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用学概论.ppt

102页
  • 卖家[上传人]:e****s
  • 文档编号:320686642
  • 上传时间:2022-07-0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79MB
  • / 10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语用学概论语用学概论 语用学概论语用学概论 第一章 什么是语用学第二章 指示语第三章 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第四章 礼貌的语用研究第五章 前提关系第六章 言语行为第七章 关联理论第八章 形式与结构的语用研究第九章 会话的语用研究第十章 跨文化语用研究什么是语用学什么是语用学第一章第一章 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是对语言的动态描写与解释最笼统的定义就是“从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决定了不同的定义:1.语用学研究语言结构中被语法化或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2.语用学研究语义学理论不涉及的意义的方方面面3.语用学研究语言理解所必须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4.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者将语句和恰当使用该语句的语境结合起来的能力 1.2 1.2 语用学研究对象:语用学研究对象:A A 意向性意向性B B 会话原则或含意会话原则或含意C C 前提前提D D交际是如何进行管理的交际是如何进行管理的E E 意义表达的恰当性意义表达的恰当性F F 说话人和听话人选择意义说话人和听话人选择意义指示语指示语第二章第二章 2.1 2.1 指示语的分类指示语的分类人称指示人称指示( (如:如:me, you, him, she)me, you, him, she)空间指示空间指示( (如:如:here, there, upstairs)here, there, upstairs)时间指示时间指示( (如如 : now, then ) : now, then )话语指示话语指示 ( (在说话或行文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词汇或语法手段来传达话语中某部分或某方面的指在说话或行文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词汇或语法手段来传达话语中某部分或某方面的指示信息。

      示信息社交指示社交指示(社交指示体现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种种言语手段之中,意在适应社交现场的不社交指示体现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种种言语手段之中,意在适应社交现场的不同需要,在话语中恰当地表达各自的言语行为同需要,在话语中恰当地表达各自的言语行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第三章第三章 3.1 3.1 语用含意语用含意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句子本身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即话语)表达的实际意义有时是不同的后者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语用含义3.2 3.2 合作原则合作原则 一、格莱斯的合作原则A 量准则(包含不超出所需信息)B 质准则 (真实性 )C关系准则 (有关联)D方式准则(简练 、不晦、不歧) 二、格林对合作原则的重释A. A. 量准则量准则(a) 行为者会尽可能多做事情,以实现当前目标b) 行为者不会做超出需要的事情B. B. 质准则质准则:行为者不会欺骗对方因此,行为者会尽量说真话a) 行为者不会说自认为虚假的事情b) 行为者不会说缺乏足够证据的事情C. C. 关系准则关系准则:行为者的行为将会与他的意图有关、有联系D. D. 方式准则方式准则:行为者会对有共同目标的对方清楚地表现自己的行为。

      三、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三、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第一类:说话的一方悄悄地、不让听话人发觉地违反合作原则,从而将听话人引入歧途,上当受骗第二类:说话人宣布不愿合作,不遵守准则如果有人向他提问,他会表示不愿作答,或者表示他不能说更多的话第三类:说话人可能面临一种顾此失彼的局面第四类:说话人可能有意不遵守某一准则,但他相信听话人会觉察出这一点,并认为他仍会继续合作;而听话人也知道,说话人并不存心让他受蒙蔽此外,言语交际中的委婉语、夸张和讽刺等现象都违反了质准则,以避免直接地、公开地讲述某事 3.3 会话含意当说话人明示地或故意地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一准则时,就可能产生会话含意会话含意的种类 (一般和特殊)一般:指说话人在遵守合作原则的某项准则时,在话语中通常带有的某种含意特殊会话含意:特殊含意指在会话中交际一方明显地或有意地违反合作原则的某项准则,依靠特殊的语境知识所推理出来的绘画含意,从而迫使另一方推导出话语的含意A: 哇!好美!B:这是以前暗恋我的那个女孩儿!A:你把设成桌面啦?!B:不后悔!礼貌的礼貌的语用研究语用研究第四章第四章 4.1 4.1 礼貌的界定礼貌的界定1. 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2. 敬重(通过语法表现出来的)3. 语体4. 一种语用现象 重点:不能脱离语境去谈礼貌,语言形式不能孤立地决定言语行为是否礼貌,而是重点:不能脱离语境去谈礼貌,语言形式不能孤立地决定言语行为是否礼貌,而是“语言形式语言形式+ +话语的语境话语的语境+ +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4.2 4.2 莱可夫的礼貌规则莱可夫的礼貌规则1973 politeneess rules1973 politeneess rules规则 1:不要强求于人 (双方权势地位不均等的场合)规则 2:给对方留有余地 (双方权力地位平等社交关系不密切)规则 3:增进相互间的友情 (好友亲密朋友甚至恋人之间)4.3 4.3 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与面子观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与面子观包括三个基本概念:一、面子 二、威胁面子的行为 (FTA)三、礼貌策略(包括下三方面) 1. 直接性策略 2. 正面礼貌策略 3. 负面礼貌策略 4. 间接性策略 5. 放弃实施威胁面子的行为但有四大缺点:一、将面子视为一种自我形象而非中国文化条件下的公共形象二、汉语中的面子不存在负面面子三、不能很好地解释美国人和中国人对赞誉性话语采用的策略所存在的 差异四、不能利用相同的标准去区分威胁面子的行为和礼貌策略多年来,很多学者认为,利奇提出的礼貌模式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道理4.5 4.5 利奇的礼貌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 1. 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a.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b. 尽量多使别人收益。

      2. 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a. 尽量少使自己收益; b. 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 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a. 尽量少贬低别人; b. 尽量多赞誉别人 4. 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a. 尽量少赞誉自己; b.尽量多贬低自己 5. 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a.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b. 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 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a.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b.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4.5.1 4.5.1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关系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关系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关系是互为益补的关系,体现在:1. 言语交际中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违反合作原则,就是出自礼貌的需要E.g.:Mr. X is command of English is excellent, and his attendance at tutorials has been regular.2. 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使用反语,让听话人推导出他的语用含意反语的使用也是出自于恪守礼貌原则并认为,“如果你必须触犯别人,骑马要做到避免同礼貌原则相悖。

      John has just borrowed your bike. Well, I like that. (反语)3. 说话人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也是出自恪守礼貌原则 How do you like my painting? I don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I am afraid.4. 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往往也是出自礼貌上的需要 (短评长了说)4.5.2 4.5.2 礼貌原则的特征礼貌原则的特征1. 级别性2. 冲突性 a. 得体准a则与慷慨准则 b. 谦逊准则与一致准则冲突 c. 一致准则与一致准则冲突3. 合适性 a. 根据谈话内容内容确定合适的礼貌方式 b. 根据谈话对象对象确定合适的礼貌方式 c. 根据谈话场合场合确定合适的礼貌方式4.6 FTA4.6 FTA现象与调控策略现象与调控策略A. “利益中心”语用原则说话人(利益最小化) 听话人(利益最大化)B. FTA现象 交际双方遵守“合作原则”但也不能违背“礼貌原则”,使“利益中心”偏向听话人使交际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但某些言语行为本身存在潜在的威胁,若不可避免要使用FTA时,说话人需要努力降低其威胁力度,以让“利益中心偏向听话人,最大程度地向对方表示礼貌。

      要降低FTA威胁或伤害面子的力度,说话人必须采用下页的调控策略:4.6.2 4.6.2 调控策略调控策略A 运用语用移情人称指示语:同学们,要记住,我们我们是大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B 运用模糊限制词语Your coat was dirty.Your coat was a little bit a little bit dirty.C 运用礼貌标记词please等直接 不太礼貌间接更加礼貌前提关系前提关系逻辑语义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逻辑语义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五章第五章 5.1 5.1 前提、含意、蕴涵和断言前提、含意、蕴涵和断言前提是言语交际双方一致的共有知识,或至少是听到话语之后总能够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含意的获取必须依靠话语的语境信息以及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也即含意的推理不能仅仅靠一个独立的语句判断蕴涵与前提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采用“否定检验法”蕴涵经受不住否定检验,但前提却能够经受否定检验为了认识前提前提5.2. 5.2. 前提的语义分析前提的语义分析前提关系的逻辑语义:A. 前提决定于人们普遍接受的逻辑语义B. 语句的前提不能为假,如果前提为假,语句就毫无意义C. 对语句加以否定或提出疑问都不会否定前提,换句话说,如果语句为假,或怀疑语句的真假,反而更说明前提为真。

      D. 前提关系会受到语句焦点的影响,语句焦点不同,前提就会发生变化5.3 5.3 前提触发语前提触发语A. 各类动词 1. 含蓄动词 (implicative verbs): manage, forget, happen 2. 叙实动词 (factive verbs): regret, realize, know, be aware that 3. 状态变化动词(change-of-state verbs) : stop, begin, continue 4. 评价动词 (verbs of judging): criticize, charge, accuse, blameB. 限定性结构或修饰性词语, 如: another, only, even, either, againC. 短语或分句,如时间状语从句、比较短语或分句、非真实条件句、非限定性从句、分裂句、疑问句D. 汉语的触发语大致相同,如:又,也,再5.4 5.4 语义前提的特征语义前提的特征( (语义学角度语义学角度) )1. 前提是一种语义上的蕴涵或语用上的设定,而不是通过陈述句的断言、疑问句的提问或祈使句的命令等方式表现出来的。

      2. 与某一词语或结构有关的前提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是不会改变或取消的3. 在语句前后不存在明显自相矛盾的情况下,前提是不能取消的4. 前提可以表示非客观的虚拟事实,即表示一种设定情况 5.5 5.5 前提语义分析的缺陷前提语义分析的缺陷A. 从逻辑语义方面分析,语言学的前提关系指的是不管句子是真还是假,前提仍为真但是,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表明,这种前提关系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会消失或被取消B. 逻辑语义的前提关系在复合句中那样准确表现出来,这一点也说明前提归根结底是一个语用的问题C. 否定检验法的不足5.6 5.6 前提的语用分析前提的语用分析 1. 可取消性 前提是一种推理关系,因此它和语用含意一样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是可以消失的,也即具有可取消性(defeasibility)2.投射问题 (两种情况) A. 分句嵌入到主句形成复合句后,分句的前提继续存在、被保留在这种情况下,分句的前提被投射到了整个语句蕴涵关系却被否定了) Its possible Its possible t。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