搬上屏幕如 1993 年中国男足被邀请到晚会现场观看节目,2004 年“神舟五号”的航天员杨利伟与倪萍朗诵《飞天英雄红旗颂》 ,2005 年刘翔等奥运冠军表演小品《魔力奥运》 。
除此之外,春晚还担当了宣传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的责任作为万民瞩目的媒介平台, “为国争光、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尊老爱幼、勤劳致富”等基本精神价值必须贯穿在节目当中以道德风尚这一主题为例, “1996 年小品《一个钱包》表现“拾金不昧”的高尚风格;2003 年小品《都是亲人》 、2007 歌曲《孝敬父母》表现“仁义孝道”的道德品质;2004 年相声《让一让,生活真美好》表现“互让互利”的职业精神可以看出春晚在正面宣传上是不遗余力的,但是对于针砭时弊和批判反思上,思考的层次还停留较浅例如 2008 年春晚的小品《梦幻家园》 、 《开锁》 ,涉及到了老百姓关心的住房问题,只对房地产商和物业公司给予讽刺;相声《疯狂股迷》对全民炒股现象以“无厘头”的幽默手段, “用笑声化解和遮蔽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并没有真正触及问题本质 ”此外,春晚语言类节目还存在歪曲现实、娱乐低俗化的趋势例如赵本山的“卖拐系列” ,虽在春晚舞台上取得巨大成功,但在美国巡演时却遭遇许多负面新闻,美国观众认为欺负残疾人是极不道德的行为卖拐”系列之后低俗化仍在延续:2010 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捐助》 ,核心内容是给一个单亲家庭捐款资助上学的故事,节目中大量讽刺农民、寡妇、上不起学的孩子等弱势群体,而故事情节更是被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指出“歪曲社会现象” , “国家保证每一个考入公立学校的学生入学” , “这个节目内容表现出节目编导者对我国当下教育制度的空前无知” 。
3、注重舞台营造氛围,忽视“联欢”作用春节晚会在除夕夜播出,兼具双重属性:一是辞旧迎新之际,需要对传统年俗和欢快心理作艺术呈现;另一重属性是除夕夜所要承载的祈求吉祥的神圣性和仪式性此外,央视作为政府宣传职能和喉舌功能的媒介,在春晚节目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和赞美歌颂祖国之情也是其职责;但任何附加意义都不应盖过其主要功能,近年我们发现,春晚过分追求仪式感和宏大性,而忽视了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大联欢,具体体现在:演出区域的框定,互动减少节目演出和主持人串联基本在舞台上完成,早年春晚“观众席也是演出区域”的理念难见踪影有部分节目在观众席中进行,如一些舞蹈节目设计演员从观众席跑向舞台,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互动主持人串联偶尔也在观众席进行,但不仅次数极少,而且只将观众当做背景,主持人面对镜头单独“完成”串词,观众成为了晚会的“局外人” ,没有实现双向交流演播场地大,观众无从参与春晚从 600 平米到 1998 年搬入3000 平米的一号演播厅,区域扩大不少,百人巨型舞蹈开始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演员数量的急剧增加,但舞台没有给普通观众预留位置春晚的演出区域必须适中,既能满足国家级春节联欢的需要,也要体现一定的“聚”的功能,春晚近 30 年的历史从未脱离室内演出,始终采用茶座式的现场观看风格很大程度上遵循了这一规律。
舞台装饰华丽,拉大观众距离感作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电视综艺晚会,春晚当之无愧为最新科技的展示平台,先后经历了实景舞台、机械舞台、屏幕舞台、水幕舞台等阶段2009 年,吸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科技成果,采用了立体全景式舞台,给全球观众一次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凡事都有利弊,高科技增加视觉刺激的同时,拉大了和普通观众的距离:一是华丽的舞台装饰与现场观众的普通着装完全不符,现场观众无从上台参与;二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在感叹华丽的同时,也会感到春晚日趋高高在上,是一个经过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而忽视了“老百姓自己的春晚”的联欢作用4、晚会结构编排模式化,缺乏互动口春晚在内容上以“小品+歌舞+相声+戏曲”为主体,在传播方式上则以“电视直播”为基本手段,编排上以“明星+新人”的表演阵容、海外华人和驻外机构的恭贺新春、新年敲钟读秒倒计时及结束曲——《难忘今宵》等这种“片头一开场歌舞一主持人开场白一小品相声、歌舞杂技轮番登场一零点钟声一零点后的歌舞节目一主持人结束词一《难忘今宵》 ”的惯用模式,这样的结构在之后的十余年一直没有太大突破从春晚节目构成来看,民俗歌舞类节目偏多,年轻人喜爱的流行音乐和舞蹈数量极少;语言类节目题材大多为重要社会事件的梳理、家庭情感小事的再现,而校园、青春、网络等年轻题材非常少见。
中老年龄层次的作品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这也不难理解央视春晚丧失年轻观众的原因,观众特征一直锁定在女性、45 岁以上年龄段的观众、初高中教育程度的观众一直都是春晚的忠实受众群体从节目编排上来看,基本沿用了单项传播方式,缺乏互动口演员“我演你看” ,主持人“我报你听” ,节目呈现出“自足性” ,即节目脱离观众参与也能成为一个整体,完全不影响观看一言以蔽之,春晚在编排时,没有把观众当做节目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春晚过分追究时间的精确,对每一个节目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演员“不敢”互动实际上,过分精确反倒不利于春晚的发展,早年春晚实现了“以演员带动现场观众、以演播厅带动电视观众、以春节晚会带动全国观众”的除夕大联欢这也是春晚在 80 年代取得重要影响力的原因之一5、串联词雷同,报幕形式僵化春节晚会的主持人,只能称之为“报幕者” ,即表面上饰演主持人,根据编导写好的台本,出面“主持”(实际上是串联)已经安排好的节目主持人由单人主持发展到主持群,主持人所说的话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单一比如曾连续主持 3 年春晚的刘芳菲,开场白只说了同一句话“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向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 另外,零点钟声与贺电时的串词是雷同程度最高的,主持人以《新闻联播》式的播报方式直面观众播报贺电,不仅电视形象呆板,而且人物关系完全割裂,没有任何对话。
以2006 年、2007 年零点串联对比(图 2),此环节串联的相似程度极高6、 “汇演”趋势,观众审美地位消失80、90 年代的春节晚会在对于“当代服装服饰文化、形象包装文化以及更深入的审美情趣建构上起到了带头作用 ”那时的晚会处在前列,引领着观众的审美情趣;而近年来,这一地位逐渐变化,甚至出现了前后倒置的局面:观众的审美在前,晚会吃力地追逐观众,春节晚会由大众审美文化的引领者,成为被提高者,这种文化角色的换位必然造成每年春晚的“力不从心” 近年来的春晚节目呈现的是拼盘式的“汇演” ,也就是将各种类型的节目简单拼凑,内在并无逻辑性的关联,节目的间隔排序也不遵循规律许多歌曲节目由于并非晚会原创,多是历史性再现,例如结束曲目《难忘今宵》几乎年年出现,民歌组合也是老调重弹这种“汇演”式的呈现,对春晚抱有强烈审美期待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无疑会不满, “重复歌曲”对观众的吸引力大大削弱,春晚歌曲的“独创性”和“品牌化”地位正在丧失另外,艺术水平远远落后于技术水平,老百姓往往都震撼于春节晚会舞台灯光背景的巨变,对艺术的水准却觉得乏善可陈以“歌伴舞”这种艺术形式来说,80 年代还有新鲜感乐于欣赏,到了 90 年代中后期以后逐渐令人厌倦, “每歌必舞”的情况使舞台上显得过于热闹,伴舞有喧宾夺主之势,在视觉上和听觉上都超出了欣赏者正常的审美负荷力。
二、央视春晚变革路径分析1、路径一:兼顾主旋律与艺术规律,贴近生活春晚是特定语境下的艺术展演,但是主旋律并不等同于空洞说教、为歌颂而歌颂、华丽的造势和铺排,而应是能够激起观众的心理共鸣,言之有物的时代强音1984 年《我的中国心》 、1999年《走进新时代》等节目就是这样好的典范 “春晚把宣传导向寓于情感的表达之中,只是第一步,如何把握好情感表现的度,做到圆润、自然、真诚、委婉的情感表达,才是关键 ”春晚的创作要能够正视现实生活,真正反映群众呼声,贴近生活2010 年虎年春晚运用了大量的网络词汇贯穿在小品、相声中,冯巩表演的相声剧《不能让他走》 ,罗列前一年的网络流行语:我妈喊我回家吃饭了;你妈叫你回家偷菜去;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但是引来网上恶评如潮,这种贴近只是表象的跟进,过度依赖网络用语的亲和力却忽略了更为本质的艺术规律本身,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远离2、路径二:开拓视野,体现综合性春晚的视野自创办初期就停留在“回顾过去一年国家发生的变化,展望未来一年国家的发展” ,即空间局限于国内,时间局限在过去。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