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产业定位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doc
43页1构筑“雁行”产业集群 实施梯度开发战略──百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一部分 百色市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一、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一)产业发展阶段和动力回顾解放前,百色市的工业基本上是小手工业,工业基础十分落后解放后,百色市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八五”以来,百色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初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产业体系,成为了广西重要的甘蔗生产、制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造纸工业基地2003 年百色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7.1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6%,增速居全区第二位,为1998 年以来的最快速度特别是第二产业,增速达到 25.5%三次产业结构为29.9:35.9:34.2,首次从以前的“一三二”型(其中 2002 年为“三一二”型)调整为“二三一”型,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重大突破从 1978 年到2003 年,GDP 增长了 26 倍,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年均递增率是 14.12%总的来看,百色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是,整体水平仍居广西的后列,2002 年百色的人均 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广西的 76.0%、65.5%、67.1%和 66.1%。
1、发展阶段(1)依据产业结构演变进行划分改革开放后到现在,百色的经济发展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角度可以分成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 年~1990 年,即改革开放后到‘七五’末期)——“农业2主导发展阶段”:一是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第二产业比重一直在20%以下,二是在 1978 到 1990 的 12 年中,GDP 增长了 276%(未扣除价格因素,除特别指明,下同) ,其中农业拉动增长 129%,贡献率为 46.62 %;第二产业拉动增长 53%,贡献率为 19.19 %;第三产业拉动增长 94%,贡献率为34.19 %农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三次产业中接近半壁江山第二阶段(1991 年~2000 年,即‘八五’和‘九五’期间)——“工业稳步发展阶段”:一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 50%以下,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然在还在 40~50%的区间内;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一直在 20%以上运行二是在这 10 年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稳步发挥出来,对 GDP 的增长贡献达到 31%,远远超过上一阶段的 19.19%,当然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仍然还排在第一位,对 GDP 的增长贡献达到 37%。
第三阶段(2001 年~2003 年,即“十五”头三年)——“工业主导发展阶段”:随着“工业立市”战略的实施,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一是第一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到 4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突破 30%二是在这 3 年中,第二产业对 GDP 增长的贡献达到 55%,农业的贡献率只有 4%,其余为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 4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三次产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预计这种形态还将继续下去改 革 开 放 后 百 色 GDP增 长 情 况0.00500000.001000000.001500000.002000000.00年 份GDPGDP 61538.00 67439.00 105572.0231430.0779477.01200224.1321695.1442400.1671344.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3改 革 开 放 后 产 业 结 构 演 变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19781980 198519901991 19921993 199419951996 19971998 199920002001 20022003一 产 二 产 三 产(2)依据投资率进行划分依据投资率的大小和变化可以将改革开放后百色市的经济增长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 年)——“起飞阶段”:投资率持续上升,最高的1993 年达到 44.44%,高过当时的全国水平(43.4%)和广西水平(31.9%)由于投资方向主要在工业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导致该阶段农业比重下降了 20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 8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 12 个百分点由于工业的发展未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而且由于区位条件的限制,在全国外向型经济主导发展的阶段,本地工业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从而导致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幅度远大于第二产业,这是一种‘早熟’化的产业结构形态第二阶段(1994~1997 年)——“调整阶段”:由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实施,本地区的投资率也见顶回落,最低只有 14.15%,为最高年份的 30%第三阶段(1998~2003 年)——“再次起飞阶段”:从 1998 年开始,投资率触底反转,呈现逐年上升之势,2003 年达到 45.66%,为历史最高位也正是投资率的回升促成了 21 世纪百色经济的再次腾飞,连续两年 GDP 呈两位数增长,而且增速越来越高,2002 年较上年增长 11.3%,2003 年较上年增长 12.6%另外由于工业投资的加大,产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从“一三二”转变为“二三一” 。
4全 社 会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额 /GDP( %)0.0010.0020.0030.0040.0050.0019781980 198519901991 19921993 199419951996 19971998 199920002001 20022003说明:1978 年到 1990 年为国有固定资产投资额与 GDP 的比重2、发展动力从三次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摆在第一位的是工业,从1978 年到 2003 年,未扣除价格变动因素的 GDP 增长了 26.16 倍,其中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拉动的增长是 9.58 倍,占 36.62%,第三产业拉动的增长是9.11 倍,占 34.82%,农业拉动的增长是 7.47 倍,占 28.56%工业化是过去增长的第一动力作为一个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地区,工业化也是未来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发展的基础,正确的发展政策制定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保障二) 、产业现状1、总体情况2003 年百色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7.13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9.9:35.9:34.2其中,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 76.76 亿元,实现增加值49.89 亿元,较上年增长 3.4%。
农业种养结构、品种结构进一步改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调整为 1:0.29:0.38农产品优质品率进一步提高,其中优质水稻播种面积比重达 40.07%区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成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工业生产围绕“铝电结合、林纸结合、煤电结合、矿电结合” ,发挥优势,5取得突破2003 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 45.11 亿元,比上年增长 27.8%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 29.72 亿元(比重为 65.88%) ,较上年增长 32.6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为 27.74 亿元(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为 61.50%) ,增长 36.12%,增速最大从比重和增速来看,百色地区现状工业发展呈典型的公有企业和大企业导向型进一步分析工业内部结构,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 4.35 亿元,增长 15.93%;重工业增加值 25.37 亿元,增长 42.93%,重工业比重为85.36%,从重工业比重和增速远远超过轻工业看,百色地区现在的工业发展呈典型的重工业导向型进一步分析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各行业增长情况,增幅较大的行业见下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序号 行业 增长(%) 备注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8.482 金属制品业 122.00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6.60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 36.725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1.46在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和批发、零售、餐饮合计比重接近 44%,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的比重还很低表 2003 年百色市第三产业构成序号 行业 增加值(万元) 比重(%)1 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 120433.00 21.06 2 批发、零售、餐饮业 129914.00 22.71 3 金融保险业 40985.00 7.17 4 房地产业 19261.00 3.37 5 其他服务业 261410.00 45.71 合计 571993.00 100.0062、各县(区)情况见基础资料汇编3、结论(1) 、改革开放以来,拉动右江河谷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和第三产业,只有田阳主要是靠农业带动的南部山区三个县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力量均来自农业,北部山区除了隆林县,其余 4 县的发展动力也主要是来自农业2) 、从增长速度来看,河谷地区高于南部和北部,北部又高于南部;那坡的增长速度最低,其次是乐业。
增长速度具强烈的交通干道和城市中心指向性3) 、从产业结构来看,河谷地区除了田阳县为“一三二”形态外,其余三县(区)处在工业产业为主导(平果)或服务业为主导(右江区和田东县)的形态而南部地区三个县的现状产业结构均为“一三二”格局,基本还处在农业社会形态;北部 5 县除了隆林县(‘二一三’ )外,其余四县现状产业结构与南部一样,均为“一三二”格局4) 、进入 21 世纪后,南部和北部山区也开始大力发展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的采掘业和加工业,其结果是这些山区县的 GDP 和工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均有企稳向上扩大的迹象这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想将河谷地区做大,如何协调三大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利益分配问题5) 、右江河谷地区的右江区和田东县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出现“三二一”(右江区)或“三一二”形态,这并不代表这两个县(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或服务社会阶段了,相反这正是工业化发展不足而导致的产业结构‘早熟’结果6) 、从工业主导行业来看,河谷地区的工业行业附加值和加工度均高过南部和北部地区;南部和北部的工业主要是利用本地资源(矿藏、水能、特色农林产品等)的初加工业7)正是由于河谷地区、南部山区和北部山区各自的发展动力、产业现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的差异,可以将上述三个地区划分成三个板7块,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各个板块的差异性以及板块内部各县(区)的共性。
——右江板块,包括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和平果县,共 4 县(区) ;——南部板块,包括德保县、靖西县和那坡县,共 3 县;——北部板块,包括凌云县、乐业县、田林县、西林县和隆林县,共 5 县三) 、产业特征1、区域性特色行业明显以 1999 年百色市规模以上工业构成为例,仅“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一个行业占的比重就达到 43.33%,与第二大行业“食品加工业”一起合计占到工业总产值的 57.5%,前五个行业累计比重为 78.35%,特色行业、支柱行业和主导行业非常明显到 2002 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第一行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到 59%,与第二大行业“食品加工业”合计约占75%,工业的特色化进一步加强表 1999 年百色市规模以上工业内部构成 序号 行业 工业总产值(当年 价,千元) 比重(%)采掘业: 1 煤炭采选业 127496 2.39 2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6685 0.69 3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27796 2.40 4 非金属矿采选业 3164 0.06 制造业: 5 食品加工业 755151 14.17 6 食品制造业 38081 0.71 7 饮料制造业 117140 2.20 8 烟草加工业 1500 0.03 9 纺织业 42190 0.79 10 家具制造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