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氏菌病蒙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docx
10页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布鲁氏菌病蒙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抗菌素;蒙药;蒙西医结合:治疗布病;进展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病,在世界上有广泛的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布氏菌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浸润人体而出现发热、关节痛、乏力、多汗为主的临床症状,可以造成骨关节、免疫、消化、循环、神经等多系统损害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无特异性主要发生在畜牧业为主在地区,属地方性流行的疾病近年来布病疫情明显上升,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 同时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迄今为止, 人们仍在探寻一种高效、经济、快速及治愈率高的方法来防治布病, 尽管目前的一些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 因此, 布病的治疗仍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由于布氏菌是细胞内寄生, 目前尚无一种理想药物能将其彻底杀灭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 以供同行参考 1 联合抗菌素治疗 布病是由布氏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布氏菌是一组微小的球杆状、短杆状的革兰染色阴性细菌,在合适的条件下能生存很长时间。
人类感染布氏菌后出现相关症状而确诊为布病患者,其首选的治疗原则是积极的联合抗菌素治疗对于急性期患者,由于菌血症的存在,抗菌素的使用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治疗方案中,主要选用的抗菌素有四环素、链霉素、利福平等,WHO推荐联合使用多西环素和利福平这些抗菌素价廉、服用方便、药源充足、疗效确切等特点,多数布病患者和专业防治人员使用,治愈了大批患者,给布病防治工作付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但是长期使用以上抗菌素后发现布氏菌对这些药物产生耐药、疗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明显增多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观察到这些治疗方法有效率不是很高,仅在60%左右,而复发率却较高[1]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和临床实践,新型抗菌素对布氏菌也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治疗效果显著,比传统的治疗方案更加安全、复发率低 11 喹诺酮类抗菌素 喹诺酮类(qunolones)抗菌药是指人工合成的含有4喹酮母核的一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尤其是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更强由于其易进入细胞,尤其进入吞噬细胞内, 可杀灭侵入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内的布氏菌, 从而阻断慢性肉芽肿形成, 是目前治疗急性布病的理想抗菌素。
有人用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治疗布病, 疗效显著[2、3]我们选用加替沙星和多西环素(或头孢类)联合治疗布病86例,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651%,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1头孢菌素类抗菌素 头孢菌素类(C epha losporins)是以冠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 作为原料, 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而得到的一类抗生素头孢三嗪是第一个半合成广谱长效头孢菌素, 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 肌内注射给药后生物利用率为100%, 杀菌浓度可维持2h, 半衰期h; 安汝辉等用头孢三嗪、利福喷丁、多西环素联用治疗急性期布病[4], 临床症状消失快, 仅在强化期即可基本痊愈, 完成疗程后痊愈率达9868%, 复发率仅131%, 疗效明显高于链霉素加四环素多西环素对革兰氏阴性菌较敏感, 低浓度时有抑制作用, 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 且抗菌活性强三药联用治疗急性期布病, 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1氨基糖苷类抗菌素 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具有杀菌作用,属静止期杀菌药通过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主要作用部位在细菌核蛋白体30 s亚基。
其抗菌谱主要含革兰阴性杆菌此类药物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但近年来新开发的半合成氨基糖苷类药物毒性反应明显减少,抗菌谱大大提高,如依替米星、奈替米星等我们使用这些抗菌素治疗布病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其抗菌效果优于链霉素、阿米卡星等,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使用由于布氏菌的培养特性,临床上细菌培养阳性率很低,很难选择敏感的抗菌素因此,目前没有明确治疗布病的统一方案,各地采用的方案各异,治疗效果不敬人意,慢性患者逐年增多为了解和掌握布氏菌对一些新型抗菌素的敏感性, 王大力等[5]用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妥布霉素及强力霉素等对各种布氏菌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其抑菌强度明显超过链霉索、四环素等 刘卫华等[6]抗菌药联合应用治疗布病,总有效率达100%联合治疗方案为:①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培氟沙星等②氨基糖苷类:奈替米星、西索米星、依替米星等③头孢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呋辛等④广谱青霉素:阿莫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美洛西林等方法为选择两种(每类中选择一种)抗菌素联合应用结果表明,新型抗菌素比传统的抗菌药疗效高、治愈率高、安全系数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可作为布病治疗的标准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免疫增强剂治疗 从发病机制来看,布病是由布氏菌感染而引起的由免疫机制参与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免疫学研究证明布病存在着第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存在着自身免疫,其中第Ⅳ型变态反应是引起慢性布病病理改变的重要因素[7]由于在体内布氏菌菌体和代谢产物、内毒素等物质的反复刺激,T淋巴细胞被致敏,变成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受到抗原物质作用后,释放出各种淋巴因子,导致机体出现以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超敏反应性炎症改变,机体正常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破坏[7]从而慢性布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致使布氏菌长期细胞内寄生,体内处于封闭状态,单用抗菌素治疗无法奏效,病情长期反复,经久不愈因此,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成为慢性布病治疗的重要环节王季秋[8]报导胸腺肽作用于机体的免疫器官, 能调节辅助T 细胞和T 抑制细胞的功能, 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 故能改善慢性布病患者机体的超敏状态, 提高吞噬细胞的功能, 有利于细胞内寄生菌的清除, 并能打破肉芽肿的封闭状态, 增加了抗菌素对病原菌的作用机会胸腺肽作为免疫调节疗法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达到了治疗目的但是,此方法需要疗程长、剂量大才能发挥疗效。
并且治疗费用较高,多数患者难易完成疗程,临床上很难推广使用目前胸腺肽治疗慢性布病的临床报导较少,其临床效果及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蒙医蒙药治疗 现代医学中的布病属传统蒙医学“痹病”范畴,称此病为新痹病, 是由新痹粘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蒙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中医、藏医等民族医学的精华,形成了蒙古族独特的医疗学科从蒙医学而言,布病是有粘虫进入人体后随血行至肝胆内,使血和希拉之功能紊乱,导致黄水增盛而引起的一种热性传染病蒙医古籍中关于布病的治疗已有记载,并且《蒙医瘟病学》中的新痹病(又叫新赫如乎病)指的是现代医学中的“布病”蒙医理论其分为“黑赫如乎病”(急性期)和“白赫如乎病”(慢性期),即热寒两大类蒙医所讲的粘虫与现代医学中的病原体相符治疗以杀黏解毒、调理三根为原则,与现代医学的杀菌、抗炎、免疫调节等治疗方法一致传统蒙医学治疗新痹病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治愈了大批患者使用的蒙药材绝大部分取自野生植物,来自无污染的大草原,对身体没有任何副作用这些植物大多生存在高寒、干旱的极端环境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植物通常会代谢出一些特殊的物质,来抵御恶劣环境,保持物种的延续。
因而这些药材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 蒙药材的使用方法有内服和外用,对于布病的治疗也是相同的乌仁高娃等[9]使用传统蒙药:风湿2味丸用状龙1味汤送服, 上午:哈日1味温开水送服, 中午:清热2味温开水送服, 晚:云香1味用状龙味汤送服,治疗布病22例,服用1 个疗程的蒙药后大部分症状均减轻或消失,其中有20 例疗效显著为901%服用第疗程后本组22例中症状体征均消失, 有效率为100%他们认为蒙医治疗布病和治疗其他疾病一样, 首先考虑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孤立、片面地去观察症状及某一局部症状而应该注意观察整个机体的机能状态, 着眼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重视内因, 即不仅重视消除因素——邪气, 而且更要重视维护人体抗病能力——正气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与邪气在机体相争的结果正气战胜了邪气, 疾病就消退了, 反之, 疾病就要发展下去从蒙医治疗的整体观念看,治疗布病以清热解毒(杀菌)、增强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入手,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娜仁高娃等[10]报导了蒙药配合阿尔山疗法治疗布鲁菌病的疗效观察,治疗组102例,总有效率为9509%, 对照组103例,总有效率为6698%。
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11]蒙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布病患者208例,对于急性期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对于慢性期患者总有效率为957%对急性布病,注射用盐酸多西环素、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硫酸阿米卡星、链霉素、美他环素、利福平等对症治疗蒙药治疗使用清热八位散、珍宝丸、嘎日迪15、红花十三味丸、益肾十七味丸、草果四味散、六味安消散等,应用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布氏菌侵犯肌体是多系统的, 发病机理是复杂的, 症状、体征也是多方面的,同时布病患者的身体素质、免疫能力、对药物的耐受能力也是不同的, 况且, 传统的治疗布病的抗生素如链霉素、四环素、利福平等副作用很大, 容易对患者造成肝肾、听神经等器官的病理性损害且治疗后复发率也很高, 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 蒙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轻抗菌素的毒副反应,减少耐药菌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些蒙药均有清热解毒、消肿、舒筋活络、生肌之功效,如巴布丸、云香丸的成分中有诃子、木香等,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从蒙西医结合治疗布病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更有效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即治标,又治本,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推广。
中国 总之,在布病的治疗方面仍然存在很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尤其对布病慢性期的治疗,是选择抗菌为主,还是免疫调节、或者联合治疗,中西医结合、蒙西医结合治疗等,值得今后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高福仁,关丽梅布氏杆菌病128例临床分析.中国伤残医学,XX,15(4):5859. [2] 南菲环丙沙星治疗急性布氏杆菌病16例观察中华临床医药,001,(7):5960. [3] 李丽红, 田广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布氏菌病的临床观察锦州医学院学报,004,5(2):7172. [4] 安汝辉, 乔兆宝, 郭康乐三药联用治疗急性期布鲁氏菌病效果观察中国地方病学杂志,002,1(4):336. [5] 王大力, 李铁锋, 冮森林, 等布氏菌对新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001, 16(6):342344. [6] 刘卫华, 李福兴, 于占水,等抗菌药联合应用阻断急性布鲁杆菌病慢性化的临床研究.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010,9(4):472. [7]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编著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XX,9:124129. [8] 王季秋,崔京玉布鲁氏菌病治疗研究进展.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007,2(2):105. [9] 乌仁高娃,郑宜忠, 巴根那,等蒙药治疗布鲁氏菌病临床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XX,82:265. [10] 娜仁高娃,宝龙蒙药配合阿尔山疗法治疗布鲁菌病的疗效研究.中国民族医药杂志,XX,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