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又迅速地暗淡了下去.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44508781
  • 上传时间:2018-06-0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07.62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辛亥革命的挽歌 ——鲁迅《哀范君三章》史实证析 段 段 炼炼 [提 要]《哀范君三章》是鲁迅在辛亥革命之际所写下的感人诗篇从对范爱农悲剧的思 考,鲁迅开始了对新的救国道路的探索立人、国民性、唤起民众……鲁迅投入了新的战 斗 《艾范君三章》不仅是缅怀范爱农的悼诗,更是辛亥革命的一曲挽歌 [关键词] 鲁迅 范爱农 挽歌 《哀范君三章》是鲁迅于 1912 年 7 月 22 日夜在闻知友人范爱农溺水而逝的消息后写 下的悼亡诗篇最初以“黄棘”的笔名发表于 1912 年 8 月 21 日绍兴《民兴日报》上 辛亥革命这场 20 世纪初席卷中国大地的风暴与鲁迅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小说如《狂人 日记》 、 《阿 Q 正传》 、 《药》 、 《头发的故事》 、 《风波》等大都以辛亥前后的东南社会为背景, 以辛亥革命为题材 在这些小说中鲁迅剖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问 题但是这些作品都是在鲁迅经历了革命的失败,经过一段时期深刻的反思而得出的结论 ① 辛亥前后鲁迅所留下的文字并不多,事涉辛亥革命的更属凤毛麟角 ② 因此《哀范君三章》 为我们了解当时鲁迅的真实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本文仅就《哀范君三章》的有关史实试 图作一些浅显的证析 一一 1912 年,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的历史时期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延续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依然强大的封建反动势力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 在略为喘息之后如 同天边反扑而来的乌云时时刻刻威胁着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在 巨大的压力下被迫辞职, 代表着封建复辟势力的袁世凯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一时间满 清旧臣占据了中央政府,重建封建帝制的阴谋正在暗中秘密酝酿 同时,帝国主义列强也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中国时局的发展混乱的局势提供了列强进 一步掠夺中国资源和财富的有利时机1912 年 5 月,英国武装入侵西藏;6 月,沙俄铁骑踏 开新疆大门;日本、德国又接踵而至……在内外交困之中,辛亥革命所带给中国的希望之光 又迅速地暗淡了下去 1911 年 11 月 5 日,杭州光复绍兴官府惶恐万分, “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 皇然若丧家之狗,将小辫子盘在头顶上” , ③ 密谋着对策11 月 6 日,绍兴宣布独立第二 ① 有中国近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之称的《狂人日记》写于 1918 年 4 月,离辛亥武昌首义也有近七年之久。

      ① 鲁迅辛亥时期涉及革命的文章今仅见文言短篇小说 《怀旧》 、 短文 《 〈越铎〉 出世辞》 、 诗歌 《哀范君三章》 , 及《军界痛言》等佚文 ② 鲁迅: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见《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年第 1 版2 天,即 11 月 7 日,范爱农就兴高采烈地拉着鲁迅“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 ① “走了一通满 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② 当 时, 武昌首义之后各地所建立的革命政权大多被立宪派所篡夺, 如原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 协协统(即旅长)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曾赞成杀害鉴湖女侠秋瑾的旧官僚、立 宪预备会的汤寿潜被推举为浙江省都督; 而绍兴在独立之后原绍兴知府程赞清则摇身一变成 了绍兴军政分府府长,曾力主“平毁秋墓”后隐匿于绍兴的原浙江巡抚衙门刑名师爷章介眉 出任军政分府治安科长, “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 , ③ 都开始 “咸于维新”了 当然,民国肇始总还是要有一些新气象的11 月,鲁迅和范爱农的老相识、革命党人 王金发率领着数百名革命军在民众一片“革命胜利” 、 “中国万岁”的欢呼声中进了绍兴城。

      进城伊始,王金发立即改组了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分府,自任都督,逮捕了章介眉 ④ 继而 又宣布免除一年钱粮、崇平价米等与民生息的政策,颁发安民通告十则同时,王金发还接 见了鲁迅、范爱农等一批旧日的朋友作为新政之一,王金发任命鲁迅为浙江山会初级师范 学堂监督,并给予校款二百元鲁迅又介绍范爱农出任学堂学监一职但好景不长, “绿林 大学出身”的王金发刚进城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 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⑤ 不久,越社负责人、以前的学生宋紫佩来拜访鲁迅,提出办一份报纸来监督绍兴军政 分府, 希望发起人能借重鲁迅、 陈子英、 孙德清等人的名字 鉴于王金发等革命党人的兑变, 鲁迅答应了这个请求,并建议报纸命名为《越铎日报》 铎,原指大铜铃,后泛指警钟鲁 迅希望新办的报纸能使王金发等人警醒1912 年 1 月 3 日, 《越铎日报》第一期出版在创 刊号上鲁迅以“黄棘”的笔名发表了《 〈越铎〉出世辞》一文,文章热情地歌颂了辛亥革命: “国士桓桓,则首举义旗于鄂诸出响应,涛起风从,华夏故物,光复太半,东南大府,亦 赫然归其主人。

      ” ⑥ 但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再一次使鲁迅看清了这场革命的本质 对于这份“开首就骂军政府和那里面的人员;此后是骂都督,都督的亲戚、同乡、姨太 太” ⑦ 的《越铎日报》 ,王金发渐渐有了怒意他不仅送了五百元钱贿赂报馆,甚至传言要用 手枪打死鲁迅等人1912 年 3 月, 《越铎日报》馆终于被一群士兵捣毁,报刊发起人之一孙 德清的大腿上还挨了一枪刺 ⑧ 与此同时,鲁迅因批评报社某些人员接受王金发的贿赂而与 他们发生分歧此时山会师范学堂的经费也因王金发的“怒意” 而断了来源这些情形促 使鲁迅决意离开故乡绍兴 这时正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部总长时在部中工作的许 寿裳向蔡元培极力举荐鲁迅, 于是蔡元培便托许寿裳延聘鲁迅来教育部工作 对于鲁迅赴南 京教育部任职,范爱农也很赞成,但感于老友的远离还是觉得颇为凄凉,说: “这里又是这 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 ⑨ 二二 ①①①①①① 鲁迅: 《范爱农》 ,见《朝华夕拾》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年第 1 版 ④ 章介眉被捕后当即以“毁家纡难”的名义, “捐献”了若干财产,获得保释脱身之后,章介眉赴北京任 袁世凯政府财政咨议、财政部秘书等职,并投书内政部控告王金发,要求发还充公的财产。

      参见鲁迅: 《论 “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⑥ 鲁迅: 《〈越铎〉出世辞》 ,见《集外集拾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年第 1 版 ⑧ 参见鲁迅: 《范爱农》 3 范爱农(1883—1912) ,名肇基,字斯年,号蔼农浙江绍兴皇甫庄人,1883 年 4 月 9 日(清光绪九年三月初三)诞生在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中范爱农 3 岁丧父,5 岁丧母,与 妹妹范云姑靠祖母抚养成人范爱农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徐锡麟任该校副办(副校 长) ,兼算学、测绘、体操教习徐锡麟的教诲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 异,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才生,也是徐锡麟的得意门生之一 1905 年冬,范爱农随徐锡麟夫妇及陈伯平、马宗汉等人赴日本留学当时正在日本学 习的鲁迅曾应陈子英之约前往横滨迎接,就在这时开始与范爱农相识见面之际,由于一些 琐碎的小事,鲁迅与范爱农之间产生了误会 ① 1907 年,徐锡麟、秋瑾等人因起义失败而惨遭满清政府杀害消息传到日本,群情激 奋 留日学生秘密开会, 决定派一位同情中国革命的日籍人士前往绍兴去接徐锡麟的眷属来 日同时举行集会,悼念徐锡麟、秋瑾诸先烈,谴责满清政府的暴行。

      在会上,鲁迅等人提 议“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 ② 但是这一主张立即遭到了范爱农的反对鲁迅 “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 , ③ “觉得这范爱农离奇, 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认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 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④ 可见当时争执是很激烈的其实两人 之间的分歧主要还是由于误会而造成的,范爱农的冷漠自有他难言的苦衷就在 1907 年 7 月 15 日(农历六月初六)秋瑾烈士在绍兴殉难的那一天,两江总督端方给满清政府驻日使 臣杨枢发了一份密电,全文如下: 东京,清国使署杨大臣鉴:瀛,逆匪徐锡麟之弟徐伟供称,同党沈钧业,号馥孙, 浙绍人,系早稻田学生,现寓牛 区东乡方家;又会稽人范肇基,号爱农,在物 理学校,均有通逆谋乱确据祈随时密察两生举动,不论其何时回国,先期电知, 以便设法密拿切勿稍露痕迹,为要 ⑤ 范爱农既是被满清政府“暗察举动”并“设法密拿”的“逆匪同党” ,他的一言一行必 须更为谨慎小心况且在他看来,向残暴的满清政府发什么通电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 “杀 的杀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 ⑥ 这当然是范爱农在悲愤之际所说的偏激之辞 后来,范爱农因祖母病故不得不回到绍兴老家虽然满清政府没有对范爱农施以毒手, 但终因他是徐锡麟的得意门生,又是“有通逆谋乱确据”的“逆匪同党” ,故“受着轻蔑, 排挤,迫害,几乎无地可容” ⑦ 1910 年夏,范爱农因不愿与有谋害秋瑾烈士之嫌的代理监 督杜海生共事,辞去绍兴府中学堂舍监一职是年 8 月 15 日,鲁迅在给许寿裳的信中写道: “前校长蒋姓,去如脱兔,海生检其文件,则凡关于教育者, 竟无片楮,即时间表亦复无有, 君试思天下有如此学校不?仆意此必范蔼农所毁以窘来者耳 斯人状如地总能如是也 ” ⑧ 离 开学堂之后,范爱农只好回到皇甫庄“躲在乡下,教几个小学生糊口” ① 1910 年 8 月,鲁迅应邀回到绍兴,在绍兴府中学堂任监学兼博物教员这一年,他与 范爱农又见面了自此,范爱农每次进城必定拜访鲁迅通过进一步的了解,以前的误会尽 释,两人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绍兴光复之后,鲁迅介绍范爱农出任山会师范初级学堂监学,共同从事革命运动但 ① 参见鲁迅: 《范爱农》 ②②②②②② 鲁迅: 《范爱农》 ,见《朝华夕拾》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年第 1 版。

      ⑤ 见《辛亥革命》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第一版,第 153—154 页 ⑧ 见《鲁迅书信集》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 年第 1 版,第 5 页4 是王金发所领导的绍兴军政分府让鲁迅、范爱农甚感失望1912 年 3 月在鲁迅离绍赴宁任 职后不久, 范爱农给鲁迅写了一封信, 由于此信反映了当时绍兴的政治环境和范爱农的坚强 性格,兹抄录如下: 豫才先生大鉴:晤经子渊,暨接陈子英函,知大驾已自南京回,听说南京一 切措施与杭绍鲁卫,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 死而已,端无生理弟于旧历正月二十一日动身来杭,自知不善趋承,断无谋生 机会,未能抛得西湖去,故来此小作勾留耳现承傅励臣函邀担任师校监学事, 虽未允他,拟阳月杪返绍一看,为偷生计,如可共事,或暂任数月罗扬伯居然 做第一科课长,足见实至名归,学养优美朱幼溪亦得列入学务科员,何莫非志 趣过人,后来居上,羡煞羡煞令弟想已来杭,弟拟明日前往一访相见不远, 诸容面陈,专此敬请著安弟范斯年叩,廿七号 《越铎》事变至此,恨恨,前言 调和,光景绝望矣 ② 此后不久,范爱农被山会师范学堂新任监督、绍兴孔学会会长傅励臣及该校职员、绍 兴自由党头目何几仲等人排挤出学校。

      一时之间范爱农和他的妻儿衣食无着,只好寄食于 旧日留学日本时的同学、时任浙江军政府教育司司长沈复生(即前文《端方密电》中所提 及的沈均业)杭州的家中仅 1912 年 5 月短短的一个月中,范爱农即给在教育部工作的鲁 迅(这时教育部已迁往北京)写了三封信,信中所述颇为凄凉 ③ 然而鲁迅刚刚任职教育部, 自身尚未安顿,一时爱莫能助后来,鲁迅曾遗憾地回忆道: “想为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