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完整word)《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53656927
  • 上传时间:2024-02-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5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完整word)《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教材中形体转化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拓展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直柱体的相关知识.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空间,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思考、交流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3、情感与态度:挖掘教材内涵,把图形的变换过程,转变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准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过程描述一、情境导入: 老师手拿一个圆柱形橡皮泥(大小适宜)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关于圆柱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生1:……(已学知识).生2:圆柱是一种立体图形,那么它的体积怎么计算?【学情分析:在学习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顺利回忆已学的知识,而且质疑提出即将学习的知识,明确学习目标,为本节课的学习找到思维与认知源泉.】2、师:联系已经掌握的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吗?生1: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没有学过,无法计算。

      生2:将这个圆柱放入一个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上升了的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生3:圆柱体在水中必须完全浸没,而且水还不能溢出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运用“排水法”来解决问题,所以这一环节也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思维中的自信心教师在学生中找出小助手,帮助测量有关数据,全体同学计算水的体积,并作记载 师:运用转化思想,联系已学知识,解决新生问题,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基础上,通过水的变形把圆柱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来计算,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4、师:如果要求压路机前轮的体积或是求楼房中柱子的体积,还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不能)那么求圆柱的体积时是否也有一个简单、易算的体积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出于自身需要的,是主动的、有效的,已有的知识已经不能解决新生问题时,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二、新旧过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实物.1、  师:发挥你的想象,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演变为圆柱体?生1:以长方形的一条长为轴,把长方形旋转一周,就形成一个圆柱体.(教师演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体。

      生2:把一个圆形上下平移,移动过的轨迹就是圆柱体课件演示:大小不同的圆形上下垂直平移不同高度形成圆柱体师:通过刚才的演示过程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圆柱的底面积和高)【设计意图:其一,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点---线—--面--—体的演变过程;其二,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含量;其三,为进一步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明确探究方向2、师:圆柱的底面大小就是圆柱底面圆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谁还记得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口述,同时课件演示圆形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过程设计意图:回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重温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数学思想,而且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为下一步对圆柱的转化(等份切割)顺利进行提供思维方法的帮助3、教师小结: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呢?三、自主探究1、学生手拿圆柱实物,仔细观察,独立思考.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把个人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形成统一意见强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倾听学生想法,调整汇报次序,同时提醒学生观察手中圆柱实物.3、汇报交流,统一意见。

      生1:把一个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把圆形和近似长方形同时向上平移相同的高度,这时他们的轨迹一个是圆柱体,一个是近似长方体,而且它们的体积相等师: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只要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它们的体积就相等吗?一会儿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生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再沿这些分割线把圆柱纵切开来,从而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师: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渗透数学极限思想)【设计意图:这个转化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前面知识铺垫的基础上,发挥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和交流平台,真正使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之目的.】4、课件演示:师:仔细观察下面这组课件,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演示两次,第一次把圆柱平均分成16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第二次把圆柱平均分成32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师:如果再平均分成更多的份数,结果会怎样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转化成的形体就越接近长方体-—极限思想)【问题讨论:课件中把圆柱平均分割后,其中的一块又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移接到另一端,拼成一个更接近的长方体,而教材上的意图并没有这样的过程,我认为教材的方法是很可取的,符合极限思想,并且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因为只要均分的份数无限多时,拼成的图形就是一个长方体.然而实际教学中只是把圆柱平均分成16份或32份,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准确的诠释实际与理论之间的这种矛盾,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思维、服务于课堂教学呢?】5、直观演示,寻找联系师:为了强化刚才的转化过程,我们再借助实物教具演示一遍(教具一半为红色,一半为绿色).仔细观察演示过程,你能发现什么?生: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而且它们的高相等.因为: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 所以: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 ×高 V = S h【学情分析:在小组讨论、课件演示的基础上,再有双色教具(一个红色教具,一个绿色教具,偶然发现双色混合更容易辅助学生找出联系)的实物演示,使得寻找圆柱体与长方体之间的联系变得异常容易,并且自然而然得到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同时使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成功之喜悦、艰辛之感慨。

      四、实践应用:1、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只要知道哪些条件就能计算圆柱的体积?口算: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90平方分米,高20分米,它的体积时多少?强调单位:90×20=1800(立方分米)2、再次拿出圆柱体橡皮泥,问:如果要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它的体积,你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底面直径、高)找学生实际测量,保留整厘米数,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用排水法求出的体积做一对比,可能存在误差师:为什么会产生误差呢?生1:可能测量有误差,并且还要保留.生2:测量水的长、宽时,容器的厚度忽略不计,也能产生误差.教师说明:每一个科学结论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验、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在学习上就要有这种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3、出示一个圆柱形玻璃杯,出示一袋液态奶(225ml),问:通过计算你能知道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吗?除水杯的厚度忽略不计外,你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教师直接给出玻璃杯的底面直径和高)【设计意图:层次性练习设计,第一层:基本练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识;第二层,变式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灵活运用公式,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层,密切联系生活,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五、看书质疑:看书P19-20,师:哪些知识是我们没有讲到的?(V=∏r2 h)结合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你有什么疑问吗?若学生有困难就教师提出问题: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他们的体积都能用V=Sh来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解释:我们现在所学的圆柱体是直圆柱,他与长方体都属于直柱体,只要是直柱体,体积都可以用V=Sh来计算。

      如 三棱镜的体积=底面三角形的面积×高【设计意图:课本是最好的教学辅助工具,是学生学习最好的伙伴,让学生再次重温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问题讨论:我个人认为,在每一节课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都尽量站在“数学”的高度来教学,于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公式V=Sh正好说明直柱体体积=底面积×高,但因为长方体(平面围成)与圆柱体(曲面围成)之间的联系较难找出,无疑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负担,但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说,它却为今后“几何”学习奠定基础,这一环节处理是否有利于六年级学生思维发展?】六、全课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体温师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启发与思考启发一、充实教材,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搭建平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材中已经提供了图形转化的过程,那么在没有学具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亲自感悟的情况下,怎样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呢?作为教师,必须充实教材。

      课堂中让学生动手测量计算所必需的数据,自己感悟学习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合作探究圆柱体的转化方法和过程所有这些环节的设计,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在思考与参与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二、借助教材,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寻找支点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系统教材中设计了引问“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圆柱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体积吗?”但我认为“面体过渡”在几何领域中本身就是一个难点,而“面面互化"迁移到“体体互化”,就难上加难,所以设计中用较长时间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排水法的应用,平面图形演变为立体图形的过程,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在复习当中,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步学生的思维活动确立支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三、理解教材,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保证数学思想的教学才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本质的教学.从教材的编排,还有各知识点的呈现中可以看出,有一条不变的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转化思想中的化曲为直、化圆为方那么,只要教师真正理解教材的这一编写意图,学生所收获到的就不仅是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而是真正感悟到数学转化思想,学生必将运用这种思想影响今后的学习,为其思维能力得以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思考一、演示、观察能否代替操作?教材中提供了教具演示,但在本节教学前,始终没有找到学生使用的操作学具,而自己也尝试用土豆、橡皮泥等制作学具,都因为难度太大(粘接处)而告失败,在无奈之余,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探究-—-课件演示-—-教具操作”四个环节来突破本节难点。

      就学生理解、接受方面来说效果不错但没有让学生亲自操作,总感觉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类似教学如:圆锥高的认识.思考二、研究中的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