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浪游者的夜歌.ppt

1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2296515
  • 上传时间:2018-08-2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72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外国诗歌(三)浪游者的夜歌歌德1.积累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说出你对诗里所体现的人生哲理的 思考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的诗人、 小说家、剧作家,古典主义代表人物, 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代表作: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浮士德》与《荷马史诗》、但丁的《 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 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歌德是公认的世界文学巨匠之一,恩格 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是文学 领域里“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生平与创作道路 (1749-1832)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处于历史大变动的时代 他是这一时代的产儿和见证 1.早期创作: 狂飙突进时期(1765—1775) 学习习年代和狂飙飙突进时进时 期(1765-1775):1765 年歌德到莱比锡锡大学学习习法律,1770年去斯特莱 斯堡继续读继续读 法律,翌年获获法学博士学位1770年 9月与德国狂飙飙突进进运动纲领动纲领 的制定者赫尔德结结 识识,在其影响下,他写出优优美的抒情诗诗《欢欢会与 离别别》《五月之歌》《野地上的小玫瑰》等,开 创创了德国抒情诗诗的新时时代书书信体小说说《少年维维 特之烦恼烦恼 》发发表后引起青年人的强烈共鸣鸣,立即 风风靡欧洲,奠定了歌德在国际际文坛坛的地位。

      生平与创作道路 (1749-1832)2.魏玛前期(1775~1786):1775年歌德应魏玛 公国公爵的邀请来到魏玛,担任国务参议员等许 多职务,1782年获得贵族身分他的职责有领 导矿山开发、管理交通、领导军事到负责水利、 掌管财政等等,此外还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繁 忙的公务,浮华的宫廷应酬和爱情的挫折,使他 无法得到创作所需要的安静和时间和狂飙突进 时期相比,他这时期的诗歌趋于平稳,对自然和 人生由热情的歌颂转变为深入的观察和探索以及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浪游者的夜歌》就是 作于这个时期生平与创作道路 (1749-1832)3.意大利之行和法国大革命时期(1786~1793) : 歌德为了摆脱使他感到厌倦和苦闷的宫廷生 活,悄然去意大利旅行意大利明媚的风光和完 美的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使他陶醉1788年6月歌 德从意大利回到魏玛,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只担 任剧院总监,兼管矿业同年与女工克莉斯蒂安 娜相爱并同居,1806年正式结婚意大利之行 使他的诗风起了很大变化他不再通过骚动不安 的情绪来表现自然的原始力和激动的呐喊,而是 追求古代希腊罗马艺术中体现的宁静、纯朴、和 谐的美,以改造人的个性。

      生平与创作道路 (1749-1832)4.和席勒合作时期(1794~1805):1794年歌德 与席勒结交,两人从此频繁交往,密切合作他 们的性格观点虽然不同,但互相取长补短,彼此 都受益匪浅直至1805年席勒逝世的10年,是 歌德继狂飙突进时期后的第二个创作丰收期除 两人合作创作的《讽刺短诗》及许多叙事谣曲外 ,歌德还写了许多重要的哲理诗和表达文艺观点 的诗,完成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 《浮士德》第一部这便是文学史上狭义的德国 古典文学时期,又称魏玛古典文学时期 生平与创作道路 (1749-1832)5.晚年时期(1805-1832) :1805年5月9日席 勒的逝世对歌德是个巨大的打击,他觉得自己失 去了“生命的一半”,创作受到很大影响后来他 重新振作起来,写出《十四行诗》,从1813年 起歌德就研究阿拉伯、波斯的诗歌以及中国、印 度的文学和哲学1814年~1815年到德国南部 旅行又使他恢复了青春,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后又加以补充,共240首,形成了《西东合集》 这部重要的诗集是诗人把西方和东方文化结合 起来,融为一体的出色的努力 • 1816年歌德的夫人逝世这以后他潜心创作,完 成了最重要的几部作品。

      诗剧《浮士德》是他的 代表作写成时间历经60年作品取材于16世纪 关于浮士德的传说主人公的一生经历了书斋生 活的知识悲剧,和魔鬼靡非斯特订约后,在魔鬼 的引导下又经历了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 剧和事业悲剧等阶段,从“小世界”到“大世界”, 最后在改造自然的事业中得到满足,在悟出人生 真谛的瞬间死去这是一位一心摆脱狭隘环境、 不断探索真理、追求崇高理想的巨人形象,他的 一生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300年 文化发展的历程作品也因而跟荷马史诗、但丁 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 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初读感知• 1.结合具体诗句,说说第一首诗传达了什么 样的情感?写《浪游者的夜歌》时歌德的情况 1775年歌德应邀到魏玛公国工作试想:一个狂 飙突进时代的诗人处理一些军事、交通、水利等 事务,又陷于宫廷里人事的倾轧和落后保守势力 的纠缠之中,他需要不断克制自己,以极大的耐 力来应付,因而其工作热忱渐渐减退 繁忙的公务,浮华的宫廷应酬和爱情的挫折,使 歌德无法得到创作所需要的安静和时间诗中所传达出的正是诗人内心对安宁、和平的 向往之情这首诗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 先指明心中的安宁与平静能给人带来的影响,它“息 灭一切烦恼伤悲”,它能给人以“双重安慰”,后四句 则是对和平宁静的热切呼唤,“来进驻我的胸中”不 正是诗人的最真挚的情感流露吗?诗开头的“你”指的是天主所赐的心中的 和平与安宁,歌德时常要离群索居住到山里 去,因此而得到“浪游者”的绰号。

      这两篇人 生思考的诗篇都是夜游山里所作从歌德的生平看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隐 者,他有很多社会工作与社会活动,但他又 时常厌倦黑暗的官场和繁重的事务,他想逃 脱,也许只有大自然和书斋才能使他获得宁 静与安宁2.第二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它们具有怎样的 特点?面对如此景物,诗人的感受如何?• 从“群峰”、“树梢”、“栖鸟”三个意象到“你”正是从由高 及低、由远及近、从自然到人来展开,突出了“静”的特 点先从峰顶之上的天空写起,给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 ;继而写到树木,但不写树木而写树梢,则有一种细致 入微的效果,进一步烘托出“安静”的绝对;再写隐没在 林中的鸟儿;最后仿佛一声感叹,人也要在万籁俱静中 休息了 • 感受:诗人站在无人迹的山顶,在一片静寂的大自然中 获得了内心的宁静,感觉自己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与自 然息息相通• 3.你怎样理解《浪游者的夜歌(二)》结尾 处 “安息”的含义? • 歌德31岁写下此诗时,大概主要指恢复心灵 的宁静,因为他正当盛年;64岁他曾大病一 场,二次上山读题壁诗,歌德自己对那个词 理解为“死亡”的成分该是居多了;82岁,他 病逝的前一年,第三次登山读其诗,他想到 的可能是永远的休息——死亡。

      他把读者领 入了一个寥廓寂静的宇宙中处身于一片死 静之时,我们会领悟到一个更庄严、更永久 、更深更大的静——死也许正是德语中“安 息”一词的多义性,造成这首诗多层次的丰富 内涵,使其成为了经典这首诗虽然短小,但由于其独特的魅力 迅速传遍了世界被译成各种文字四处吟咏 并被谱上曲子广为传唱这首诗,正像海涅说的那样:“……有 一种不可思议的,无法言传的魔力那和谐 的诗句像一个温柔的情人一样缠住你的心, 用它的思想吻你,用它的词句拥抱你写作特点: (1)第一首用呼告的形式乞求上天给他以甘 美的和平,文章感情真挚,情感强烈 (2)诗歌形式美与意境美俱佳形式上,采 用四二循环式,不仅整齐,而且错落有致 意境上,创造了一个深邃辽阔、万籁俱寂的 境界意象选取上,由大到小,由远及近 群峰、微风,是宏观之景,是远景栖鸟、 你,是点,是近景意象的变换,表现出空 间美和时间美,意境深远,韵味悠长诗歌 虽然短小,却是抒情诗中的绝唱和精品曾 被舒伯特、李斯特等谱曲演奏,广为流传第一首是与上天对话,乞求上天赐他安宁这是歌德 27岁时的作品,青年的歌德已经从“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走 了出来,他希望“甘美的和平”,来进驻他的胸中。

      第二首是歌德1780年9月的一天深夜,在吉息尔汉山山 顶,31岁的德国诗人歌德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心灵让山川 的灵气浸润,用铅笔在山顶木屋的墙壁上写下了以后成为 名篇的一首短诗《浪游者的夜歌》:三十年后,歌德六十 一岁之时,他第二次来到山顶木屋中,一边咏诵旧作,一 边用铅笔将壁上题诗的笔迹加深又过了二十年后的一八 三一年八月,歌德八十一岁之时,他再次重游旧地,重读 旧日题诗,感慨万千,自言自语地念着自己这首诗的最后 两行:(稍待,你也安息)歌德缓缓地离开了木屋次 年三月,诗人便溘然而逝这首37音节的短诗,成了诗人 的绝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