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王庙拷问“家天下”.docx
6页禹王庙拷问“家天下”芮城,是山西省的南大门驱车出芮城县东南二十余里,就来到了万里黄河唯一以大禹冠名的千年古渡――大禹渡 据说,当年大禹凿开龙门之后,顺流而下,来到一个古柏参天的山峪,实在累得筋疲力尽,就靠在一棵古柏上休息只此一靠,一棵普通的树木,沾濡了圣人的灵气四千年来,栉风沐雨,愈益傲岸挺拔后人便把这棵柏树称为“神柏”,而那个山峪也叫作了神柏峪人们为了追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就在神柏下,建起了一座禹王庙禹王庙初建于何年,已无法考证立于庙中的《神柏峪重建禹王庙碑记》告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禹王庙建于清道光四年我们从大禹渡盘山而上,就看到了傍崖临水、气势恢弘的禹王庙禹王庙座北面南,山门、过殿、大殿分三个平台展开一跨入庙堂,已然给人一种凛然威严的气势禹王头戴冕旒高居庙堂之上,四位大臣秩序井然地分列两旁,看那模样,大概就是辅佐禹王的四大臣:皋陶、后稷、伯益、契大殿的两侧是800平方米的大型浮雕,上面刻记了关于大禹治水的诸种民间传说导游小姐为我们介绍说:“大禹,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治理了洪水,一件是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大禹治水,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这件事早已盖棺定论。
然而,大禹改变尧舜举贤禅让的传承方式,把帝位传给儿子启建立夏王朝一事,孰是孰非,已争议了数千年禹王庙独出心裁别具一格的设置,使我们感受了一回“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两种话语系统的碰撞当把庙堂史话与民间传说纳入同一时空,使我突然涌起了对历史质疑、拷问、颠覆的冲动1.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禹的“接班人之歌”,须从尧谱写的序曲说起尧从16岁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执政了70年,该选定接班人了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尧曰:‘谁可顺此事(顺应承继大统)?’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何朝何代也不乏察颜观色拍马屁之辈)尧日:‘吁!顽凶,不用’”《左传》注释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嚣;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凶,讼也言丹朱心既顽嚣,又好争讼,不可用之” 丹朱是尧的儿子,他不仅为人暴戾,而且一向不务正业那时洪水泛滥成灾,百姓忧愁,丹朱却以水中泛舟为乐雨季过后,他又让老百姓当纤夫,为他在沙地上拉船,还美其名曰:“陆上行舟”为改变儿子的性情,尧用心良苦地发明了围棋尧对丹朱的生母散宜氏说:这围棋妙不可言,里面包含了治国治民的深奥道理希望靠围棋能启悟丹朱,使他具备接班人的条件尧对儿子丹朱的认识,有一个从“恨铁不成钢”到“孺子不可教”的心理过程。
尽管这一过程对当父亲的来说,无疑是十分痛苦的但尧不愧是传说中的一代明君,在经过得失的斟酌和利害的权衡之后,还是决心为了部族的长盛久安,忍痛割爱尧先欲让天下于许由,然而许由回答说:“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坚辞不受,逃到“箕山之下,颍水之阳”,农耕而食,成为历代隐士的先驱楷模思贤若渴的尧又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寻访方回、善卷、披衣、、子州支父等当时的名士,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让贤”之举最终,尧寻找到了舜《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在确立舜的接班人地位时,尧说了这样一番话:“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尧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把权交给舜,对天下人有利而丹朱受损;把权交给丹朱,则天下人受损而丹朱一人得利我总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顾及一己私利吧?尧选举接班人的高风亮节一向为后世人所称道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司马迁说:“帝尧者,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赞颂了尧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既有自知之明,也有识人之智2.尧传舜的儒家学说意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录了众大臣推举舜的理由:“盲者子。
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丞丞治,不至奸《正义》注释:“言父顽,母髂,弟傲,舜皆和以孝,进之于善,不至于奸恶也我们在垣曲舜王故里,还听到两则舜以德报怨的故事: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瞽叟娶了继母壬女后,舜经常挨打受骂,却仍对父亲和继母十分孝顺当继母生下弟弟象之后,舜的处境变得更为艰难‘一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待舜上去后却撤了梯子,在下面放火想烧死舜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就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后,舜却仍一如既往,孝父友弟华夏文化向来重视忠孝二字,认为忠臣必出于孝门《二十四孝》中第一孝,讲的就是舜的故事舜正是靠着自己的仁孝之名,得到尧的青睐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尧对舜进行了长期慎重的考察:尧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规范个人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尧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并且显得特别井井有条尧让舜接待前来朝见的诸侯。
舜和诸侯们相处很好,也使诸侯们都睦邻友好,诸侯们都很敬重他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显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舜辅佐尧执政期间,还提出了干部考核制度,据《舜典》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根椐政绩,决定升迁罢免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尧真心实意地把帝位禅让于舜,为了不对舜的执政发生干扰,自己躲到了一个边远小城舜对于儒家,有着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而舜的传说正是塑造了一个孝的典型形象所以,舜的人格魅力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形象教材孔孟对舜都非常推崇孟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以炎帝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黄帝为代表的政体文化,以尧舜为代表的道德文化,构成了华夏上古文化的三座里程碑《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尧舜始”正是尧舜时代开创了“百善孝为首”的“道德文化”,所以后世有“尧天舜日”之说尧之传舜,正是贯彻了上古“道德治国”的理念尧舜二帝,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在中国古代开创了一个具有民主色彩的传承体制而这一难能可贵的好传统,却在禹手中遭受破坏3.大救星很容易变为独裁者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
舜也是学了尧“举 贤不举子”的榜样,把自已的帝位不传给儿子商均而传给了禹禹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最早的一位权术家禹既有着“喝令三山五岳开道”的治水才能,也具备翻云覆雨玩弄群臣于股掌之中的政治手腕禹一旦代舜行天子令,便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的变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定五服,铸九鼎,把土地收归国有,从此,原始部落联盟,演变为具有中央集权雏形的政体所谓“定五服”,就是把九州按其距离京都的距离,分成五等,分别确定赋税数量夏禹的这一“定五服”,比尧舜时期的“颁五瑞”还要厉害过去,诸侯国即便是阳奉阴违也一时看不出来,而如今只要贡物不到,即露背叛迹象,朝廷马上可以觉察禹把原始部落联盟首领演变为“四方纳贡朝拜”的中央集权天子关于禹铸九鼎,东汉班固的《汉书,郊祀志》言:“禹收九牧之金(九州牧守所贡的金属),铸九鼎禹的治水工程甚为浩大,历经13年禹因了治水,走遍了华夏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大地,对所治山河了如指掌于是,他把九州的山川地形铸于鼎上疆域地图是族群领地和国家权威的象征,取得鼎,就拥有了执政的合法性,鼎的易手也就成为改朝换代的代名词夏朝被商所灭之后,这九个鼎就迁于商朝的都城毫邑。
商朝为周朝所灭之后,九鼎又迁到了周朝的国都镐京再后来,成王在洛阳营造新都,又先将九鼎安置在郏辱(今河南洛阳县西),其名谓之“定鼎”到战国末年,秦始皇的父亲秦昭襄王攻周朝,也是取了九鼎,迁之于秦禹铸九鼎,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禹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早已为“家天下”的传承埋下了伏笔禹还有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土地收归国有夏禹执政之初,便提出了土地国有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一时间,拥护的,反对的,见仁见智各持一端,由此引发了一场土地姓“公”姓“私”的大辩论赞同的人说:“渔耕樵猎,百姓所种之田,所居之地,猎兽之山,捕鱼之泽,无不来自王土,哪能任由个人私占应该由政府统一颁发,每年收取一定的赋税这样,国家才能富强反对的人诎“土田山川,乃是天之所生养育万民现在臣民们所属田地,虽说不是他自己制造的,但也是他们祖祖辈辈披荆斩棘、垦荒播种而得来无端收归国有,不等于巧取豪夺吗?”无论怎么争论,“铸九鼎”已然确立了“一言九鼎”的权势话语自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民的土地,都是帝王的恩赐,诸侯的疆域,也是帝王的敕封,中央集权的格局就此形成《太平御览》云:“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尧舜时代带有民主作风的部落联盟首领的角色,传到禹手中,偷天换日,已经悄然向“朕即天子”演变(其中也有社会生产力发展,私有财产出现等复杂的时代原因)。
4.太史公讳言“家天下”对于禹破坏尧舜禅让传统,传位于儿子启,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这样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一向为后世称道为“秉笔直书”的太史公解释说:帝禹东巡亡于会稽前,曾留有遗言,传位给益守丧三年期满后,益也学先贤之榜样,先避居箕山,谦让禹的儿子启,以视“民意”再做出取决这是祖上留下的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曾记录舜的继位:“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日‘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在《史记?夏本纪》中也记录了禹的继位:“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夏而这一次不同了,诸侯们都去朝觐启而不理睬益太史公的解释是: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是因为禹的儿子启,不像尧子丹朱和舜子商均,十分贤明。
所以,“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是因为你益的资历尚浅,不孚众望真是启贤而益资历浅吗?益,尧舜时代东夷族首领伯益《潘夫论?悉氏姓》说: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生了六个儿子(或说三个),长子大费(bi),即伯益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录有这样一笔:“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早在大禹受命治水之际,舜就派益辅佐大禹禹在治水成功后,对舜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 (见于《史记-秦本纪》)连禹也承认,没有伯益的辅佐,就不会有治水的成功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已记述得自相矛盾 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一条必须提及《汉书?地理志》上记载:“伯益知禽兽《后汉书》上则说得更明确:“伯益综声于鸟语这与中国最早的史籍《尚书》上所言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表达得是同一个意思《国语?郑语》上还进一步证实:伯益能议百物,以佐帝舜伯益来自东夷少吴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记述,其实是向我们透露着这样的信息:伯益是我国上古时期的语言学家,他来自少数民族,通晓多种少数民族的语言正是伯益的这一长处,加强了大禹与众多少数民族部落的交流大禹治水,动则几十万人的大工程要让当地这些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思想观念的民族和部落,都齐心协力地来配合大禹的治水工程,需要花费多少口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